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贵州作家网: >>  >> 正文

《贵州文学》(网刊·月刊)第9期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    阅读次数:435233    发布时间:2014-06-10

□评论杂谈

 

一片冰心在玉壶——读刘慧娟散文诗集《白云的那一边》   

◎王应槐

 

真与善,美与爱,情与义,这些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在当今物欲横流的商品社会中,似乎离我们越来越遥远了。大家你来我往,你争我夺的是一叠叠金钱、发号施令的权力、肮脏的名誉和发霉的利益,谁还有心思考、守护这些美德,做一个襟怀坦荡、拥抱阳光的真真正正的人?

女诗人刘慧娟就是一个敢于手刃假丑恶,始终坚守道德良知的人。诗人曾借《问荷》一诗表达自己的这种出污泥而不染的志向:“请问红荷,你究竟为谁而生?/等待很苦。在不见天日的淤泥里,冰封芳心,静心寡欲。”“于污浊中,托举圣洁,依旧是尘世的典范”。刘慧娟不管做人还是写诗,她都一如既往地坚持这一圣洁的美德,在这条冰清玉洁的道路上满怀希望地行走着,歌唱着,即使有时倍感孤独,也决不放弃。

 

 

在文学体裁上,刘慧娟致力于散文诗的创作。并非危言耸听,从创作角度看,这是一条充满寂寞之路。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来看,自19181月《新青年》41号上刊登沈尹默的第一首散文诗《月夜》以来,散文诗不是被新诗的光芒所遮蔽,就是沦为散文的附庸。偶尔嫣然一笑,很少“出彩”。

刘慧娟之所以钟情于诗歌尤其是散文诗,除了散文诗的音韵旋律和表现的自由,符合她追求美和无拘无束的性格外,受到两个方面的深刻影响。

一是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地域历史文化。刘慧娟出生之地江苏徐州新沂,山川秀美,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5000多年前,著名的花厅古文化(中国最早的人殉墓地花厅墓地)就发祥于此。宋代以来,文天祥、米芾、李东阳、乾隆皇帝、袁枚、刘墉、蒲松龄等都曾到此寻幽探胜,驻足流连,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名篇。刘慧娟从小耳濡目染,那怡人的景致与缤纷绚丽的文化氛围,铸就了她生命中崇高的文学元素,诗意的花朵。

二是源于书香世家的家庭。刘慧娟的祖母是个说故事的高手,她常常坐在祖母的身边,聚精会神地聆听祖母讲述的那些千奇百怪的故事。刘慧娟的父亲和伯父都非常爱好文学,他们不但能吟诗作赋,并且都写得一手好字。她的父亲还爱好篆刻、碳画、设计、绣花等,特别是碳画艺术远近知晓,留下了几百幅作品。刘慧娟在家庭的影响下,从小就喜欢读书,小学就通读了《中国文学发展简史》《巴黎圣母院》《静静的顿河》《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高尔基》《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等名著。

在刘慧娟看来,文学是纯洁,神圣的。文学是艺术王国的王冠,诗歌又是这顶王冠上的一颗明珠。诗歌是文学宝库至高无上的美丽表达,是精炼和美的制高点。所以,她顶礼慕拜诗歌,散文诗。因为,这是她人生沉浮中,可以歌可以泣的精神家园。是成功时,可以放声大笑,挫折时,可以转身洒泪的一片净土。她终身离不开文学,离不开诗歌。

诗人在接受《贵州文学》(网刊•月刊第3期)编辑的专访时,曾谈到了自己喜欢散文诗的缘由:“我喜欢散文诗,是因为它是一种非常美的文体,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表达自由,含量丰富,特别是抒发感情收放自如,可以汪洋恣肆,也可以细水长流,朗朗上口,又可抑扬顿挫。较诗歌而言,更大的优点,是便于读者好懂。因为喜欢这种文体,便出手写散文诗,越写就越熟练,得到了海梦老师、王尔碑老师、周庆荣兄、灵焚兄、毛国聪兄的充分肯定和赞扬,这些便成为我喜欢写散文诗的理由了。”

正是怀抱着对诗歌的纯洁、神圣的信念,刘慧娟在散文诗的苑地里默默地、勤恳地劳作着,开拓着,终于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迎来了鲜花烂漫的时刻!

