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隔一隔二会有几位“特殊人物”溜达遛弯儿来到竹林深处,那就是我认识的狮虎山東峰“虎岭”上“三清宫”的一清道长,还有“金福古寺”的法空、法明、法源与法真和尚。不过隔三差五狮虎山西山峰的狮峰上“全福古寺”的净空、净明、净尘、净凡和了了大师,也会一一来到竹林子里边溜达、遛弯与我们这些人聊天。我和几位师傅们以及师兄、师弟们,都会与这些“出家”人们交流聊天。不过这一些“出家”人却不是天天早上去竹林深处溜达,而是隔一隔二、隔三差五的时隐时现出现在我们的“训练场地”。
这些“出家人”与这几位老人们的关系十分亲密,后来我们之间也混熟并成为了“特殊的朋友”, 隔三差五我与干弟弟点点和大鸭梨以及老妹子钟声,会去狮虎山上的“三清宫”和狮峰上的“金福寺”、“全福古寺”溜达游玩。尤其是狮虎山狮峰上“虎岭”上的“三清宫”,因为一清道长特别喜欢交朋好友和我成为了“挚友”。
另外,还有另一层特殊的关系却是干二叔钟麒鸣。当年,一清道长是一个深懂茶艺的“出家人”,他与干二叔钟麒鸣却是几十年的“老朋友”了。后来,因为一个“茶厂厂长兼党委书记”与一个出家的“道士”特殊关系。当时,我曾经在四楼居住的卧室问过干二叔钟麒鸣,听他本人亲口讲述年青时当兵退役后回到家乡温麻老城,被分配到了江南乡东邻的长龙镇“华侨农场国有第一制茶厂”工作。后来,在一次收购山顶悬崖下的“野茶原树茶树种”时,偶然结识了青年时期“三清宫”刚刚从江西龙虎山正一观来的新道士“一清”道士。就这样两个人互相交流茶叶种植与武夷岩茶茶艺技术,天长日久便成为了一对十分“特殊”的好朋友挚交了。
其实呀,每天早上我都是弄得通身是汗水,同时弄得衣服也都是湿漉漉的了。由于这里是以高温、高湿、高热、潮湿为主,人在房间里不动作都一身汗水,更何况天天早上在潮湿闷热的竹林子里边呢。于是一回到干妈 (钟声家)家中,便冲锋般进入卧室卫生间洗澡去了。
今天早上,我在“训练场”上玩了一个多小时与平常一样,一回到干妈家(钟声家)中便先冲进浴室里边。不一会功夫我刚刚洗完澡从浴室里边走了出来,光着膀子穿着刚刚从魁龙坊前街买回来的大裤衩子,懒洋洋的便斜躺在地铺竹凉席之上。这工夫,虽然说我刚刚洗过冷水澡还是汗流浃背,因为老干妈(钟声家)家福州这块地方处于海洋气候的“亚热带”。
在这个群山环绕、依江傍海的地方气候主要是以高温、高湿、高热、潮湿为主,在整个福州市地区里边主要是高热、高湿纯粹的亚热带“海洋”气候。此时,虽然说是早上八点多钟气温还是“太热”了。由于六点多钟出去训练一个多小时,嗓子里边和肠道里边都燃烧成了“火龙”。就是刚刚洗过冷水澡我还是汗流浃背,就是洗澡用的自来水也足足有五六十度“温热程度”,就好像“温开水”一样从水龙头里边流淌出来一样。
这时,我一边看着电视里播放的当地闽東(畲族语音)方言的电视节目,一边吃着大鸭梨(真名钟玉)从敖江大桥(现在叫解放大桥)边上买回来的枇杷果和火龙果。
当年,平常家里只有我、大鸭梨(钟玉)、干弟弟点点(钟点)和老奶奶(钟声的亲奶奶),因为干爸、干妈天天上班只有中午、晚上吃饭时候,才会见他们这才聚会在一块唠叨一些家常。只有隔三差五的周六周日(周末),干爸、干妈会携带我本人去“农贸市场”“海鲜市场”买菜购物。有的时候在周六周日休息时间去“黄岐半岛”和“福州市区”以及“武夷山”旅游游玩,不过只是在周末休息之时出去旅游游玩一整天。
不过,有的时候我和大鸭梨(钟玉)、干弟弟点点(钟点)、钟声、阿英(谢兰英)、阿军(陈玉军)、阿南(萧南)、阿昌(陈迅昌)、干二表哥阿涛、阿萍(林玉萍)、阿滢(林洆滢钟声的同学)、阿丽(林菁丽)、小胜子(林忠钟点同学)、大表哥钟镇辉、阿龙(林勇龙)几个人,这些桃花巷子里的同龄人溜溜达达、东游西逛。因为,这一帮邻里青年人全都是钟声、钟点、和钟玉的朋友和同学、还有几个所谓的“死党”铁哥们儿。
当时,对于去漳州进货购买小机器我并不知道,我也是刚刚从大桥下边竹林子里边刚刚回来也就十几分钟左右。就在这工夫钟点老弟直接从走廊走进我们睡觉的卧室,一进门便冲着我嚷嚷着说道:“大哥、大哥、醒醒、一会阿萍和阿姐(钟声)一块去漳州(途经泉州)进货去,买专用小机器和模具,阿萍还要订购一些玉石、玛瑙、琥珀原石石料,让咱们几个哥们儿全都跟着拎货,你快穿衣服我在大门口二叔的吉普车上等着你,快点~”。
此刻,老弟钟点风风火火叫嚷完之后,便从我地铺床边水果盘里抓起一把枇杷果,而后急忙一转身便跑下了四楼卧房。我一看老弟钟点着急忙碌而风风火火的样子,我也急忙拿起来大沙发上的衣物穿了起来。不一会功夫大鸭梨钟玉从前边走廊走了进来,她懒洋洋地冲着我问道:“大哥、阿点、怎么了?跟兔子似的毛了三光的,一转身就走了?怎么了?”。
此时,我一边穿衣服一边告诉大鸭梨(钟玉):“今天,你阿姐、阿萍姐、阿渶姐领着我们几个人去漳州进货去,对了还有你大姐阿惠想进一批模具和加工用的小机器,中午我们回不来了,好像得晚上长途汽车回来,你告诉干妈干爸一声,中午就别留饭菜给我和弟弟了,你们自己吃吧,我们这一帮人在漳州吃完中午饭再回来,可能得晚上车到家里头,这是点点说的~”。我一边说话一边穿衣服,不一会便整理好行装,而后又拿了三百元钱(计划经济时代相当于现在一千元的水平),一但有特殊情况可以用的上。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