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这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种厚积薄发。比如1961年,遵义地区农科所引进的粳稻农垦58在马家湾试种成功。经专家、社员实地丈量、收割和验收,平均亩产稻谷700公斤。次年就在全大队得到推广。比如1962年,马家湾试用普钙种植水稻已获得成功。比如1964年,马家湾大面积推广使用尿素、氮酸氢铵、硝酸铵等氮肥,试验种植的水稻、玉米等均获得成功。于是,氮素类化肥在马家湾被干部群众广泛接受并四处推广。比如1965年,马家湾引进的川大粳、西农175、农育1744等粳稻品种同样也获得成功,平均亩产425公斤,但马家湾的干部群众都不喜欢这种大米,于是就没有得到推广。
哎呀!话题扯远了。我怎么从氮肥的试验、示范和推广,一扯就扯到了马家湾的农业生产及后来的产业结构调整、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来了呢?原来按照哲学的观点,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既不会空穴来风,也不会冷灰爆出热豆,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有一定的因果关系的。比如,1984年4月16日上午,遵义县文化局为什么选择在马家湾氮肥厂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呢?原来县文化局主要是代表县政府向王东基同志颁发奖状1张、奖金15元而来的。
王东基同志是马家湾氮肥厂的职工。1983年3月,共青村(含今马家湾社区)牌坊院子修建砖厂,推土机从古墓葬中推出了一个用砂石雕刻成的石盒,石盒虽被弄坏,但里面装着的镇墓石(券)一块却大体完好。马家湾氮肥厂职工王东基将拾得的镇墓石(券)后主动将它捐赠给了县文管所。
这块镇墓石由姜黄色砂石刻成,长31厘米,宽24厘米,厚3.5厘米,左右角已残,左上角有破损,志文完整,从右至左竖刻线楷书7行,共91字。文字四周有阴刻槽1道,线槽外刻有圆点和圆圈,排列各异,为星相方位图。墓石正中阴刻圆环,环内上下各有十字星形图案,上为阳刻,下为阴刻。圆环四个象限内从右至左竖刻“元、亨、利、贞”四字。下刻正文:“大元播州郭外、大水田居武节将军、管军千户白成,己亥(1299年)元命十月二十七日子时生,行年五十四岁。今卜此坎山癸穴,建造寿堂(生坟),为百岁后幽宅。惟冀寿禄远大,子孙安荣,一如诏书律令。岁在壬辰(1352年)十二月庚子日申时告下。”白成将军生平事迹史无记载,卒年无考,但其镇墓石形制与德江县出土的元大德元年(1297年)龙卫宣慰使田惟城墓志相同,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贵州省出土的有准确纪年和文字依据的第二件元代文物。
读罢这些文字,我顿时对马家湾氮肥厂佩服佩服起来。如果没有这家企业党组织的培养和干部职工的潜移默化,职工王东基是不会将拾得的镇墓石(券)捐赠给县文管所的。这是偶然的吗?不是。你看,《石牌坊的守着》的作者刘明远先生也是马家湾氮肥厂的老职工,他对文学的热爱,他对文友的关心,他将自己搜集的近百条马家湾方言资料亲自送给我参考备用,都是难能可贵的。刘明远老师送给我的马家湾方言填补了2020年5月由遵义市图书馆收藏《遵义方言1600条》(电子版)的不足。今天,刘明远老师虽然已经作古,但是他却活在他的作品里,活在与他交往的文友们心目中。这就是马家湾氮肥厂的文化与魂魄。
企业实体可以消失,但这个企业创造的精神文化必将永存。马家湾氮肥厂的魂魄必将与马家湾同在。
历史这条长河就是这样,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始终一路向前,奔腾不息。但是,我们却要追溯历史源头,才能清楚地知道它是怎么走到今天的,其中遇到了怎样的曲折与阻力,又得到了哪些力量的助推与校正。
当我们翻开马家湾氮肥厂泛黄的历史,去追寻它的前世今生及历次嬗变的前因后果时,一定要找出它走向辉煌的社会动力,一定要吸取它陷入低谷乃至最后改制的深刻教训,这样我们才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康庄大道上,将脚步迈得更稳、更快、更加铿锵有力。
(编辑:白桦)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