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报告文学】越过峡谷阅答卷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贵州思南 庹秀财    阅读次数:51528    发布时间:2020-11-07

 

谯一鸣的“绝不放弃”,他妻子的“回来就好”,他母亲的“大难不死”,他孩子的“哇哇叫声”……,这些真的让人禁不住流泪,让人心碎不已,犹如冬天里的月光洒向黑暗的大地。同样,龚家林村驻村干部向维政,2017年1月7日晚接到父亲病重的消息,因为村里有未完成的脱贫攻坚工作,没能及时回家探望,等凌晨3点多忙完工作准备返程,老家传来父亲去世的噩耗,留下了永远的遗憾。向维政说,父亲临终前让母亲转告我,要好好工作,对得起群众,对得起党,牢记父亲的嘱托,就是对老人家最好的尽孝。

县农业农村局农技推广站站长、高级农艺师、先锋村帮扶干部杨天海,用自己所长在先锋村引导兴办红薯、稻田鱼蛙产业已初见成效,得到群众点赞,2019年被评为全市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11月,因患肠息肉,手术尚未痊愈,就投入脱贫攻坚一线继续战斗。时隔一个月的12月15日晚,该同志与驻村工作队夜访农户途中,被摩托车撞伤致脑骨破裂,当场七孔来血,经抢救拣回一条性命,目前在医院接受治疗。

洋蕉溪村攻坚队员罗庆身怀六甲坚守阵地,大龙头村攻坚队员安德芬带着年老的母亲、哺乳期的孩子参加工作,她们飒飒英姿成了村寨里最美的风景。还有太多的攻坚队员含笑推迟婚期、含泪小产,但他们仍然行走在大山的褶皱里,任太阳晒黑脸庞,任冰雪冻僵手指。

其实,谯一鸣、罗庆等事迹只是邵家桥脱贫攻坚战场上的个个缩影,这里还有很多“全家营”“父子兵”“夫妻档”“兄弟连”“姐妹花”……。更有来自江苏常熟、苏州爱心家教团、贵州省农科院以及社会各界的倾情帮扶,为我们脱贫攻坚抒写了一个又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大龙头村肖后头组贫困户肖祥恩说了实在话,现在的,不光政策好,干部也很好,比自己的儿女还亲,最担心我们,随时随地关心我们,硬是好得很。他们费心费力的吃苦耐劳的把我们的村寨建设得这么好,我们感到满意得很。

能人带头干,群众共同干。在邵家桥,“我脱贫、我光荣”成为新时尚。陈家湾村程尚权,一家5人,3人残疾,母亲既聋又哑,妻子双目失明,没有一个正常劳动力,自己只能依靠拐杖一瘸一拐走动。程尚权就是一个特殊家庭的拐杖,支撑着整个飘摇的家。正是他身残志坚的意志、脱贫致富的决心和不拖全村后腿的信心,铸就了他踏实勤奋、吃苦耐劳的精神,成就了他敢为人先、不惧困难的信念,成就了幸福生活。正是他们却身残志坚,不叫苦、不争穷,感恩党和政府的帮助,决心通过自己的勤劳,走出贫困的处境,过上幸福的生活。但就是这个残疾之家,却不愿仅仅依靠政府和社会帮助,建圈舍、养黄牛、喂生猪,逐步走出贫困阴影,成为全县“脱贫攻坚奋斗标兵”。

同样,身残志坚的李强,坪原村人,一个独臂青年,创造了一个从活下来到富起来的故事。在别人看来“正该吃低保”的他,养猪养牛种花椒,产业滚雪球式发展,越做越大、越做越强,还成立起专业合作社。今年6月,他不光把低保让了出来,还主动提出了脱贫申请。问及为什么会主动申请脱贫的原因时,李强只是简单的一句:“我觉得我现在算不上成功,但也说得过去了,党和政府帮了我这么多,不好意思再去要这样那样。”和在群众会让出低保的理由如出一辙。“以前全靠党的政策才能活下来,所有的政策我都是享受了的,现在又是党带我走上路了,没有理由再去争那些东西,钱虽然不多,但是对有的人是真的需要。”李强自豪地说,党的政策再好,自己不吃苦,永远脱不了贫。

不忘党恩报社会,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李强自己做了老板,吃百家饭长大的李强就想带着邻里增收,每天来给合作社花椒除草施肥的人数固定在20人左右,每天60元的工资,最高能拿到80元,养牛的拿的固定工资,也是60元一天。多半都是贫困户,大多都是老人妇女。真的,贫有百种,困有千样。如何帮扶贫困户脱贫,说到底,是一个扶“志”的过程。

残疾人是社会大家庭的平等成员,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残疾人完全有志向、有能力为人类社会做出重大贡献。在当代中国,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我国残疾人中涌现出一大批残疾人事迹感人至深、催人泪下,激励了全社会的奋发自立精神。他们身上的精神就是自强不息精神,就是我们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在邵家桥,程尚权的标兵力量和李强的回报行动,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让我们惊叹不已,身残志坚,不懈追求——让他们自强不息,奋斗不息!身残志坚,自力更生!

