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山庄的西南向,有一山峰突兀而起,山色青翠,古柏森森;山势挺拔,溪水淙淙。远远望去,像一幅出自大家之手的浓墨泼彩画。
山的南、北、西三面皆为悬崖绝壁,难以攀越,令人望而生畏,见峰息心。从东面攀登,坡稍平缓。吾曾数次登临,每次登临,思绪不同,感念有别。
去岁深秋,一个人,一壶水,半个馍,一辆旧单车。将车栓锁在山下一棵碗口粗的刺槐上,沿着先人踏踩过的足迹,从东面再次登临此山。山初平,后陡险,荆棘遍布,杂草没膝。 自半山腰起,有两道围墙,横亘眼前,皆依山傍势,至绝壁处。墙体厚实,高及丈余,全就地取材,用乱石垒成,在冷兵器时代,这样既可防御,又可作攻击之用,可谓一举两得。
从坍塌处越过,攀至山顶,已身疲力竭,汗湿浃背。倚靠在石墙下休憩,阵阵秋风吹来,凉意漫透肌肤。呼啸的山风,穿过柏林秋草,萦绕于耳畔,像古战场的金戈铁马声,或急促,或震耳,或急促,或悲壮!不绝于耳,令人遐想。
稍事休息,继续向上,又有一道围墙营卫。翻过“兑”字形山门,山门东向,或取“东”乃有生发之机之意吧!其后一块平滑巨石上,至今留有旗杆窝,窝深数扎,径达扎余。旗帜猎猎,热血奔涌,同仇敌忾,众志成城。遥想当年隐藏于此的那位豪侠义士,一定是位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吧?他们或忠肝义胆,自认前朝;或杀富济贫,造福百姓;或躲避追杀,寻求安宁,或……?
山顶平坦如砥,百余间房子历经风雨侵蚀,早已颓废,失去昔日的风光,空留下一堵堵斑驳的墙体,屹立在历史的烟尘里,任由岁月磨洗,随便后人评说。
据山下老人讲,此山叫“谷堆山”,山上的山寨叫“九女寨”。相传很久以前,九个年轻俊美的英烈女子,带领家眷亲戚三百余人马,不知从何方来此山避藏,她们修围墙、建房屋、备粮草、勤耕种,过了几年消停日子,后来,九女子到山下淹老婆沟里洗澡,被周围坏人看到,起了淫心,将她们杀死,山上人马从此作鸟兽散,远走高飞,寻找安宁。
清朝末年,捻军又来到九女寨,对山寨进行了重修加固。官府闻讯,围攻山寨,箭簇用尽,便用石头击敌,打的官军鬼哭狼嚎,抱头鼠窜。当地有歌谣为证:不怕刀,不怕箭,就怕捻军的石头蛋。
前几年,村民曾在山下捡到过铜制箭头,虽锈迹斑斑,依然锋利逼人。
(四)
俗话说:深山藏瑰宝,高山出俊鸟。谷堆山前,还有鲜为人知的特产——草参。这种中药材具有补益肺气,强身健体之功效。
相传,很久以前,山下有一张姓人家,丈夫早死,撇下母子二人相依为命。二分薄田,半间寒舍,清汤寡水,日子过得清苦难耐。加上终年劳累,母亲积劳成疾,一病不起。刚刚懂事的儿子走遍四外八乡,寻医问药,母亲的病仍不见好转。听说县城有个好郎中,专治疑难杂症,可惜路途遥远,加上翻山越岭,行走不便,能否请得动那个郎中呢?
看看母亲的病一天加重一天,想想母亲活了大半辈子没有享过一天清福,儿子下定决心,就是砸锅卖铁,也一定要把母亲的病治好。他投亲靠友,央求左邻右舍,乡里乡亲,好不容易凑足了盘缠。便雇了头毛驴,不顾天黑路远,连夜往县城赶。第二天中午时分,张家儿子牵着毛驴,毛驴上驮着郎中来到张家。郎中把脉细诊后,对张家儿子说:你母亲是气虚两亏,须服用健脾益气,补肾纳气方能起死回生,吉祥安泰!
话毕,提笔挥毫,写下药方,对张家儿子说:按照这个方子抓药,保你母亲药到病除,只是?张家儿子接话到:先生并不比有所顾虑,只要能治好母亲的病,让我做牛做马都行!听到此话,郎中环顾了一下这个破弊的家,嗫嚅道:只是方子上的人身价高,并且严重缺货,不过倒有一个办法,能取而代之,那就是草参,但须两倍的药量方可。儿子听闻此言,恍然大悟,转悲为喜,早就听说南山有草参,这下母亲有救了!这下母亲有救了!
张家儿子千恩万谢,让人送走郎中后,直奔南山。时值春日,人参花盛开,便于寻找。张家儿子不顾山高路险,遍山苦苦找寻。突然,他眼前一亮,就在悬崖下,一簇草参花开的正艳,像燃烧升腾起的生命之火,希望之火。他不顾一切,费尽周折,接近那株草参。然而,却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吓的他魂飞魄散,差点滚落山崖。
原来,在那棵草参旁边,守护着两条大蛇,一红花,一黄花,长约丈许,吐着信子,眯着小眼,互相缠绕着,头各东西,异常警觉地护佑着那棵茁壮的草参。张家儿子两腿发软,屏主呼吸,双手牢牢抓住树枝。对视了一会儿,那两头蛇蠕动了几下,便顺着石缝游走了。
张家儿子这才松了一口气,艰难的靠近那棵草参,双腿跪在地上,用掰断的树枝,一点一点的将泥石剔除,将草参根须完整挖出,揣进怀里,下山回家。
回到家里,张家儿子将草参和着其他几味药,共同煎制,让母亲服下。或许是上天眷顾这对母子,母亲服下药后,病情竟一天好起一天……
建国后,有采药人上山采集中草药,也曾遇到过那两条大蛇,胆子大的采药人悄悄跟在蛇后面,发现它们隐遁的地方,是山背面的一个山洞里。
据村里老人讲:山洞里曾有很多野兽出没,村里的羊、鸡、牛等家禽家畜没少被动物作害了,后来有人发现在此洞洞口,留有鸡毛、动物血污痕,方知究竟。山洞悠长,深邃,里面长满了许多奇奇怪怪的钟乳石,既五彩斑斓,又形态各异,如梦似幻,相传此洞与十几里地以外龙华山牛鼻子洞相连。有人曾在洞口点火,竟然远远看到牛鼻子山的山洞口冒烟。采药人将见到的一幕一五一十的给村里老支书汇报了,村支书恐怕大蛇和那些野兽伤及群众家畜,便趁着蛇入洞时机,派了几个青壮年劳力,敲锣打鼓,鸣放鞭炮,然后将山洞牢牢封堵严实。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