 

 

中国散文诗的产生和发展,得力于外国散文诗的传播和影响。波特莱尔、泰戈尔、屠格涅夫等的散文诗,深受中国诗人的青睐,形成并促进了中国散文诗的三种不同的表达方式。波特莱尔表现的是一种焦灼、沸扬的思想和情感的纠结,泰戈尔表现的是一种追求美和爱的思想情绪,屠格涅夫则是兼于二者的一种表现形式。

在中国现代散文诗中,冰心走的是泰戈尔的路子,在“童心”的世界中执着地歌唱美与爱。泰戈尔与冰心所表现的美与爱,是一种广阔的永远旖旎的人性之美。刘慧娟的散文诗则有所不同。她一方面承接了泰戈尔和冰心表现美与爱的诗意和情思的传统,同时她又与现代社会对话和接轨,表现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和情感情绪,有着强烈的现实感。

美是令人向往的,让人激情澎拜的,无论生活还是自然中的美。刘慧娟爱美,竭尽生命的所有,探寻美,希望到达美的高峰。诗人认为,寻寻觅觅所追求的美,是至高无上的:“至于我无悔地求索上下,飘忽南北,只为了追求至美至上的神圣洗礼。”(《远去的云》)但美有时却是短暂的,因而值得珍惜的:“一只流萤,在我面前闪了一道美丽的弧线,飞入草丛去了。我望着望着,泪水不禁濡湿了眼帘。生命尽管如此短暂,但美丽的闪光是多么珍贵!”(《倾诉于夕阳》)当生命疲倦时,面对神奇迷人的九寨风景,诗人感慨道:“再消沉的意志,也会涌出冲动和激情,使美学栩栩如生。”(《淡蓝色的感叹——写给诺日朗瀑布》)诗人不仅自己追求美,也希望远离美的人也能够享受到美。诗人造访云南勐岭山村时,对拉祜族人热情地呼喊道:“请跟我来吧!来到山外的山中,那里有更加高远的视野,更加灿烂明丽的天地。”(《请跟我来——勐岭山村印象》)刘慧娟对美的追求,是多层面,多角度,坚韧的。风雨坎坷,义无反顾。即使因此消陨了自己,也在所不惜。

刘慧娟在其散文诗中,对爱的再现与热情是至善至美的。作为一位情感丰富、心灵之花热烈绽放的女性诗人,离不了对爱情的憧憬和颤栗,抒写风花雪月的爱情故事。刘慧娟抒写的爱情,忽而像蓝天白云,忽而如山涧流水。既火热浪漫,又迷蒙委婉。

诗人认为,伫立于茫茫风景、滚滚红尘间的爱情是一种缘分,无缘,“纵使擦肩而过,也是相逢不识”(《相遇湖心》)。一旦相遇,真心相爱,“心中沉睡的琴弦”便飞扬而起,“痴情难泯”,“从此,我为你采撷朝霞,为你折叠黄昏,为你收集晨露,为你描绘白云”(《心灵水域》)。然而,爱情并非高山流水,也有皱褶之时,也有冷冷的黄昏,风中雨中,“你千万别再来加以探寻,因为帷幕和心扉都已经降落”(《落幕》)。“我的心已经被你占领;我为你备好了夜色温柔,而你没有归来。”(《白云的那一边》)甚至忧伤地吟咏,连结我们的“那座桥,断了”(《蓝桥》)。尽管如此,那思念之情总是挥之不去,“随处都有遗憾的曲子,每当这时,思念便油然而生”(《心碎的声音》)。诗人于是感叹道;“悲欢人生,我终身啜饮并九死不悔的,竟是这一杯相思毒酒。”(《找寻》)在刘慧娟的爱情诗中,《点亮你心中的灯》可谓深沉韵致,别有风味:

让飞翔的鸿雁捎去我缤纷的思念,给你。

这样的夜晚,我总想把月色独占,与你分享。

不知你是否会心有感应,穿过落日的余晖,在清歌委婉中踏上

归程。

或许你走在黑夜的莽丛,也许你走在群星闪烁的夜空。

 

此刻,不管你还有多少航程,也不管你还要颠簸多少岁月,我都

会默默为你祈祷,用清亮的等待,点亮你心中的灯。

以石头的品质,挽你入梦。

刘慧娟就这样在爱情的花语与幽径中呢喃着,梦寐着,阳光着,让我们也深深地感受到爱情的迷离与甜蜜,圣洁与庄严,青春的绿叶与生命的颤动!