 

在今年这个时候,我们在讲述脱贫攻坚故事的时候,不得不讲讲疫情防控的故事。特别是邵家桥镇的防控故事,被《人民日报》原文刊登了四百余字,原文是这样的:《防疫不松劲,复产不误时》——

“不走亲、不串门,人人都做健康人。不聚会、不访友,健康身体个个有……”这段时间,身为先锋村疫情防控先锋队队长的刘强,几乎每天都会跟队员们一起,敲锣、串寨,喊着自编的“顺口溜”,宣传防疫知识。

先锋村位于贵州省铜仁市思南县邵家桥镇,共有11个村民组351户1548人,其中6个村民组较为分散。“不想点土法子,根本顾不过来,更别提效果了。”这是村支书朱廷周把村里的扶贫干部、党员聚到一块儿,一起琢磨出的法子。

“好是好,但人手不够,咋办?”朱廷周跟大伙一合计,干脆把脱贫攻坚队变成防疫先锋队,疫情面前,党员必须得顶上。

点子有了,说干就干!先锋队分为几组,戴着口罩,扛着红旗,拉着音响,串村入寨,把疫情防控科普知识送到家家户户。

“每天看着电视播的疫情信息,以为离我们远着呢。”刚开始没放在心上,听着先锋队的宣讲,村民任廷权这才重视起来,“这些党员干部是在冒着险吆喝,再不自觉,对不住自个儿的良心。”

目前,邵家桥镇33个村上百名党员组成的先锋队,已精准摸排269个村民组,走访3万余人次。

以上的422个字,来自于《思南:村村广播响 防控处处讲》,是一种荣耀,更是一种肯定。今年以来,邵家桥镇立足实际、细化措施,把“脱贫攻坚队”变成“防控先锋队”,把“流动讲习所”变为“疫情防控站”,利用乡村大广播、流动小喇叭等设备设施,全方位、多形式宣传疫情防控科普知识,多角度、多渠道走进千家万户,做到家家知晓、户户明白、人人支持,做到众志成城、群防群控。全镇33个村(社区)先锋队99个尖刀班800余名党员干部奋战在一线,精准摸排269个村民组,走访3万余人次,广播宣传30000余人次,流动宣传车200余次,悬挂标语200余幅,发放宣传单20000余张,上门服务5000余次,想“土办法”,拖“音响”,喊“扩音器”,准点播报等等,使出了绝招,喊出了气势,做到广播喇叭村村响、流动宣传处处讲,而且还还通过微信公众号、微信群、LED显示屏、悬挂标语、展板专栏等形式,多角度、全方位宣传疫情防控科普知识,做到群防群治、合力攻坚,上下齐动员,坚持打赢这场疫情阻击战。

越是最接近完成的时候,往往风险也很大,有着很多预想不到的挑战和困难,等着我们去攻克,比如,今年年初的疫情,是你我都无法预见不到的。试想,如果防控出纰漏,那么前期工作等于零,一切归于大海。正是防控到位,才能夺取胜利。克服疫情影响,推进脱贫攻坚,关键是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创新工作方式,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虽然我们没有疫情,但是我们不能有缓一缓、等一等的思想,要绷紧弦、加把劲,集中精力加快推进脱贫攻坚。是的,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不屈不挠的邵家桥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克服重重阻碍,脱贫攻坚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基础设施显著改善,经济社会稳步发展、城镇扩容日新月异,人民幸福感不断增强、小康进程不断加快,全镇各项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正如习总书记所说的,让我感到千千万万普通人最伟大,同时让我感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元旦献词中说道,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在我国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迈向2020,我们将要取得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胜利。这是不屈不挠、长期奋斗的结果,更是启航新征程、扬帆再出发的动员。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邵镇风采,醉美思州。邵家桥,这片热土,已经甩掉了贫穷落后;邵家桥,这方热土,正在锐意进取奔走小康路上。我们站在将军山上看到,阡陌交通疏通山村角落,甘甜清泉涌入千家万户,美丽农家遍及村村寨寨,扶贫产业覆盖满山遍野,青山绿水和留得住美丽乡愁的乡村画卷,一幅幅实实在在的幸福答卷正在邵镇大地徐徐展开。不远处,传来了一首山歌——

党员干部有几千,驻村帮扶村里边。

同心协力办大事,不分夜晚和白天。

千名干部下村寨,打赢脱贫攻坚仗。

脱贫致富开财门,美丽小康就是甜。

 

结对帮扶双手拉,产业扶持开鲜花。

技术培训长见识,危房改造建新家。

移民搬迁藤连瓜,基础设施变繁华。

精准到户下大力,精准施策金娃娃。

 

我们新城在旁边,不赚几万赚几千。

思南新城隔最近,脱贫攻坚百姓知。

三个园区在里边,快速发展似蓝天。

信心满满小康路,美美与共来相期。

……

……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一路走来,我们怀着同一个中国梦,澎湃着同一颗中国心。因为心中有梦,面对风浪我们从不彷徨,面对艰险我们昂首前行。历经风雨,才见彩虹,一代代中国人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创造了新的巨大成就。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升腾,天地日新。这是中华民族大发展大作为的时代,是每一个奋斗者都能够梦想成真的时代。

今日之中国,追梦步伐如此铿锵。2020年是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之年,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为之奋斗的梦想终将成真。小康,饱含着中华民族对幸福的憧憬和期盼。小康承载初心,小康属于人民。实现全面小康,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初心使命。让我们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信心满满走进小康社会,走向伟大的梦想征程中。让我们以志在必得的信心、争分夺秒的状态、攻坚克难的干劲,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共襄全面小康的历史盛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全面胜利,已经触手可及!千年追寻,圆梦就在今朝! 追梦征程荡气回肠,脱贫伟业丰碑永立!感党恩、颂党情,听党话、跟党走,成为时代旋律最强音!此时此刻,我们一行人看着美丽的邵家桥,看着这片深情的大地,让我们想起了《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编辑:黔州)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87168344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