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知青,我刻骨铭心的记忆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曾祥君口述 何正国执笔    阅读次数:26908    发布时间:2019-11-05

 

三、劳动创造了美 幸福生活是干出来的

其次,在生产队里种植的花生从地里挖回来后晒干去壳,开始时用手剥,那个费时费力,工效不高,后我们依照乡亲们的土办法用花生放在一块平而宽的木板上,用小木板凳搓,已就是反复来回的碾压后认为花生仁出来后与花生壳分离,依然还是过秤称,花生仁多少斤就是多少工分就清楚了。但我都能完成每天工分的定额,加上我拼命地干,不怕流汗和苦累,受到了乡亲们的一致好评。

由于我们当时的生产队处于高山地带,三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地理环境条件十分恶劣,尽管队长带着全体社员和知青拼命地干,但还是不能解决温饱,一年中半年靠借粮吃,记得是74年,我们知青几乎要揭不开锅了,正在等米下锅而发愁,公社和队长在万般无奈之际,便让我们整个生产队的知青去借谷子。由于山高路遥,每次我们只能背上40多斤,待来年谷子晒干后又背去还在粮库里。在艰难的岁月中,我们收麦子晒谷子时的苦累,顷刻间在心里三的承受能力便加强了。

那时,在秋收时,常常尚未天亮就要去打谷子,经常遇到毒蛇从谷把子伸出头来的事 ,吓得我们胆战心惊,但我们全然不顾,壮着胆子将田里的谷子割完收完。

常言道:“人是铁,饭是钢”,有了吃的,人才有精神,晒谷子时的往事,我还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74年的8月,我和匡正林、邓赤平打谷子后,队长游正祥考虑对我们女知青优待,安排我们晒谷子晒麦子,虽说在体力消耗上要减轻许多劳动强度,但农活都是些苦、脏、累的活。打谷的要把水谷子从挞斗里掏出,挑到晒坝上将谷子倒在晒坝中,以后的除杂草等都是晒谷人的活路。晒谷的把杂草清除干净后,把谷子铺平在晒坝中,然后待水气晾干后又分成一条一条的隔上一个来小时又将谷子一条一条地反复翻晒,一直能够到拣一粒放在嘴里一嚼时,能将谷子轻轻一咬能脆,米和谷壳能完全分离时又能打米了才算晒谷子这个活路的完成。晒谷子时的艰辛显然是不言而喻的。水谷子蒸发后的湿热气让人窒息,且热浪袭人,只能打着赤脚,脚在地上烫得火辣辣的痛,但为了将谷子晒干打成米,交公粮后剩下的才能自给自足,尽管苦累都想干、肯干,而且乐意干。

七八月间的天气显得非常闷热,并且变化无常,天菩萨有事也会突发淫威,下大暴雨,强降雨对流的天气会让在晒谷场上的我们防不胜防。那时,在城里都几乎没有水泥地,更别说在偏远落后的农村了。农村都是土坝子,但不过好一点的是用牛屎(牛粪)加水捣烂来浆一下,用粪勺舀来泼在土坝上,再用楠竹扫把扫均匀,待牛屎干后,地面就如水泥浆泼的一样,泥坝子上才不会被泥土伴进谷子里,就成了晒谷场。

可是,如果是遇着大暴雨和大风的到来,我们就早早准备好谷草,用打刮盘抢收谷子,一个人在前面使劲拉,另一个人在后面掌压着刮盘,谨防刮盘搞翻。如搞翻了,就不能讲坝子中的谷子刮走(刮板一般是用杉木板做的)。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发明了实惠好用的生产工具,所以在晒谷场上使用时都会得心应手。

在经过快速、紧张的收抢把稻谷收拢成小山一样的堆后,盖上谷草,就不怕谷子被雨淋湿了。如果谷子被雨水淋湿了,谷子就会发芽生秧,生秧后的谷子以后打米就成粉状了,也会霉烂。

在晒谷场的学问还挺多呢!要看云识天气,如果天空乌云翻滚,浓云低垂,伴着有的雷声,就会下大暴雨,乡亲们的老经验告诉我们应立马抢收谷子,避免大暴雨突然来时手忙脚乱造成损失而前功尽弃。待大暴雨过后,才又将收拢的谷子摊开,直到晒干达到能入库的标准为止。所以晒谷子的活路也并不轻松而且要有耐心。

在知青生活的日日夜夜里,我们苦中有乐、喜忧各半,但随我住在一起的知青都很团结,大家彼此互相关心、帮助和照顾。谁生病或家里有什么困难,大家都“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亲如兄弟姐妹,大家是一个团结的集体。

那个时候,辛勤的劳动就是希望能吃上一顿大白米饭就是最大的奢望,新米打出来后,我们煮上了香喷喷的干饭或稀饭,猛吃一顿,吃在口里,乐在心里。那种成就感,知足感,满意感,是没有当过知青的人的下一代人,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和体会的。

谷子晒干后堆放在生产队的集体仓库里还不算,接着就是挑公粮到大同粮管所。说挑交公粮,我和乡亲们一样在温饱还未得到彻底解决的年代中还有点舍不得,但全国都是一样。城里有居民,还有工人、干部、保卫国家的解放军,不交公粮,这些居民,还有工人、干部、解放军的生活又从哪里来呢?用现在时尚的话说叫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农业是基础,工业为主导,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我们通过学习在思想上得到了认识和提高,应该叫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平等互利的关系。国家要发展,因此,各行各业就离不开,农民交公粮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

挑公粮时由于还是大热天,尽管也苦也累,但知青们都乐意干。因为挑公粮按斤头评定工分。挑的越多,工分越多。我们女知青也不示弱,天刚亮就有的挑,有的背。我就背,穿着凉鞋;有的打着赤脚走在蜿蜒崎岖的山路上,渴了就喝一口山泉水,饿了就吃两个头一晚上煮好的红苕。在三十几度的高温下,背着几十或挑着百十斤的谷子在山路上走,汗水象雨滴一样从额头上趟下来,有时模糊了双眼,脖子上搭上的毛巾,擦汗水,往往能拧出水来。挑公粮时常常是几十个人一起,男女老少浩浩荡荡。几十年过去了,遥想当年的知青生活如电影一样浮现在眼前。

 

四、亲情、友情,知青情铭记在心

在生产劳动中,难免会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故,我清楚地记得,可以说是在我封尘已久的内心世界里揭开我的疤,留下了我的痛,但知青战友和乡亲们的友谊让我终身难忘。

那是1974年的一天,我和知青们在田里劳动。在休息间歇,一般都用锄头的一面挖在泥土里,另一面用锄把放在上面垫坐。不知是谁坐翻了还是什么原因,锄头的口向上了,我光着双脚不小心碰在了锄头口上,顿时鲜血直流。顿时大家吓得不轻,我痛苦地呻吟着。粱二姐用围帕紧紧扎住我的脚暂时止血。大家马上去砍竹子划簚条来绑成简易的滑竿,轮流抬着我到当时的大同卫生院治疗。经过了一个多月的疗养,我才勉强能下地走动。

1975年,大同区、公社组织了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因为我思想活跃,喜欢唱歌跳舞,就被分在在公社宣传队。那时,吹、拉 、弹、唱是我们知青的强项。宣传队大约有10 多人,有我和许光英、匡正林等,每天排练的节目有《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歌曲有《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革命人永远是年轻》、《大海航行靠舵手》等,舞剧、京剧、歌曲样样俱全。在大同区宣传队巡回演出后,又参加赤水县宣传队的演出,大家在艺术上共同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88088275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