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的筑城,初冬惯有的阴翳与薄雾,在这一日悄然敛去。天公似解人意,慷慨捧出久违的晴光,将澄澈透亮的暖意洒向人间。晨风轻拂,裹挟着阳光的清润,连呼吸都变得朗润轻快。尚未八点,小区庭院里已聚起十多位阿姨,鬓边银发缀着晨光,笑语如银铃般脆响,个个整装待发——她们正要奔赴观山湖公园,赴一场“银龄筑梦·携子同行,奔跑贵阳·2025年全国老年人健步走大联动”的盛会。我作为队伍中唯一的男性,也欣然融入这片跃动的银发浪潮,共赴这场属于长者的活力之约。
乘三站地铁,我们抵达民族文化广场。刚踏入集结地,便被眼前的浩荡人潮震撼——近万名参与者列队而立,队伍如长龙蜿蜒,蔚为壮观。人群中,六七十岁的长者精神矍铄,眼角皱纹里盛着岁月的从容;十余岁的孩童蹦跳其间,笑声如朝露般鲜活;更有乘坐轮椅的参与者,目光坚定如炬,为“健步走”赋予了超越体能的深层意义。广播声、笑语声、脚步声交织成热烈的交响,漫过广场的每一个角落。主办方备好的温馨礼包格外暖心,牛奶的醇厚、香蕉的清甜、面包的麦香与矿泉水的甘冽一应俱全,捧在手中,暖意从指尖蔓延至心底,熨帖了初冬的微凉。签到后,有人在签名墙上郑重落笔,笔墨间是对生活的热忱;有人以主题墙为背景,三三两两合影,定格此刻的欢颜;中华龙舞的雄浑、太极拳的蕴藉、广场舞的奔放轮番上演,为活动助兴,引得众人驻足喝彩;更多人随着主持人的号令,伸展肢体、活动筋骨,每一个动作都饱含着对5.2公里健步之旅的期许。不少长者牵着孙辈的小手,掌心相握间,勾勒出最动人的天伦图景——那一刻,岁月仿佛回溯,他们不再是时光的旅人,而是奔赴热爱的少年。
九时三十分,号令齐鸣如春雷乍响。这场特别的“5.20”公里健步走正式开启——这不仅是一段丈量健康的路程,更是一声藏在数字里的“我爱你”,献给自己,献给家人,也献给这热气腾腾的生活。
队伍如彩色河流,流淌在观山湖公园的天然画卷中。大家三五结伴,笑语盈盈:时而分享退休后的养花弄草之趣,时而交流太极养生的心得,时而为路旁的景致驻足赞叹。道旁的银杏树褪去绿装,换上金黄华服,阳光穿透枝叶,筛下斑驳跳跃的光影,脚下落叶沙沙作响,恰似为前行的步伐伴奏;抬眼望去,湖面如镜,倒映着澄澈蓝天与岸边树影,几只白鹭翩然掠过,翅尖点起圈圈涟漪,为静谧的湖光山色添了几分灵动,仿佛在为健步者纳喊加油;横跨水面的彩虹桥,以绚丽弧线映着碧波,成为镜头下最耀眼的风景;湖畔残荷虽无盛夏的亭亭玉立,却以疏朗枯枝傲立水中,勾勒出冬日独有的风骨,引得摄影爱好者频频驻足。人们走走停停,在最美的转角相互招呼,让灿烂笑容与如画美景一同定格在镜头里,镌刻在记忆中。
这不仅是一场健身之旅,更是一次意志与情谊的见证。行至中途,体力渐耗,步伐不免沉重,却听不到半句抱怨,唯有此起彼伏的鼓励声萦绕耳畔。“梁姐,你脚痛慢点走,我扶您!”“加油,前面就是彩虹桥,再坚持一下!”“来喝点水,咱们一起冲刺!”旁边的李阿姨温馨地说着,自然放慢脚步,搀扶着同伴;“请大家让一下,给轮椅队伍留条道出来”,陈大妈主动为轮椅队伍护航,细心探寻最平坦的路径;“大王、小王,这里风景漂亮,赶紧来我给你俩拍一张”擅长拍摄的何姐不时用手机给大伙拍照;尤以志愿者们的身影穿梭其间,递水、拍照、指路,笑容与热情如暖阳般动人。一位坐着轮椅的老先生,额上沁着细汗,脸上却始终挂着坚毅的微笑,他转动轮椅的每一下用力,都是对生命热爱的最好诠释,无声地鼓舞着身旁每一个人。最终,我们都以抖擞的精神、矫健的步伐走完了全程,用脚步丈量了健康的长度,用笑容点亮了初冬的温度。我胸前“5467”的编号牌,仿佛也成了一枚勋章,激励着我与快乐同行、与健康相伴。
当终点的旗帜映入眼帘,所有疲惫都化作了冲刺的动力。接过工作人员递来的《完赛证书》,那份沉甸甸的质感里,藏着坚持的力量与收获的喜悦。大家小心翼翼地捧着证书,反复端详自己的名字,这不仅是一纸完赛证明,更是勇气与毅力的加冕,是岁月赠予的最闪亮勋章。
活动落幕,余兴未消。大伙儿转场至观山西路《玖福城》,一锅麻、辣、鲜、香的重庆火锅,让舌尖的沸腾与心中的暖意交织。席间欢声笑语不断,推杯换盏间,所有疲惫都被热气消融,只剩情谊绵长。
回望这一天,万千感慨涌上心头。全国老年人健步走大联动活动,以简单易行、安全健康的运动形式,不仅倡导了健康老龄化的理念,更成为推动全民健身向老年群体延伸、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生动实践。我们以脚步丈量“5.20”公里的深情,用坚持诠释了生命的活力——岁月或许会染白青丝,却无法磨灭一颗年轻的心;路途或许有坎坷,却挡不住携手同行的力量。愿这样的活力常在,这样的温情长存,愿我们都能走出家门“动起来”,在运动中“乐起来”,让“我参与,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不再是口号,而是未来每一天的生活宣言,支撑着我们以更矫健的步伐,走向更加灿烂的明天。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