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你从昨日走来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黄江涛    阅读次数:15991    发布时间:2018-08-19

端午节三天假的头一天,我决定回老家看看。

回到老家,父母都不在家。我决定到老家附近的刘富贵家看看。刘富贵已经七十多岁了,为人善良可亲。我童年时代,他还没有收亲,他家就他一个单身大男人,很多孩子都乐意到他家玩耍。

那时候,刘富贵家里有两间房屋,土墙筑得高大,可惜上面盖的是稻草。厨房开设有门,堂屋兼卧室留的门洞高大方正,用两块并排的杉木板子靠着门洞的墙沿挡着。没有猪圈茅坑,没有养任何一样家禽家畜。厨房前面的门正对着一口浅土水井,刘富贵会掬晕计。某人肌肉里有哪点不舒服了,就来找刘富贵。刘富贵从土水井里舀起一碗水,大拇指在水里浸泡一下,小拇指伸开点着病人的肌肉,把浸泡过的大拇指放在嘴里使劲吸,大约几十秒的时间,刘富贵拿出嘴里的大拇指,嘴巴对准装有井水的碗吐出几缕血液,病人的肌肉疼痛就能好转。

我们这儿有对人长言子的风俗。关于刘富贵的言子可不少。诸如“富贵打酒——空跑一趟”,“富贵吃豆花——要奶拐”,“富贵借米——我没得哪个都没得”。其中有两个言子我知道来历。富贵不识字,他家又在赶场大路边。据说有一个外地人来富贵家骗了一顿饭吃,临走时说自己和某商店有很好的关系,仅凭一张字条,不要钱也可以在商店买酒。那时候的富贵年青善良,信以为真。富贵送走骗子后,拿着骗子的字条到附近商店打酒,没有钱怎么能买到酒呢?富贵空跑了一趟,这个言子就在村里传开了。第三个言子是这样传开的,大约富贵五十岁那一年,他那不会干农活的老婆已经为他生育了一个女孩。家里一份土地一个劳力三张嘴巴,青黄不接的时候富贵确实着了慌,他拿着一个盆子走家串户地借米。先头还颇有收获,多借几天,只够自己养家糊口的村民们就用“没有米”对富贵婉言相拒。有了家室的富贵开始领略贫困的艰难,自己总结了一句人生格言“我没得就哪个都没得”。这句格言很精辟,后来又在村里传开了。

我们小时候到村小去上学,要从富贵家门口经过。有一段时间富贵居然有一块手表,那时候很多农村家庭是没有手表的。我们就问:“富贵,几点了,上学要迟到不?”富贵根本不计较我们有没有对他尊称,总是乐呵呵地回答几点了,上学要注意安全之类的话语。村里老老小小都用“富贵”称呼他,有个孩子曾经问刘富贵:“富贵,你究竟是姓富呢还是姓贵啊?”孩子们真的不知道富贵姓刘。富贵满四十岁那一年,我在村小读三年级,富贵看见我和弟弟的书本书皮破损了,就把亲戚为他生日写的对联纸张送给我和兄弟包书。当时,我们学校,有些同学的家长是大小队干部,他们有旧报纸包书,我们没有旧报纸的孩子有的只是羡慕。富贵拿生日对联纸给我们包书,当时直到现在我都很感动。

我在镇上读初一那一年的暑假,富贵很兴奋,喝点小酒很高兴地走东家串西家地吹:“自己就要娶媳妇了,二十多岁的媳妇,四川合江外面的。”其实,富贵有吹的理由,人家以为他会光棍一辈子呢,现在就要摆脱光棍,颇有自尊心的富贵自然高兴。结婚那一天,新媳妇来了,打扮得水灵灵的,两个脸嘟儿像豆腐一般又白又嫩,和富贵拜堂的时候很是害羞,有几次竟然吵嚷着要回娘家去。中午的喜酒摆了几十桌,晚上闹洞房前没有摆晚餐——富贵一个人的口粮,中午就已经吃了一大截了,以后富贵家是两张嘴,亲戚朋友还真能为富贵夫妇吃饭问题考虑。

后来人们才知道,富贵的媳妇叫傅二,虽然年轻漂亮,可是智力有点问题。有一次富贵不在家,他的干女儿给富贵拜年。傅二知道客人来了要做饭,就把汤圆放在甑子下面煮,米饭没有蒸熟,汤圆也煮煳了。富贵家里,劳力只有富贵一个人。

田间水里的劳作,买进卖出的算计,找柴做饭的活路,大小卫生的打扫,都是富贵一个人干,富贵的生活水平渐渐掉队了。更为糟糕的是,房顶上的茅草越来越腐烂,有的地方只剩光溜溜的几根檩条。结婚三四年后,富贵妻子就要分娩,天下大雨,富贵夫妇睡觉的地方下小雨。房顶腐烂得已经爬不上去,富贵就在楼檩上铺上几块竹席子,再在竹席子上铺稻草避雨。人心本善良,傅二坐月子,乡亲们有送蛋的、有送米的,有送肉的。我四爷爷以书信的形式向乡政府反映了富贵家的情况,不久,乡政府出钱出粮,乡亲们出劳力,对富贵的住宅进行修缮,重新换了屋柱屋梁,屋顶盖上了崭新的瓦,富贵一家终于结束了风雨侵蚀的生活。后来,富贵一家被纳入计划生育“三结合”帮扶对象,再后来,富贵妻子有了农村低保。有极少数的人说富贵安逸,有国家照顾。富贵当面保持沉默,背地里也曾嘀咕:“如果不是媳妇智残,如果不是自己年老,谁愿意要国家照顾呢?”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88329783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