故乡不啻是人的出生地,它是一个人的根,生命和力量的源泉。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与爱,是刘慧娟散文诗中的另一道靓丽的风景。她总是深情满满地诉说着,歌唱着:“那是故乡遥远的炊烟啊!也是母亲高扬的手臂。一句问候,经历了遥远的跋山涉水,才有了这样的心灵回音。”(《遥远的温暖》)“故乡,是游子灵魂深处的画轴,而麦田,永远是故乡一首最长的诗。/那一望无际的麦田,牵住我所有情思和梦魂。/金黄的内涵,值得我一生苦苦思索。”(《麦田》)“柳笛声声,在梧桐细雨里诉说乡情。声声叹息,仰望被汗渍浸透的故乡背影。”(《寒冷中回望的故乡》)“一不小心,便飞出红尘,家,变成了回忆中的远方。亲人,成为留在红尘的泪滴。”(《飞鸟》)这些深情多姿的文字,形象地嵌入我们的情感深处,不仅唤起了我们对故乡和亲人的许许多多遥远而深情的回忆,更让我们沐浴在爱的春风和温暖的阳光里。

刘慧娟的散文诗还有一道靓丽的风景,那是一种建立在真情之上的大美、大爱。如:“三尺舞台,一端连着你的心室,一端指向遥远。宏观微观,分子离子,在你的世界里,永远不存在贬值。”(《九月的光环——献给第10个教师节》)“想象,正在病变。铁蹄正四处飞扬。/耳鼓,有一万只蝉鸣,倾诉圆明园之殇。”(《圆明园之殇》)“那群高大的身影,在涉过冰水冷雾,追击屠戮之后,有的成为河面上漂浮的芦花,有的成为林中的鸟鸣……只有英雄,一直缭绕红军山上空。”(《红军山》)“不管那条路,是曲折还是平坦;也不管那条路,是雾霭还是晴天。只要中国的改革路途,闪耀着那一束神圣的真理之光,就能穿越所有的阻碍和黑暗。”(《那一束真理之光》)“香港啊!渐离回家的日子近了,你可曾听到祖国母亲的呼唤?”(《庄严的时刻——为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香港回归而作》)此外,刘慧娟还写有深切凝视现实生活的诗,如写农家新貌的《山里的农家小院》:“农家的细节很多,很美!/种植水稻,收割水稻,种植爱情,便收获爱情。/农家小院的风,夹杂着甜香味,和着幽幽山风的野性,从头吹到尾,从古吹到今。”《小背篓》表现的是改革开放时期山里人“踩着政策的脚步”勤劳致富的场景:“你把自己的奔波,描绘成妻儿的喜悦,用背篓转达智慧。把过去的随遇而安,变成今天的追求。/你流着汗水,背依着古老的民族歌谣,沉浸一种幸福。”当诗人踏上汶川大地震旧址时,面对灾难与重建的家园,在悲痛与欣慰中拿起笔,写下了一组散文诗《汶川语丝》。在《汶川哲思》中,诗人感叹道:“那时,汶川在痛着,心在流血,也欣慰着,又在流泪。举国上下,爱,成彼此感人且伟大的默契。”“汶川已经是美丽的景区,重建的家园已经是美丽的花园。世界发愣,死神发呆!/而我,却和汶川相视而笑,并彼此会心。”其大美与大爱之心,处处可见,让人动容:“时空,唯有美可以打破。唯有爱,可以穿越。”(《湘江•断章》)“我也泼水,我泼出的除了祝福,还有爱的烈焰。我为天下所有的人祝福,为所有含辛茹苦的父母祝福。”(《净化——傣族1373年的泼水节》)这些热烈深情的诗句,让我们聆听到了诗人激越的心跳,看见了诗人圣洁的思想和美丽的情怀,对历史和现实的深沉思考,对人民命运的真诚关爱和对祖国兴旺富强的殷殷期望。

