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际原生态文化大汇启动暨中国美展看“多彩贵州”
核心提示
“多彩贵州”品牌战略实践进一步证明,当一种民族文化形态,特别是具有唯一性和独特性的不可替代、不可复制的原生态文化,被人们逐渐接受或广泛认同的时候,证明其有着不可估量的永恒价值和发展潜力。其文化品牌价值一旦被激活,必将形成强劲的文化核心竞争力。由此可见,贵州原生态文化既是贵州多民族文化的根脉和精髓,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3年5月,中国文联成立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出台近日,由中国文联、贵州省人民政府、贵州省委宣传部、中国美协、贵州省文联等联合举办的“2014国际原生态文化大汇启动暨多彩贵州—中国美术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引起了媒体广泛关注和巨大反响。精彩纷呈的美术作品让观众流连忘返,在享受多彩贵州文化盛宴的同时,也为极富魅力的贵州原生态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一个高端展示平台,对提升多彩贵州形象的美誉度具有深远意义。
这次美展是中国美协继“灵感高原(西藏)”、“天山南北(新疆)”和“浩瀚草原(内蒙古)等为主题的大型美展之后,强势推出的以贵州为主题、以贵州本土艺术家作品为主的国家级大型美展活动,也是2014国际原生态文化大汇的子活动。既是一次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彰显贵州原生态文化魅力的盛会,也是首次在全国高端平台以美术的独特视角,展示贵州美术成就、展现贵州多彩民族文化的大型美展。
“国际原生态文化大汇启动仪式暨(以下简称‘原生态文化大汇’)多彩贵州—中国美术作品展”(以下简称‘中国美展’)二者之间看似没有多大联系,但这种意味深长的巧妙融合,却充分体现了多彩贵州文化的多元和包容性,对促进贵州原生态文化的宣传和发展有着特殊的现实意义。这次中国美展的大多数作品,正是基于贵州原生态文化进行创作的。美展主题—“多彩贵州”,印证了贵州文化的丰富性,而“多彩贵州”的文化内涵,其基础正是原生态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讲,撇开美展的审美和学术价值,这次“原生态大汇”暨“中国美展”的珠联璧合,为我们关照贵州原生态文化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也为我们重新认识“原生态”提供了一次正本清源的机缘。
顾名思义,原生态,指的是所有在自然状态下生存延续下来的事物。原生态文化,就是一种自然衍生状态下的文化形态,具备母语性、场景和情境的本土性、不可移植性和相对完整性。换言之,是在特定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下生生不息,流传于民间的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系统。主要体现在民族歌舞、风俗、节庆、服饰、民居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而贵州正是原生态文化资源富集的地区,但是,人们在原生态文化的认识上还存在着误区,有的人甚至视其为土得掉渣的落后事物。殊不知,从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承角度看,其弥足珍贵的文化价值确是世界级的。
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地理等客观原因的制约,贵州的现代化进程相对滞缓,一些边远山区长期处于贫穷落后的状态,与全国整体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协调,因而产生了诸多历史误读和文化偏见。发展差距自然衍生了心理落差和边缘心态。这种边缘心态,又不由自主滋生文化认同焦虑。如何唤醒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广泛凝聚共识,从而促进贵州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已然成了贵州各领域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
然而,任何事物总有其两面性。也正因为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局限,长期封闭的贵州山区还保存着相对完整的原生性文化形态和完好的自然生态,尤其是苗族、侗族、布依族、水族、彝族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依然保有古朴的风貌,千百年延续下来的农耕文明特有的生存状态仍然在贵州活灵活现。在贵州少数民族聚居的山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桃花源般的古村寨比比皆是。人们依山傍水,诗意地栖居,延续着“天人合一”的传统精神和“道法自然”生存智慧。民族歌舞、服饰、民居、民俗、信仰、节日等丰厚的文化资源,呈现出原始、神秘、绚丽而又迷人的特质,迥异于文化趋于同质化的发达地区。而这些稀缺的资源,构成了贵州多彩文化的要素和根脉—原生态。
