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天地
泉口三章
◎覃海波
面朝绿水青山,感悟泉口之音,聆听历史之源,你会蓦然发现,泉口的历史文化底蕴之厚重和深沉。然而,当我们去打开德江的历史,聆听泉口的足音,哪怕只是细如蚊足的声响也是难而可贵的,但它留给后人的只属于人们的记忆,由人们的记忆又慢慢延伸为一个个神奇美妙的传说,这就是我们的泉口,如梦如幻的泉口。
一、莲花寺
年幼时对莲花寺的盛名已约有耳闻,想亲自目睹其尊容及盛况却一直未能实现。
暮秋时节受几位朋友之邀一道前往,多年沉积下来的心愿与期盼,总算如愿以偿啦!但迎接我的却是一份姗姗来迟的感伤,一个时代对佛教文化摧残后,留给后人抑或游者将是一段凄美的莲花寺怨。
莲花寺位于泉口乡龙家园公路旁的半山腰,距泉口乡所在地约1公里,对面是一片梯田风光,梯田下面有一条常年不断的溪流,河流婉转向东延伸,背后就是传说中的莲花山,莲花山实是由数个错落有致的山峰组成,远观似浪潮起伏,俯瞰似莲花初放,莲花寺因此而得名。
莲花寺建立于光绪二十八年,解放前夕,莲花寺进入了发展的鼎盛时期,寺内经常香烟袅袅,烟火不断。每逢农历6月19日,方圆百里开外的心中存佛者必然前往顶礼膜拜,满山人流似海、锣鼓喧天、鞭炮噼啪不断,甚是壮观。就是平日里,经常到此求神拜佛者也不少,相当于一个小镇的人流量,可谓热闹非凡。
解放后,从中央到地方开展文化大革命和禁止封建迷信活动,曾风靡一时的莲花寺,也成为泉口人民批斗的对象。由民兵将观音菩萨背到泉口公社所在地,召开千人群众批斗大会,观音被连续批斗了三天三夜,周身被批斗者用针用刀扎得血肉模糊。
相传,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之夜,观音终因经受不了群众的无理欺凌和身体摧残,化着一缕青烟飘上了云霄。莲花寺就这样一夜之间寺毁主亡,灰飞烟灭。最后,莲花寺只遗留下一块碑记,成为群众和游者的不解之谜。
当我听完这样一个凄美的传奇故事后,感到从未有过的困惑,特别是对于我这样一位从医的人。
当我们一行六人随着数百步石梯节节而攀,亲临莲花寺,眼能所及的仅仅就是一块面积约1000平方米的废墟,从废墟的整体布局和结构来看,是由一个四合院组成,中央为由数十块方正的石板拼成的院坝,两旁为厢房,后为主院,前为宾客房和朝门。整个莲花寺风水华丽,依山傍水。但唯一能见证这曾是莲花寺就只有那块高约两米的碑记啦,另外尚有墓碑三块,与此无关,未予解读,留给后人任其传说。
这就是在德务沿三县曾风靡一时的莲花寺,被万人顶礼膜拜、视为佛主、寄予希望和厚爱,如今除了一块已经日晒雨淋字迹模糊不清的纪念碑记载着它的传承外,游者似乎再以找不到任何一点有关它的痕迹。
看了莲花寺,聆听了一段感人肺腑的传奇,闻到了一股浓浓的血腥味,我突然发出一种由衷的感叹。
——莲花寺,它究竟惹了谁?
二、田氏庄园
当我们一行六人驾着车沿石马村徐徐而上,经垭口处右转弯后,向下再经九转十三回,历经150余年的田氏庄园终于如画般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田氏庄园坐落在官村的半坡,朝门直面斑颈坡的丫口(进入泉口的必经之路),下面清溪蜿蜒,若是夏日来此,前面是一片绝美的梯田风光,让你看后你会由衷地发出感叹,天赐如此良景,怎不称赞叫好!两面青山环抱,特别是在那青山中突然冒出一簇金黄抑或金红,恰是锦上添花。后有庸州遗址。朝门左侧两棵银杏树在金秋的涂抹下,呈现给游人一树金黄,像似对远方来客的造访表示欢迎,又似在向客人昭示它曾经主人的显赫和富有。
沿朝门石阶而上,再平移数十步即达田氏庄园门口,迈过大门,一排长五干棉房会立刻展示在你的面前,游人顿会目不暇接,被眼前形似流云的房顶脊梁和一幅幅精美的镂空窗雕所吸引,窗雕有龙有凤,有禽有兽,有花有草,世上之物无不竟在其中、均在其里,雕刻之物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这绝对是世上仅有的木雕精品。院坝、院墙、街阳全部由清一色的石块和石墩构成,虽然历经上百年的风风雨雨,但依旧水平如镜,棱角分明,石料做工精细,纹理清晰可见。整个院落布局合理、错落有致、美观大方,房屋设计精美、做工精细,堪称一绝。
