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岩上沟渠 丹心永存
六月五日下午,小开洲村上空下起似烟似雾般的大雨。
村委办公室里,十几个驻村队员正在电脑前忙于统计近期村民们遭受暴雨后的经济损失。突然,一个七十余岁头发花白、身子有佝偻得厉害的老人,身上人披着一件单薄的雨衣匆忙走了进来。雨衣上的积水从他的腿上不停地向下划落着,大大小小的水滴洒在屋内的水泥地上,星星点点的。老人向四周看了一眼,小心翼翼地从身上拿出一张发黄的存折,径直向角落里正在办公的雷轶走去。
“雷书记,我听说你在筹钱建岩上大沟精神村史馆经费,这条沟渠我亲自参加修建过,它与我感情很深。这些年来,它一直养育着我家四代人和周围的老百姓。这些钱大多数都是国家给我的,这上面有一万多块钱,是我这一辈子的积蓄。现在,我已经老了,钱也用得不多,我想把它交给党组织,请你收下我的这点心意,帮我们保护好这条生命线!”
“老人家,这是你一辈子的辛苦钱,我们怎么能要你的钱呢,你的心意我代表党组织收下了,谢谢您!”
“雷书记,请相信我,我能照顾好我自己的!你们也知道我的情况,我现在拿这些钱真的没什么用处,你就收下吧。”
老人看到雷轶坚决不收的样子,激动得哭了起来又把存折往雷轶的手里塞了过去。大家看到老人痛苦的样子,全都围了过去劝老人。
老人不是别人,正是长年居住在岩上大沟王开学老人,他是一位特困供养户,当他得知“岩上大沟”的故事将要在新建村史馆里宣传后,不顾天远路滑,从家里的箱子里拿出一生的养老钱,冒着暴雨赶来,把它全都捐给村委会修建村史馆。
“老人家,您的心意我们领了!”
“老人家,你要留着这笔钱保养好自己,修建村史馆的钱,我们会有办法的,请您一定要相信我们!”
……
大家围着老人纷纷劝说着。好不容易,大家才说服老人。临走之前,老人坚决把二百元现金塞到了雷轶的手里。在后来的日子里,全村自发组织起来,通过各种捐款形式筹集了六万五千余元钱,并把它送了到村委会。
小开洲村全民捐款修建岩上大沟的村史馆的消息越传越远。有政府捐来了善款,有机关单位送来了钱物,还有社会上的好心人也远道慕名而来。当他们参观走访完岩上大沟后,也纷纷向村委献出了爱心。
在短短一个月里,小开洲村党支部就筹集了十三万余元村史馆建设资金。
灯下,雷轶和村党支部的同志们坐在一起,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着。
“你负责监督施工进度。”
“我负责走访收集当年修建岩上大沟的所有工具。”
“我负责查找当年小开洲公社留下与修建岩上大沟的证物。”
……
不久,村史馆建成了,村民们把当年凿崖引流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工具送来了。人们看着这些锈迹斑斑、具有时代烙印的各种简陋的工具纷纷议论着。突然,一位身子佝偻的老人手里拿着一根一米余长的钢钎从大门走了进来。
“雷书记,这是我堂兄王文友当年修建岩上大沟那天,从悬崖上掉落下来摔死时留下的工具,我把它送来了。”
王文明老人说完,眼眶中那浑浊的泪水大粒大粒地掉落下来。当年修建岩上大沟所剩无几的几位老人。看到这根用生命遗留下来的钢钎,眼泪也立刻掉了下来。周围的人们看到几位老人热泪盈眶的样子,也纷纷跟着掉下了眼泪。
原来,当年在修建岩上大沟时,王文友是四十八名敢死队其中的一名队员。那天下午,山顶上旌旗招展,山谷里炮声连天。敢死队员们像往天一样,继续奋战在这悬崖峭壁上。
为了尽快开凿出下一个落脚点,王文友悄悄地解开了身上的安全绳,独自坐在狭小的竹箩筐里和他的岳父一起工作。大锤在钢钎顶端不停地敲击着,有些秃了的钢钎扎在坚硬的岩石里不停地冒着火花,声音震得耳朵“嗡嗡”作响。在悬崖上干活的人们身下的竹箩筐不停地晃来晃去,从崖壁上掉落下来的碎石打在竹篾编织的安全帽上,“嗒、嗒、嗒”地响过不停。
乌江上空,不时有几声低沉的乌鸦叫声从远处传来。时间在一分一秒流逝,悬在头顶上的烈日早也被弥漫在空气里的灰尘淹没了。
王文友头上的麻绳与坚硬的岩石不停地摩擦着,比腕口小一些的麻绳被坚硬的岩石上一点一点磨断。随着时间的流逝,最后的几丝麻绳也快磨断了。忙碌在悬崖上的人们那里顾得上这些细小的事情,眼睛死死地盯着悬崖上飞落的每一片石块。
悬崖上,当老人手中砸下的铁锤与王文友紧握的钢钎猛烈碰撞时,悬在他头顶上的麻绳在那一瞬间已全部断裂了。大家看着竹箩筐里瞬间就消失在谷底的王文友,悲痛得大声呼喊了起来:“文友,文友……”山谷里,只有乌江江水碰撞在岸边的礁石传来的回音,还有几声乌鸦那刺耳的哀鸣声……后来,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在悬崖下的谷底里找到了王文友的尸体,在他不远处的河滩的岩石上找到了他手中曾经握着的这根钢筋。
老人讲完当年发生的这个故事也泣不成声,围在他周围的人们也跟着小声地哭了起来。村史馆的墙角下,老书记李大刚当年工作时的办公桌上,一盏被煤油熏黑的马灯静默着。
雷轶握着老人的手:“谢谢您,王叔!小开洲村能走到今天,一直都是您和当年修建岩上大沟的老前辈们的精神激励着大家,让我们不怕困难,努力去实现梦想。我相信,岩上大沟的精神会一直传颂下去的!”
(编辑:黔州)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