倘如没有这道风景,倘如我们视而不见,刘慧娟就不是刘慧娟,只是一个在花朵摇曳中抒写情爱的圣手。正因为有了这道风景,其散文诗才真正有了风骨,有了灵魂,有了飘扬的旗帜和春天的鸟鸣,有了社会性和现实的意义,成为中国当代文学中具有正能量的作品。让我们读后,给我们的生命加码,让我们思索生命和存在的含义,让我们的人生变得更加富有,更加广阔和壮丽。

 

 

刘慧娟心胸开朗,有着极强的事业心和道德感,做事认真、执着,为人善良,待人诚恳、热情,不仅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强烈的“人气场”,独特的个性魅力,诗如其人,其散文诗也是如此。

散文诗同任何艺术作品一样,都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刘慧娟的散文诗不“赶趟”、不追求时髦,不属于任何文学流派和文学主义。她综合百家之长,自成一格,既有“芙蓉出水”的清新自然,也有“错彩镂金”的工丽绚烂,形成一种娟美与大气融为一体的审美表现形式。

任何文学作品都离不开语言,语言不仅有着媒介的作用,它还是文学作品的基石,生长花朵与青枝绿叶的根。美国著名美学家苏珊•朗格在《艺术问题》一书中指出:“正是凭借语言,我们才能够思维、记忆、想象,才能最终表达出由全部丰富的事实组成的整体;也正是有了语言,我们才能描绘事物,再现事物之间的关系,表现各种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才能进行沉思、预言和推理一种较长的符号变换过程。”刘慧娟深知语言在散文诗创作上的重要作用,在语言的运用上,殚精竭虑,精挑细选,不仅追求美的色彩与旋律,而且有着浓郁的个性化特征,独特的散文诗语言之美。

生动形象,委婉蕴藉。如:“有的花开始灿烂,有的花开始沉思,树却沉默不语,潜心阅读春天之前或之后的故事。”(《春风如约》)“泥土的亲切,不断地温暖现实和梦境。”(《水磨情思》)“雨打芭蕉,美了南国风景。”(《南国情》)“犹记得三月的缠绵雨丝,缠绕着声声叮咛中的离别情意。”(《心已在旅途》)同样是描写心境,人生境遇与感受不同,则表现迥异:“面对迎面而来的清新岁月,心境如茉莉开花,淡雅从容。”(《清醒》)“心境,深深地陷入一阕远古的诗词。”(《纪念一个夜晚》)“起风的四野,满目土黄色的观念。苍凉的心境,再也盛不下任何重荷。或者,已经能够负载任何重荷。”(《分别在秋天的路口》)忽而如桃红柳绿,忽而如斑斓画图,忽而如山涧清流,充满了感人的审美魅力。

不拘一格,大胆创新。如;“那悲怆的水域,不时会有智慧的双桨摇来摇去。”(《走进晚歌》)“你曾说从你视线中起飞的风筝,永远身披你的暖韵,哪怕天高地迥。”(《远去的云》)“好久,没有低眉审视了,只有在耕种或收获季节的来临,我才会怅然如失。”(《渴望如初》)“就让我保存这个无法修复的故事吧。”(《结局无言》)“在这花开遍地的南国,我轻携一缕花香,慢慢走上风雨桥的古老,让思绪随着桥下的水,追寻——”(《风雨桥》)“山回路转的时间一隅,誓言,已在春风中长出了胡须。”(《春风如约》)其中,“智慧的双桨”,“暖韵”, “低眉审视”,“无法修复的故事”,“走上风雨桥的古老”,“誓言,已在春风中长出了胡须”等,让我们眼前一亮,感叹其创新语言的智慧和魄力。

