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龙凤山主峰在虎头山的西边,是攀登龙凤山主峰的必经之路,同时也是进入古墓村的必经之路……
中午,陈天进的父亲、母亲、陈天进的叔公爷阿山老爹、阿颖(陈莹颖)、陈天进的表哥陈天宇、陈天进的二弟陈天鹏、三弟陈天鸣、我、老妹子钟声、干弟弟点点(钟点)、点点女友阿玉、大鸭梨(钟玉)还有阿龙围拢于饭桌前边,当时我们几个人刚刚从后山的畲湖畔、畲寨七里村、畲谷游玩回来。一进房间干妹夫陈天进的父亲、母亲、还有天进父亲找来的前院自家亲戚陈天进的叔公爷阿山老爹,也就是陈天进的亲叔公爷爷。
陈天进的父亲、母亲做的烩鲫鱼舌头(鲫鱼鸭舌)、锅贴山鸡片(铁桶炉熏制)、三丝燕菜(炖肉燕子) 海牡蛎煎青椒弹途鱼(跳跳鱼) 炸糟鳗、油焖石鳞(烧竹蛤蟆)、麒麟(穿山甲肉片)象肚、涮九品(蛤蟆、蛤蜊、蛤蚧、皮皮虾、海蜗牛等等九种)、饭是罗卜饭和乌米饭(黑米)。
福州连江特殊普通菜肴 “三丝燕菜”(炖肉燕子),这里必须介绍一下福州连江县红色老区透堡镇特殊产品“肉燕子”,福州连江县肉燕子独步八闽红色大地,是福州地区当地独产的特殊肉制产品。肉燕者,乃三色肉馅也,秘制,薄皮包成燕子形状而得名。肉燕子又称太平燕,是福建省福州市的一道传统小吃,属于闽菜系-福州菜系,肉燕是福州风俗中的喜庆名菜,福州人逢年过节,婚丧喜庆,亲友聚别,必吃"太平燕",即取其"太平"、"平安"之吉利,故"无燕不成宴,无燕不成年"。肉燕亦由此成为馈赠佳品,为福州人包括海外乡亲所衷情。
肉燕别称扁肉燕。但是肉燕皮是由猪肉加番薯粉手工打制而成。是福州一大特色小吃,肉燕有别于福建其他地区的扁肉(扁食),两者口感是完全不一样的。燕皮薄如白纸,其色似玉,口感软嫩,韧而有劲。在福州僻街小巷,听到一串有节奏的"嗒、嗒"之声,循声而去,就可寻及燕皮店。不过,要买正宗上好的燕皮,打制燕皮,猪肉必选后腿的精肉,配以上好的番薯粉,肉粉配比恰到好处;通过精细复杂的工序手工打制而成,薄如白纸,其色似玉,口感软嫩,韧而有劲。肉燕皮是用精肉配上番薯粉 (淀粉)等辅料精制而成,形似纸状,洁白光滑细润,散发出肉香,非常爽口。
相传,早在明朝嘉靖年间,福建浦城县有位告老还乡的御史大人,家居山区,吃多了山珍便觉流于平淡。于是,他家厨师取猪腿的瘦肉用木棒打成肉泥,掺上适量的番薯粉擀成纸片般薄,切成三寸见方的小块包上肉馅,做成扁食煮熟配汤吃。御史大人吃在嘴里只觉滑嫩清脆,淳香沁人,连呼"大妙"忙问是什么点心,那厨师因其形如飞燕而信口说"扁肉燕"。后扁肉燕与鸭蛋共煮,因福州话里边鸭蛋与"压乱"和"压浪"谐音寓意"太平"之意,故而又有"太平燕"之说。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就已经畅销东南亚诸国、台湾地区、香港、澳门、日本、南韩和菲律宾以及越南等国家。