正是贵州厚重的民族原生态文化,曾经赋予董克俊、蒲国昌等贵州艺术家独特体验,创作出了一批具有强烈主体意识和生命张力的美术作品,并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北京展出,产生了轰动效应,被全国美术界誉为“贵州美术现象”、“高原神话”。
法国艺术哲学家丹纳说:“种族、环境、时代三个因素对一个时代的文学艺术具有决定性的重要作用。”如果一个艺术家对自己民族文化身份缺乏自觉,对脚下的文化根脉、生存环境麻木不仁,对时代漠然视之,势必陷入无所适从的境地。同样,一个地区的人民如果没有强大的文化认同感,没有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也难以凝聚共识,转化为促进发展的精神动力。
而这次“原生态文化大汇”暨“中国美展”活动及其引起的反响,却充分彰显了贵州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更重要的是,“多彩贵州”形象藉由这次高端展示平台,向全国乃至世界传递了全新的信息,赢得了高度赞扬与认同。然而,能取得如此显著效应,却经历了近十年的努力。也就是说,九年前,贵州的文化形象定位还较模糊,缺乏文化品牌宣传意识,使外界对贵州缺乏清晰的文化认知。
基于当时的情况,贵州省委、省政府从发展的高度出发,经过科学论证,于2005年以来提出并实施了“多彩贵州”品牌引领战略,即以“多彩贵州”为省域整体品牌形象宣传战略,和以原生态文化为主的系列打造区域文化品牌创意,探索文化产业发展新模式。在挖掘整合民族文化资源、重塑贵州形象、宣传贵州文化、促进文化认同,进而培育文化自觉、自信方面,成效斐然。
近十年来,在“多彩贵州”品牌战略的引领下,倾力打造、推动“多彩贵州—原生态民族歌舞”的巡演,录制了大量反映多彩贵州文化和旅游的纪录片、专题片,举行了大型网络媒体宣传活动,推出省域形象广告宣传片,通过媒体立体传播,在国内外引起轰动效应,有效地提升了品牌影响力。以文化引领发展,有效地把贵州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进而使文化资源资本化的实践证明,实施“多彩贵州”品牌战略的新型模式,让贵州多彩文化在信息时代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广泛认知,不仅为贵州文化事业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全新经验,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了内生动力和活力,且使“多彩贵州”品牌战略从地方层面一举跃升为国家发展战略。
2012年1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强调,要“做大做强以‘多彩贵州’为代表的民族歌舞、工艺美术、节庆会展、戏影视、动漫等文化品牌”。使得“多彩贵州”品牌战略的支撑更加明确,其内涵更大,外延更加充实丰富,涵盖到了贵州经济、社会、文化及生态诸多方面。正如省委书记赵克志、省委副书记、省长陈敏尔本次活动贺信中指出的:“为贵州构筑‘精神高地’、冲出‘经济洼地’发挥了积极作用。‘多彩贵州’成为贵州各族儿女共同的文化标识。”
“多彩贵州”品牌战略实践进一步证明,当一种民族文化形态,特别是具有唯一性和独特性的不可替代、不可复制的原生态文化,被人们逐渐接受或广泛认同的时候,证明其有着不可估量的永恒价值和发展潜力。其文化品牌价值一旦被激活,必将形成强劲的文化核心竞争力。由此可见,贵州原生态文化既是贵州多民族文化的根脉和精髓,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全国人大十二届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贵州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有独特优势,希望继续探索、深入挖掘,创造出新的经验。”贵州省结合自身实际,在“保住根”、“留住魂”的前提下,坚守文化主题,发挥现有优势,提出了以原生态文化为根,打造“多彩贵州”升级版,开展“多彩贵州”国际原生态文化大汇活动,把“多彩贵州”打造成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文化品牌,推动“多彩贵州”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由此可见,贵州在打造“多彩贵州”文化品牌的过程中,从开始以原生态文化“为主”到现在的以原生态“为根”,也是一个自我重塑、自我认知、加深认识和扩大认同的过程。如果说“多彩贵州”品牌引领战略,在“文化强省”中完成了一次跨越式升级。而这次“原生态文化大汇”暨“中国美展”活动,使“多彩贵州”站在了一个全新的起点上,将引领贵州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汇入文化强国的时代强音,成为贵州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的时代风标和精神取向。
(作者系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
【编辑:黄先兵】
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