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文化艺术 >> 曲艺 >> 正文

25台优秀地方戏亮相首都舞台: 古剧新戏话新韵
信息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苏丽萍    阅读次数:13906    发布时间:2014-05-06

河南省豫剧院一团的新编历史剧《魏敬夫人》5月5日晚在中国评剧大剧院激情上演,由此拉开由文化部主办、文化部艺 术司和北京市文化局共同承办的“第四届全国地方戏(北片)优秀剧目展演”的帷幕。到6月18日止,将有17个剧种的25台优秀地方戏轮番登场,扮靓首都舞 台。本次展演最优惠的票价仅40元,每场演出还将预留一定数量的公益观摩票,首都戏迷们可大饱眼福。

 

古老剧种演绎新戏

 

地方戏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的灿烂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瑰丽宝藏。由于我国幅员辽阔,语音多 样,风尚各异,以此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和丰富多彩艺术风格的地方戏曲剧种。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自清末“花雅”之争以后,代表花部的 各地方戏曲剧种如雨后春笋般兴盛。虽然它们生长在各地,历史有长有短,发展道路不尽相同,但是,地方戏曲始终没有离开民间,没有离开孕育它成长的民众,并 且创作演出了数以千计的优秀剧目,许多剧目至今盛演不衰,受到广大民众的喜爱。

近些年来,各地方戏曲剧种先后创作了一批优秀剧目。本次北方片展演的17个剧种特别是一些古老剧种均推出了新戏,有将厚重的历史内容与精湛 的艺术形式结合起来的历史剧,如豫剧《魏敬夫人》、晋剧《巴尔思御史》、河北梆子《六世班禅》等;有贴近生活、贴近民众、反映时代精神的现代戏,如秦腔 《西京故事》和《花儿声声》、二人台《花落花开》等;也有对经典传统剧目作新的阐释的改编传统戏,如评剧《赵锦棠》等。

 

新兴剧种华丽亮相

 

新兴剧种是指新中国成立以后产生的剧种。据统计,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新兴剧种达64个。至90年代,新兴剧种尚有47个。而今,新兴剧种仅存15个。本次北方片展演,共有5个新兴剧种参演,京城戏迷们可大开眼界。

北京曲剧以北京流行的曲艺单弦牌子曲为主发展而成,初名“曲艺剧”,1952年由老舍先生命名为曲剧,是北京唯一的地方剧种。60多年来, 北京曲剧创作改编了《杨乃武与小白菜》《啼笑因缘》《骆驼祥子》《方珍珠》《珍妃泪》《少年天子》《烟壶》《龙须沟》《茶馆》《正红旗下》等近两百个剧 目,以京腔京味引人注目。本次展演的《骆驼祥子》在过去老版的基础上重新加工修改,努力反映小说原貌,较之老版更为深刻好看。

陇剧原名“陇东道情”,起源于流传在甘肃东部地区的一种皮影戏,1959年定名为陇剧,先后创作了《枫洛池》《旌表记》等优秀之作。近年来 以当地历史故事及民间传说创作了《官鹅情歌》《麦积圣歌》《西狭长歌》等剧目,本次的《西狭长歌》即讲述了武都郡太守李翕为使险隘变通道,便利民众,促进 商旅,一上任便主持修治西狭中道的故事。

吉林的吉剧与黑龙江的龙江剧,均脱胎于东北二人转,只是风格和流派不同而已。本次吉剧《站醒台》讲述当地农民养鹿致富的故事,龙江剧《鲜儿》则改编自电视剧《闯关东》。两剧均有浓厚的东北风情和生活气息,引人入胜。

满族新城戏是20世纪60年代初,以流传于吉林省扶余一带的满族曲艺八角鼓为基础发展而成。因扶余在清代曾设新城府治,故定名为新城戏。本 次展演的《洪皓》讲述了宋朝使臣洪皓出使金国的曲折故事,曾先后获得中国少数民族戏曲学会颁发的“金孔雀”和第十一届“五个一工程”奖。该剧立足展示满蒙 特色文化,以民族融合为主题,演绎了松原地区独具魅力的民族风情和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

 

惠民票价开拓市场

 

本次展演不设奖项,组织专家分期分批对参加展演的剧目进行点评。目的是通过二维的艺术评论,既对艺术作品的历史地位、经典化的一面给予肯 定,也对艺术作品不足之处提出修改加工的建设性意见。通过好的艺术评论引导创作,产生影响力,引领风气,让更多的人关心什么是好的作品,时代需要什么样的 作品。

展演坚持“文化惠民”理念,积极营造良好条件,吸引、便利更多群众走近地方戏。坚持艺术水准高、演出票价低,最优惠的票价仅40元,每场演出还将预留一定数量的公益观摩票,让人民群众共享戏曲艺术繁荣发展的优秀成果。

展演还采取多种营销手段。如主办方专门引入专业票务营销公司,利用微博、微信等多媒体手段广泛宣传、推销演出票务,以期在达到良好宣传效果 的同时,在习惯互联网的年轻人中打开市场。并在票务销售方面别出心裁,对院团和剧场设置了票务销售奖励措施:例如,剧场通过自有渠道成功销售票务,可以获 得所销售票务收入的10%作为提成奖励;剧团通过自有渠道成功销售票务,可以获得所销售票务收入的30%作为提成奖励。“希望通过这样的奖励措施,激发剧 场、剧团走市场的热情,推动票务整体销售的提升。”中国评剧大剧院经理李明笑称。

 

【编辑:黄先兵】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64360908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