但遗憾的是,房屋的部分窗雕已被人为损坏,残缺不全,部分房屋已在解放初期打富救贫发放后,有的被人搬迁,有的失火烧毁,现在仅存的房屋中有的也是摇摇欲坠,念人惋惜不已,这对田氏庄园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三、庸州石马
我们一行乘车来到马喇村,只见田家丫的公路旁郁郁葱葱的丛林中有一巨石,走近绕过巨石,从西往东看,其形是马,体态逼真,背上马鞍尚存,马周数木围圈,形成一个天然之马栏。触景生情,让我突然联想到,石马为何困山林的真正原因,不是因为石马的本身,而是石马周围的数木围困。巨石前面尚有马崽一个,形态更加逼真,只是体形其肩,上面布满青苔和藤蔓。
看见如此美景,朋友们都身不由己,纷纷举起手中的相机,摄下这匹传说中的庸州石马,有的甚至还跨上马背,与马合影,作为自己到此一游的印证和炫耀的资本,骑在马上,如获至宝,颇感无比的幸福和舒坦。
据明代《嘉靖思南府志》载,石马系思南府十景之一。相传,这里方圆数十里的庄稼时遭践踏,农民苦不堪言,不知何物作怪,后发现地里有马蹄脚印,跟踪而去,观石马尾下有粪,乃断定是其所为,于是将石马打断一条腿,此后,禾苗未遭损害。
作为游人,我认为石马的观赏价值不在于它的本身,而是石马作为泉口历史上的一个见证。作为泉口人,当他们抑或她们外出异乡,有人问其何方人时,他们都会豪爽地答道:“泉口石马人也。”在外地人的心中都会自然而然地想到泉口石马人的豪放、野蛮和霸道,曾有诗曰“泉口石马人,不带骂字讲不成”、“石马山沟,十年九收”、“天下大乱,石马无忧”、“石马九个泉,天生猪圈门”,如此等等,在这些打油诗句里,无不渗透着石马在泉口历史上的印记和在泉口人心中的美好形象。同时也反映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真谛。
郡人安康曾有诗颂,石马名山接上台,郁葱云气近蓬莱。大完气象由天造,西极精神岂匝裁。风过不闻嘶紫陌,春来唯见长青苔。时人贫爱同支循,题咏还归壮老才。邑人亦不相让也有诗赞,石马无鞍在庸州,古来移下数春秋。大风忽忽无毛动,细雨霏霏有汗流。嫩草风吹难入口,长鞭夜打不回头。强人力大牵不走,天地作栏夜不收。为了表示到此一游,鄙人也作诗一首,以示对泉口石马的敬重和厚爱。泉口石马困山林,传说曾是害人精。夜行千里庄稼损,农人愤怒难堪言。如今石马虽无鞭,四脚只有三腿全。千里之行成千古,惟有日夜驻山间。
【责任编辑:杨汝洪】
感谢!
我是野渡,也是陈平。炳华老师,以后多交流啊。
我经常在贵州作家网投稿啊。我是《中国诗》上“母亲的梦”的作者。有空来百里杜鹃玩啊。
“陈平”您好!我不认识您。但我记住了您的关心!让我温暖!人生难得啊!让我们一起进步吧!祝好。炳华
谢谢大家信任、支持!
欣赏!
学习。 寿用“巨”来形容的
泪琥珀文友,你好!目前《贵州文学》为网刊,我们正在努力争取实现纸刊,望理解、支持!
真心感谢《贵州文学》刊用了本人作品,很开心!只是想了解下,此月刊在哪可以购买?
戢老师的组诗《跪向太阳》发表在《中国诗》上了,写得不错!学生陈平还要多多向您学习!
谢谢《贵州作家》网刊野渡一个展示的平台!我会努力的!永远支持贵刊!永远支持贵州作家网!
无欲则达。爱,就是爱,纯纯粹粹,无怨无悔。爱文学,失去了许多,但得到的,却是常人无法得到的。对您的执着,深表敬意!祝福!
感谢《贵州文学》再一次刊用了本人作品,在炎夏的季节里,道一声:各位编辑们,辛苦了!
希望广大文友读了这一期网刊之后,多多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我在编辑整理第九期网刊入选稿件的时候,几乎是在激动中完成这项庞杂的工作的。我一直被邵忠奇先生散文强力的厚重感打动,他饱满的热情,老练而富有力道的叙述,几乎是一边摸着历史的纹理,一边向我们展示一个时代的变迁;在推荐诗歌的时候,我惊奇地发现了杨占波先生“神性的光芒”的配诗,他的情感如瀑布倾洒,一下子把我带到一棵古树前,接受灵魂的洗礼……
希望内容一期比一期精彩
杨总选择了比去黄果树倾听瀑声,到梵净山看日出,完完全全醉美贵州一回更神圣的事业!
汝洪辛苦了。向你致敬!
非常感谢贵州作家网再次推出了我的作品,真诚感谢先兵、汝洪、茹烈老师,感谢各位编辑,这是对我的鼓励。也真诚希望广大文友对我的文章提出修改意见(邵忠奇)。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