充满哲理,饱含情思。如:“世上有许多的东西,在丢弃之前已经丢弃,遗忘之前早已忘记。”(《永恒的遗忘》)“黄昏与夕阳,只能有短暂的苦恋。”(《落幕》)“不是所有的情节,都能用文字表达。”(《迷途》)“渴望和思念,都严重缺水。”(《仰望金色胡杨》)“倒下,但脊梁是直的。也是一种生的姿势。”(《心中有一首歌——写给海子里躺着的树》)“倾诉多了,芦苇的心,空了。”(《摇曳的芦苇》)“一朵花凋谢,只是时令的错。”(《我不明白》)“容下沙子的眼睛,是否还是最好的眼睛?”(《上帝茫然无语》)这些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的哲理箴言,让人感喟,给人以绵绵无尽的审美回味。

可以看出,刘慧娟散文诗的语言有别于大多散文诗诗人的语言,它并非单一的、层面的,而是立体的、纵深的,带有综合性的,既有西方散文诗语言的细腻雕琢,也有中国古典诗词的蕴藉遥深。无论描写抑或议论,它都给人以美感。打动人,感染人,有着潜移默化的审美作用。由此,刘慧娟在散文诗领域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审美语言,语言系统。这个语言系统,有力地促进了其思想火花的绽放,情感天空的绚丽。从另一个角度说,它丰富和扩展了当代中国散文诗的语言及其表述方式,颇为珍贵,值得我们重视。

除了重视语言形成自己语言的特有之美,刘慧娟还非常注重散文诗的结构设计和审美表现。“一个构思无数遍的美丽故事,有时在香樟路边一闪而过,有时在树梢摇曳多姿。”(《香樟路》)她的这些构思和表现,并非一蹴而就,乃是经过深思熟虑,立足于现实,在沸腾的社会生活中采撷的。

刘慧娟散文诗的结构设计和审美表现,主要有以下四种:建造一种戏剧似的情境或者曲折的情节,让人寻幽叩问,如《相遇湖心》《恋歌》《月色中的片段》等;在诉说和对话中表情达意,如《远去的云》《走进晚歌》等;间接或直接抒写情怀,如《那一束真理之光》《庄严的时刻》等;以象征或哲理让我们感悟,如《麦田》《落幕》《春天的思考》《怀念燕子》《摇曳的芦苇》《心灵水域》等。刘慧娟正是通过这些“美丽故事”,形成其散文诗情景交融的意境和审美画面,让人荡气回肠、沉思遐想。如《作别西双版纳》:

和你相逢,是诗的情结。

此刻,我不得已将要和你作别。

在这静谧的子夜,你我都将欢乐无眠。那么,请停下芬芳思索,

仔细聆听我怦怦心跳,让我把全部相思,对你诉说。

我知道,今后我们不必相约,你一定会多次重返我的梦境。

款款移动你美丽步履,前来和我相会。让我从你的脚步声中,品

评风声涛声,凭借你的绚丽和英姿,欣赏你超凡拔俗的气宇。

明晨,我将告别这块多情的热土,但勐巴拉娜西的美丽倩影,仍

旧会满满占据我的心。

引用的是诗中的一部分。这是一种诉说和对话似的表现方式。诗人以拟人的方法,在静谧的子夜,与西双版纳作别。诗思奇特之处在于,诗人打破了传统的思念方式——,主观地想念客观对象,而是由后者想念前者,“今后我们不必相约,你一定会多次重返我的梦境。/ 款款移动你美丽步履,前来和我相会。”诗人所营造的这种审美意境,情真意切,美丽芬芳,感人至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刘慧娟在此创造了“作别诗”的一种新的范例,拓展了散文诗的审美表现形式,功不可没。

刘慧娟的散文诗立足生活,关注现实,以真情实感表现现实人生和人性之美,尤其是融汇中西文化,既温婉又大气,秀丽又阳光,有着蓝天白云般的审美风格,在中国当代散文诗领域中独树一帜。那洁白、神圣的思想情感和艺术品质,让我想起了唐代诗人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一诗:“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一片冰心在玉壶”恰恰表达了我此时此刻对刘慧娟散文诗的感受。生活中的刘慧娟如此,诗歌艺术中的刘慧娟也是如此。

