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大风暴人民公社的功与过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钟金万    阅读次数:44922    发布时间:2020-10-02

 

第三,经济收入和粮食收入大幅度下降。1960年公社收入仅29800多元,比1956年高级社时减少三分之一;粮食总产量只有278万斤,虚报为337万斤。

造成这些苦果的主要原因是公社集中社员搞大炼钢铁、突击深耕的群众运动,放松了面上的农业生产。其他原因还有四个,一是任意砍伐森林。为大炼钢铁烧炭、34个食堂烧柴、大搞工具改革、炕谷子完成征购任务等砍光了所有山头的树木。大林和太平两个生产队就被砍去一两抱粗的大枫香树5千多棵,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造成水土流失严重。二是密植不合理。公社在90%的稻田里推广“三角丛植”“六寸六窝四方蔸”和“八八四蔸跨”,每亩密植80万株,花两个月时间才栽完,造成粮食大减产。三是深耕破坏了耕作层。共青大坝的小麦长到6寸左右就全部倒伏,县里动员1千多名学生在公社砍伐1万多棵竹子,用刀子削成篾条插田、再用线缠绕扶苗,第二年仍是颗粒无收,按常年产量计算损失6万多斤。四是粮食收完吃完。1959年2月底,离“大年”只有6天,公社还有20%的粮食没有收。马坎片区有200亩红苕、100亩荞子和50多亩花生还在坡上,收进来的烂了,没有收进来的也烂了。

公社在经济收入和粮食收入上的大幅度下降,给社社员带来了生活上的极大困难。大兵团作战经常夜战通宵,吃菜油3000多斤,两个月88.1万斤。其中南白参加突击的人吃13.5万斤,遵义市参加突击的人吃6000多斤,厂矿参加突击的人吃38.3万斤,猪牛马吃29.6万斤。社公共食堂由多到少又由少到多,由于粮食减少加上管理不善,社员每餐吃粮逐渐减少。1958年,食堂安排每人每天粮食11两(16两制),多时13两。1959年明显下降,1960年更少。社员普遍缺粮后,吃饭用瓜菜代,“上顿红苕坨坨,下顿荒瓜(南瓜)片片”。食堂打的饭吃不饱,就刮梧桐树皮、枇杷树皮,挖蕨根、芭蕉根、岩百合加工充饥。大米卖5块到6块钱一斤,鸡、鸭卖40块到50块一只,老南瓜卖10块到20块钱一个。干部和职工一个月的工资只能买一只鸡或一个老南瓜,群众戏称干部为“一只老母鸡的干部”或“一个老南瓜的干部”。

古人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对改革开放前的各个历史时期要正确评价,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积累了条件,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对前一个时期的坚持、改革、发展。对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要坚持实持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要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扬经验,吸取教训,在这个基础上把党和人民的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那么,如何处理好胆子大与步子稳的关系呢?第一位的是要拿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气、搞改革不可能四平八稳、没有任何风险。只要是经过了充分论证和评估,只要是符合实际、必须做的,该干的要大胆地干。同时也要看到,胆子大不是蛮干、必须稳妥审慎,三思而后行。对一些重大改革、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稳扎稳打、积小胜为大胜。对改革进程中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要一个一个地去解决和克服,既敢于出招又善于应招,做到蹄疾而步稳。

面对已经进入深水区的改革开放,我们要争当改革的促进派和实干家,更离不开营造鼓励改革、支持改革的良好氛围和环境。要尊重和发挥各人的首创精神,既要鼓励创新、表扬先进,也要允许试错、宽容失败。

重视调查研究,坚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了解基层群众所思、所想、所盼,使改革更接地气。更要注重加强改革的宣传和舆论引导,加强改革政策举措的权威解读,及时研判分析、统筹平衡改革引起的利益调整,推动全社会形成想改革、敢改革、善改革的良好风尚。

广大的党员干部工作都在第一线,是推进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贯彻落实的重要力量,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没有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和执行力,再好的政策措施也会落空。党员干部要自觉增强改革创新精神、增强主动担当、积极作为的勇气,充分发挥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富强;没有农民安居乐业,国家的现代化也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定要看到,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只有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坚持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才能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力度。只有深入推进农村各项改革,破解“三农”难题、增强创新动力、厚植发展优势,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才能让农业农村成为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最后,我想起了一位中央领导1958年11月视察大风暴公社,谈到社员的衣食住行等生活问题时所说的话:“各人有各人的喜好,要允许人们有选择的自由。要有点自由主义,大集体,小自由。”

这位领导的话颇具哲理,他对遵义人民的关怀,永远都是马家湾、龙坑街道和遵义市播州区人民的精神财富。

 

(特别说明:写作本文时本人大量参阅了赵福钊同志《大跃进中的大风暴人民公社》、199211月版《遵义县志》和《遵义县龙坑镇志》。谨向搜集整理“大风暴人民公社”相关资料的各位老师、专家和学者深表谢意。) 

 

 

(编辑:黔州)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87231431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