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老家有个“水井边”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赵平    阅读次数:23255    发布时间:2020-03-27

 

一个大晴天的正午,三岁的四妹跟着我也来“水井边”和大家玩。我在洗衣池这边洗脚玩水,四妹跟一群伙伴在“古井”边照“镜子”臭美。由于人多地方地方太窄,她不小心站滑,一下子掉进三米多深的“古井”中去了!  

说出来好多人都不敢相信,三岁的四妹掉进“古井”后,仅仅呛了几口水,居然仰着面一直漂浮在“古井”的水面。她两手不断在乱抓,两脚一直在乱动,整个身体像被什么东西有力的向上托举着,居然漂浮在水面差不多一两分钟。

其他伙伴站在“古井”边,吓得大声呼救!听到呼救声,当时正在洗衣服的表嫂反应敏捷,几大步奔到古井边,她用捶衣棒小心一捞,一把抓住四妹的衣领,用力将四妹救了上来!

四妹得救了!我如释重负!

当时那眼“古井”真是太神奇了!它有三米多深,人一旦掉下去是很爬得上来,也很难活命。可是,当年才三岁的四妹,她也不会游泳,掉进“古井”中竟然神奇的一直浮在“古井”的水面。

从此,我和全家对 “水井边”一直满怀感激,满怀敬意。

不仅仅我和家人敬重“水井边”,村里所有人对“水井边”也一直充满敬意。

每年正月初一,村里老人都会教导年轻人,要赶早去“水井边”烧香烧纸祭拜我们共同的“老井”。

据老人们讲,每年正月初一的早上,谁能够第一个去到“水井边”,挑到第一桶老井的“金银水”,这家人在新年里一定顺顺利利。为了来年顺顺利利,许多人家在除夕之夜一直坐在家里熬着,熬到凌晨三点以后,抬上水桶飞奔到“水井边”。来到“水井边”后,在“水井边”点燃三炷香,烧上一叠纸钱,叩上三个头,算是对“水井边”的祭拜,希望“水井边”保佑自己一家新年平安顺利。然后才打满水桶,挑着满满的“金银水”乐悠悠的回家。

今天看来,赶早挑“金银水”的做法有些可笑,甚至觉得有点迷信。但大家这样做是为了表现对“水井边”发自内心的敬重。因为“水井边”是全村仅有的水源,这么敬重“水井边”,对“水井边”这么有感情完全可以理解。

除了挑“金银水”,老家的人们还有另外的方式对“水井边”进行特殊的祭拜。

每当村里哪家老人去世,按照习俗,要请先生前来做道场。穷人家只做一天道场,叫“早起晚散”;一般人家做三天道场,叫“假三天”;有钱人家做上五天,甚至七天或者九天道场,叫“长五天”或者“长七、长九天”。做道场程序繁多,其中有一样就是要在起经的第一天“悬幡”。这个“幡”是一条宽约一尺的白布做的,它标榜村里有人刚刚去世,这是一个特别显眼的招牌。它长约五米左右,用一根长长的竹竿将其高高悬挂,地点必需选在在“水井边”附近,以此体现对“水井边”的敬重。

道场做完,逝者入土为安的那天下午,先生都要领着丧家孝子孝孙来“水井边”,把所悬的“幡”连同为逝者准备的纸扎灵房、香车、宝马等祭奠用品“请”到“水井边”。先生在此做完一系列法事,才郑重的在“水井边”找一个地方将这些祭品一一焚化。村里老人们说,这是为了表示对“水井边”这些年来对逝者生前关照的酬谢与祭拜。

 

3

每到年关,村里都要提前十天左右组织“花灯班”,一直训练到正月初一才正式出花灯。跳花灯不在白天,基本上都在晚上七点左右开始。

冬天天气黑得比较早,大家吃完晚饭在家等候花灯锣鼓响起,然后一窝蜂跟着花灯班队伍,前往观看新年花灯班的第一场演出。花灯班艺人高举八个灯笼,敲着铛铛锣鼓,打着响器,带上“幺妹”和“唐二”来到“水井边”的空地。锣鼓响器一通敲打,花灯班艺人有板有眼唱起了花灯调。

出灯时他们这样唱:“花灯本从唐朝兴,前人起头后人跟。官家百姓护花树,万古流传到古今。”一曲花灯调唱完,锣鼓响器齐鸣,幺妹唐二同时闪亮登场。“唐二”扭着灵活的腰身,舞着手里的丝帕,围着“幺妹”欢快的逗玩。“幺妹”身穿少女花裙,头戴新娘彩冠,羞羞答答舞着手里的绸扇,回应着“唐二”,精彩的跳花灯就这样开场了。

花灯队来“水井边”跳新年第一场花灯,一是为了酬谢“水井边”过去一年对村里老少的保佑,二是祈求“水井边”在新年里继续保佑大家平平安安,出行大吉。

祭拜完“水井边”,花灯队才到寨子上以及周边村寨去玩花灯。

白天花灯是不出门的,玩灯艺人都在补瞌睡。晚上六点左右,大家休息好了,接着又精神抖擞的玩花灯。从正月初一晚上一直玩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晚上才结束。

元宵节当晚,花灯艺人举着花灯,敲着响器,缓缓走在石板古道上,来到“水井边”,再次前来酬谢和祭拜大家共同而又唯一的“水井边”。

花灯班在“水井边”锣鼓响起,花灯艺人开唱:“一愿风调雨又顺,村村寨寨好收成。二愿四方财源好,家家户户进金银。三愿人杰地又灵,儿子儿孙坐京城!”一曲唱罢,锣鼓再次响起,幺妹唐儿在锣鼓伴奏下跳得更欢。

花灯艺人们接着又唱了许多祝福的花灯调,只可惜当时我没记下几句来。但花灯队最后的唱词我还记得,大家唱到:“正月十五月儿明,焚香烧纸送灯神。灯神送往天宫去,明年灯节又奉迎。”

最后,响器、唱声戛然而止。花灯班掌坛师做完法事,大家小心翼翼把全部花灯堆在一起,在“水井边”的空地上,将其全部化为灰烬,这一年的玩花灯才算真正的结束。

                 

4

现在的老家,家家户户早已安了自来水,有了洗衣机,“水井边”早已没有了往日的热闹。但总是有一些念旧之人,他们习惯于来“水井边”挑水吃,习惯于来“水井边”洗菜洗衣,习惯于有事无事在那条石板古道上来回踱着方步,习惯于在“水井边”抽旱烟侃大山,他们早就依恋着“水井边”了。

现在的“水井边”,四周长满了杂草,旁边那棵当年的古银杏不知什么原因只剩下枯树桩了。虽然有好心人用钢筋混泥土给“水井边”戴了一个坚固的“帽”,但它却显得无比的落寞与沧桑。

每次回老家,不论多忙,我都要安排足够时间,一定前去拜访我所敬重的“水井边”。

不论春夏还是秋冬,到了“水井边”,我都会用双手小心的捧起清泉,舀上一大“瓢”一咕噜灌下。

那味道,那感觉,几十年来早就深深的烙在心里。看来我是恋上老家的“水井边”了!

 

作者简介:

赵平,男,生于1970年11月,中共党员,瓮安县赋学会副会长,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州级教育名师,现供职于贵州省瓮安第三中学。有作品发表于《贵州作家》《贵州作家网》《贵州日报》《贵州教育》《夜郎文学》《黔南日报》。

 

 

(编辑:黔州)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87344721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