刘慧娟的散文诗还让我们想到,在信息化社会和当下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没有时间伏在案头阅读冗长的文字,需要“瞬间”的文学,在“瞬间”中感受文字的美,享受生活,获取人生的启迪和感悟,刘慧娟似的散文诗正好为我们提供了这种契机。无疑,这对当代散文诗的发展也是一种有益的启示。

写到这里,我忽然想起诗人在《飞翔的声音》中的一段文字,抄录于下,以作本文的结尾:

这是一次特殊的飞行。因为,目光和羽翼都属于你。

天是蓝的,水是蓝的。洁白向往在神圣中飞行,注定,这是让天

使感动的一次长途之旅。

必须超越,让无法言传的殷殷期待,生长力量,去寻找这片水域

之外的水域,蓝天之外的天空。

 

【责任编辑:刘岩】

 

 

已经有 19 条评论
最新评论

亘心圭人 : 2015-4-4 0:59:46

感谢!

秋天 : 2014-6-18 18:40:24

我是野渡,也是陈平。炳华老师,以后多交流啊。

秋天 : 2014-6-18 18:37:45

我经常在贵州作家网投稿啊。我是《中国诗》上“母亲的梦”的作者。有空来百里杜鹃玩啊。

四川 戢炳华 : 2014-6-17 16:03:19

“陈平”您好!我不认识您。但我记住了您的关心!让我温暖!人生难得啊!让我们一起进步吧!祝好。炳华

贵州作家网 : 2014-6-15 19:07:02

谢谢大家信任、支持!

雪映川霞 : 2014-6-15 18:32:07

欣赏!

雪映川霞 : 2014-6-15 18:30:11

学习。 寿用“巨”来形容的

贵州作家网 : 2014-6-15 17:17:35

泪琥珀文友,你好!目前《贵州文学》为网刊,我们正在努力争取实现纸刊,望理解、支持!

泪琥珀 : 2014-6-15 16:55:01

真心感谢《贵州文学》刊用了本人作品,很开心!只是想了解下,此月刊在哪可以购买?

秋天 : 2014-6-15 15:17:26

戢老师的组诗《跪向太阳》发表在《中国诗》上了,写得不错!学生陈平还要多多向您学习!

秋天 : 2014-6-15 15:09:46

谢谢《贵州作家》网刊野渡一个展示的平台!我会努力的!永远支持贵刊!永远支持贵州作家网!

红叶风清 : 2014-6-13 9:41:15

无欲则达。爱,就是爱,纯纯粹粹,无怨无悔。爱文学,失去了许多,但得到的,却是常人无法得到的。对您的执着,深表敬意!祝福!

船易 : 2014-6-13 8:43:10

感谢《贵州文学》再一次刊用了本人作品,在炎夏的季节里,道一声:各位编辑们,辛苦了!

此心不换 : 2014-6-12 19:32:11

希望广大文友读了这一期网刊之后,多多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杨汝洪 : 2014-6-12 15:51:02

我在编辑整理第九期网刊入选稿件的时候,几乎是在激动中完成这项庞杂的工作的。我一直被邵忠奇先生散文强力的厚重感打动,他饱满的热情,老练而富有力道的叙述,几乎是一边摸着历史的纹理,一边向我们展示一个时代的变迁;在推荐诗歌的时候,我惊奇地发现了杨占波先生“神性的光芒”的配诗,他的情感如瀑布倾洒,一下子把我带到一棵古树前,接受灵魂的洗礼……

此心不换 : 2014-6-12 15:16:54

希望内容一期比一期精彩

贵州老毕 : 2014-6-12 15:14:51

杨总选择了比去黄果树倾听瀑声,到梵净山看日出,完完全全醉美贵州一回更神圣的事业!

贵州老毕 : 2014-6-12 15:11:45

汝洪辛苦了。向你致敬!

炉中煤 : 2014-6-12 15:01:39

非常感谢贵州作家网再次推出了我的作品,真诚感谢先兵、汝洪、茹烈老师,感谢各位编辑,这是对我的鼓励。也真诚希望广大文友对我的文章提出修改意见(邵忠奇)。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64367022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