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宋先生也是跑到菜园坝河边,把这一特大喜讯告诉渔民的。渔民们更是欣喜若狂,一些渔民高兴得在河沙坝打滚,一些渔民割肉打酒进行庆贺。
宋先生扫除了重庆渔民发展渔业的障碍后,他所在的单位——重庆市联合社除了隆重召开大会进行表扬,还利用广播、简报、黑板报对他进行宣传,他的工资也连升了三级。礼桂先生说:“这就是顺民意、得民心善报哇!”
2019年3月,当举国上下如火如荼地开展扫黑除恶专项行动的时候,受礼桂先生为民请命的事迹感染,我根据他给中央领导人写信的经过,创作了一篇散文《给国家领导人写信是刺向黑恶势力的一柄利剑》,发表在2019年3月《中国仡佬族(双月刊)》杂志上。这位国家领导人就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
宋先生为什么要给毛泽东、邓小平、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写信反映某些地方亟待解决的问题呢?他认为,只有站在顶层设计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才能对普通群众反映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引起重视。
因此,礼桂先生的为民请命,不是一般性的为民请命,而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民生和福祉。1964年冬天,他发现三合区窝凼队的牛睡在粪水坑里,感到很痛惜,便动员社员上山背玉米秆、捞枯草来垫牛圈。不仅有效防止了牛被冻死的危险,而且还保证了春耕生产所需要的农家肥,一举两得呀!1971年秋,宋礼桂先生再次来到窝凼队,发现生产队存在的问题已经转变为泥土板结、肥料跟不上、杂草满田,他不仅发动社员广泛积肥,而且还亲自到三合街上去捡狗屎,他认为狗屎的肥力比牛粪强。
1977年,宋礼桂先生在茅坡区(今永乐镇)农丰大队水井坡发动并指导张学武、石崇钰、石崇尧三人带领群众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年就获得了大丰收。除了按时完成国家的公粮任务,还自给有余,群众直夸包产到户好。
礼桂先生在回顾他自己所走过的路时,谦虚地说:“父母给了我生命,共产党给了我舞台,我才能够为人民群众做这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是的,如果党组织1951年9月没有安排他去重庆当“密干”,1963年10月没有把他调回遵义县,就不会有他为民上书的10封信,更不会有水井坡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了,当然也不会有他人生的引人注目的精彩篇章。
礼桂先生是一位嫉恶如仇的人。1970年冬,他发现山盆区丛坝公社黄氏父子凭借手中权力经常敲诈勒索当地群众,而个别干部又装聋作哑、听之任之。于是,他直接将黄氏父子的恶行向县革委反映,经上级调查,最后研究批准,由公社没收了黄氏父子多年来用拐骗杉木修建的木架房屋。同时,他还在群众大会上一针见血地批评某些干部。他说,黄氏父子为何能够长时间公然地搞坑蒙拐骗、损害群众利益呢?是我们的一些干部被黄氏父子的腊肉堵塞了嘴,被黄氏父子的荷包蛋吃瞎了眼,被黄氏父子的豆花饭吃聋了耳……
顺应民心、为民请命、为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呐喊助威,是宋先生的个性和品格。作为一名党员干部,他心中有方向、眼里有目标,加之他善于学习和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些一脉相承的理论不仅涵养了他嫉恶如仇、为民请命的胆量和豪气,而且使他具备了敢想敢干、勇于担当的魄力和精神。
在工作上,宋礼桂先生是一个不苟言笑,说一不二、铁板钉钉的人。他经常亲力亲为,而且养成了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个性。1973年,宋礼桂带着遵义县抽调的30个干部和遵义市林业局派遣的2名技术人员去习水县进行林业资源勘测。他们每天上午8点上山,下午5点下山,天天都要忍饥挨饿。在每天9个小时的劳动中,礼桂先生始终跟其他队员一起勘测,一起忍饥挨饿,直到全面完成任务。1977年12月,由于宋礼桂被县政府抽调到茅坡区农丰大队抓农业生产,他任站长的气象站的工作被省地气象局领导点名批评。1978年,宋礼桂回到单位后立即针对存在的问题一一进行整改,后经地区气象局年底考评打分,气息站的工作名列全地区第一。1979年地区气象局向遵义县委反映,遵义县气象站获得国家和省气象局的多项奖励,经县委批准,该站被评为1979年度红旗单位。
在日常生活中,宋礼桂先生是一位风趣幽默的人。“两颗扣子”是他在逗小孩子玩耍的趣闻中,由“两口子”演变而来的笑话。为了节约1.9元钱,礼桂先生用1角钱买了一把小锁来当裤带,最后闹出的笑话,令人忍俊不禁。
如果说宋礼桂的精彩人生是党培养出来的,那么他从小受到的家庭教育就近乎完美。苏联杰出教育家马卡连科说:“家庭是社会的一个天然细胞,人类美好的生活在这里实现,人类胜利的力量在这里滋长,儿童在这里生活着,成长着,——这是人生的主要的快乐。”又说:“教育的基础主要在五岁以前奠定,它是整个教育过程的百分之九十。在这以后,教育还要继续进行,人进一步成长,开花、结果,而您精心培植的花朵在五岁以前就已绽蕾。”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也说:“人的性格主要是在幼年时期形成的。人的性格中在幼年时期所形成的一切非常牢固,并将成为人的第二天性。”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