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姑爹”——报告文学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贵州黔西南 汪海    阅读次数:56914    发布时间:2019-09-06

 

 

大普村有十四个村民小组,国土面积有8.96平方公里。这里的海拨最高1579米,最低海拨1120米。全村呈西高东低之势,山高谷深,自然条件不好,严重制约了全村的社会经济发展。

前些年,由于各方面的客观因素,村里基础条件差,交通不便,信息不通,山里的特产运不出来,外面的文明传不进去。

那天,赵福友去贫困户家中走访,亲眼目睹了村民们行路的艰难。

那天正好是巴铃镇赶场,山里的人们背着自家地里长的桃子、李子去集市上卖,卖了后又买了肥料背着回来。

一包肥料差不多有一百多斤重,背负在背上在平坦的道路行车都很吃力。况且他们走了平路走小路,走了小路还要走那逼仄的田埂。

田埂窄,只有大的一点巴掌那么大,人走在上面,基本迈不开脚,走一步停一步,背上还背负着一百多斤的货物。货物沉,压得负重的人腰都伸不起来,而且随时都有被摔倒在田里的危险。

村民们在这样的“道路”上行走,赵福友的心里是五味杂陈。

村民们行走的路,赵福友要去走一走,亲身去感受一番。

赵福友不敢像村民们那样去负重,他只空了手,一步一步的迈在田埂上。

此时正是春夏交替的时节,山里的稻田里都已翻犁灌满了水,又是晴天,太阳的光明晃晃的照射在水面上,泛着刺眼的亮光。

赵福友走在田埂上,眼睛根本不敢看其他地方,更不敢阳光刺眼的水面,他怕阳光反射过来,刺着他的眼睛,人一失去平衡,一不小心掉进水田里。

赵福友双眼死死的盯着前方要行走的逼仄田埂,每迈出一步,都举步维艰。

“行走这样的路,大山里的人们怎么能脱贫致富?

“这样恶劣的环境和条件,大山里的人们怎么能脱贫致富?

“大山深处的人们以这样的速度行走,什么时候才能脱贫致富?”

赵福友三问。

大普村要致富,修路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人们常说,“要致富,先修路。”只有迅速打开大山与外界连接的通道,才能帮助山里的人们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大普村党支部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党建活动,他们的人心齐了,思想和行动上拧成了一股绳。

说干就干,资金上有国家财政“一事一议”项目保证,村民们要干的就是投工投劳问题。

这些事情都好办,因为在全村道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启动之前,赵福友和村党支部就把群众的思想工作做到了最前面。

村民们听说要修路,更是急不可奈。

时不我待,在国家的项目下达后的第一天,赵福友就和村支部一班人带领村民们走上工地。

 

“修路喽,修路喽……大普村要看到小轿车喽……”

村里的光棍汉杨三疯一个人在那里手舞足蹈。

       

大普村修路,那时的场面,可谓恢弘,一天两百多人上场,不论男女,老的六七十岁,小的十四五岁,他们人挖的挖,马驮的驮,气氛十分热烈。

一年的时间,全村的道路建设完成百分之七十,两年的时间,大普村已把道路修到各家各户,实现全面硬化。

据统计,赵福友自打到大普村担任脱贫攻坚第一书记以来,与全村群众一起,平路基,共协调土地,协助实施新建通组路14.8公里,新建串户路12.8公里,安装路灯560盏,惠及全村百姓3000多人,临近群众1000余人。

 

 

 

大普村的道路修通了,下一步的工作就在于抓产业的发展。

要让全村3000多名老百姓脱贫致富,产业发展是关键。老百姓的腰包鼓不起来,人们的生活质量得不到提高,什么“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就是空谈,什么脱贫,什么致富就纯属是扯蛋。

大普村村委会的会议室,一场史无前例的最长“共商”会从白天开到晚上,到底晚上十点了,还在灯火通明。

找项目,找产业,找资金……

一次赵福友到兴仁办事,无意之中结识到了县农业局的杨站长。他告诉赵福友有一个种植“羊肚菌”的项目要在县境内实施。

赵福友一听是个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的好项目,就强烈要求县里把这个项目放到大普村去实施。他的真诚打动了县里的领导,决定就把这个项目放在大普村。

赵福友高兴万分,随即又四处奔走,争取到项目资金九十万元,在村里实施“羊肚菌”种植。

项目落地,赵福友与村干部不敢怠慢,立即在村里征地,搭大棚,种植“羊肚菌”。

那一段时间,赵福友根本得不到休息。平整土地,他和村民们在一起;搭大棚,他和村民们在一起;挖沟、起厢,他和村民们在一起。他不分白天黑夜,一直奋战在工地上。

在平整土地时,村里没有挖掘设备,赵福友就一个电话打过去,他原来教的学生就开着挖掘机来到现场,立即进行施工。

最让赵福友感动的是,无论村修路还是种植“羊肚菌”,他工作的单位兴仁市民族职业技术学校的校长、副校长,还有同事们一起来到村里,和大家一起并肩作战。

他们用锄头挖土,用铁锹撬石,用竹筐抬土,什么都干。无论干什么都那么用心,那么认真。他们干活的速度和质量,不比当地村民们干得差。

只要在农村驻过村的人都有这样的一个感受。一个人驻村扶贫,不单只是那一个人在孤军作战,他的背后有单位领导、同事和自己的父母、妻子及家人,还有各个部门的领导……

一个月,“羊肚菌”种植基地土地平整和大棚建设完成。第二个月,“羊肚菌”菌种种植完成……

渐渐的,那些可爱的小蘑菇长起来了。

看着这些逐渐生长的小蘑菇,赵福友和村常务干部有着无尽的欢欣。

他们掰着手指头盘算着,今年种植“羊肚菌”三十亩,按每亩毛收入8000元计算,这三十亩一年的收入就可以达到24万元。

如果今年成功,明年就可以大规模种植,全村可种植800亩以上,到那时,仅“羊肚菌”一项,就可以增加毛收入640万元。除去成本和其他费用,年纯收入至少要在480万元以上。全村有3293人,人均增加收入可以达到1500元。再加上村民们发展养鸡、养猪、养牛等其他产业和全村700多村民外出务工收入,大普村的村民们人均纯收入可以超过一万元,在国家“3535”的这个标准上超额完成了“一达标”这项指标。

只要经济收入达标了,人们有了钱,其他“两不愁,三保障”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由于这一年降雨量偏大,大普村试种植的“羊肚菌”承受不了这多雨的天气,刚刚生长成熟就逐渐枯萎。赵福友和村民们在专家的指导下紧急抢救,挽回损失18万多元,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六万元。

大普村种植“羊肚菌”以失败而告终!

迷茫、失望困扰着赵福友,困扰着大普村村“两委”的一班人。

 

大普村种植“羊肚菌”产业失败,有人看到了村里的光棍汉杨三疯一个人在偷偷的哭……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88206412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