闽人特殊之肴也。薄如棉纸、形似燕尾一碗肉燕汤,加上醋和胡椒粉,再添上几粒青葱,就成了连江人萦绕心头“难以忘怀的美食”记忆。说到肉燕就要属福建省连江县丹阳镇的肉燕了,丹阳肉燕历史悠久,手艺世代相传,燕皮是用精选的猪后腿瘦肉,剔去肉筋和骨膜,切成细条,用木棰捣成肉泥,徐徐加入用细孔绢筛筛过的上等番薯粉和适量清水,反复搅拌,不断压匀,初成硬坯,然后放在条板上,轧辗成薄片,敷上一薄层薯粉,折叠起来,略干为鲜燕皮,薄如白纸,其色似玉,口感软嫩,韧而有劲,散发出肉香,吃肉燕最关键的就是燕皮的质量了,里面的肉馅可是真材实料,上等新鲜猪肉调制(自家的用料也不过如此)只能用货真价实来形容了,丹阳肉燕的个头很小(肉燕是越小价值越高),吃很多也不会腻,丹阳的肉燕被戏称为“肉包肉”,这绝非虚言。包裹肉燕的皮选取了猪的后腿肉。先剔筋切块,然后用木锤节奏地反复捶打,将肉捶打至黏状后摊铺在木桌上,接着用擀面杖均匀拍打肉泥,再用压面锤碾压,期间不断撒上地瓜粉使燕皮不易粘连,拍打压延,这样一张合格的肉燕皮才宣告完成。下屿肉燕首先要选好上等成品猪的鲜活瘦肉,这肉必须是猪的后臀部分,还要当天猪肉当天做成。所以,制“燕”人常常在拂晓时刻就动手,把一大块的瘦肉切割成片,然后,用圆木锤不断敲打,直至将肉片捣碎为糊状。接着,用少量精纯的薯粉作调料将它调匀,再次进行锤打,直到薯粉与碎化的瘦肉结成一体。接着,将细腻化了的肉垛铺到专用的大块木板上,再用长而圆的木杖子反复擀,直至将肉垛擀成如棉纸一般薄,再把它切成像燕尾状的小方块。当年,一提当地特殊食品“扁肉燕”,还是陈天进的父亲母亲和陈天进的叔公爷阿山老爹在饭桌上讲述了“肉燕子”的历史由来,尤其是汤岭太平肉燕子、透堡三色肉馅肉燕子、凤城镇和敖江镇黑皮猪肉馅的扁肉燕子与畲族人的阴历三月三乌饭节、祭傩、跳傩舞、祭畲火的起源。
这里必须指出福州市湖南、湖北 “畲瑶”与福州市连江“畲族”人的关系,尤其是畲族的图腾凤凰与盘瓠的传说,尤其针对畲族的他称和部分自称中都有"畲瑶"、"瑶"、"瑶家"、"山瑶"、"瑶人"等等跟瑶族密不可分的称呼。
畲族又自称"山哈子"是与他们的居住环境、迁徙历史有关。"山哈子"是指山里客人的意思。先来为主,后来为客,先来的汉人就把这些后来的畲民当为客人。畲族原分布在闽、粤、赣三省结合部。元、明、清时期,从原住地陆续迁徙到闽东、浙南、赣东、皖东南等地山区半山区。畲族来源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主张畲瑶同源于汉晋时代长沙的"武陵蛮"(又称五渓蛮),与瑶族同源,持此说者比较普遍。自古畲族的他称和部分自称中都有"畲瑶"、"瑶"、"瑶家"、"山瑶"、"瑶人"等等跟瑶族密不可分的称呼。
此外,畲族族源还有"越族后裔说"、"东夷后裔说"、"河南夷的一支"和"南蛮族的一支"等多种说法。总之,众说纷纭的畲族族源反映了畲族在其历史曲折发展和民族形成过程中,同蛮、越、闽、夷以及汉等各族群体彼此互动、混化、交融的关系。畲族族源歧见很多,但概括起来有外来说和土著说两种。外来说者认为畲族源于汉晋时代的"长沙武陵蛮"。持这种观点的主要论据是"武陵蛮"和畲族有共同的盘瓠图腾信奉。土著说者认为畲族源于周代的"闽"人。"闽"是福建的土著,福建最早的主人,其遗裔就是今天的畲族。"闽"、"畲"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渊源关系。此说的主要论据是"闽"、"畲"之间有着密切的内涵联系,即"闽"--"蛮"--"僚"--"畲"一脉相承。因为,不是每一个人都会有在少数民族地域居住与生活,更何况进一步融入当地人的生活之中,尤其是号称“八闽闽都”的古老山寨之中,这或许是人生难以形容的少数民族地域的日常生活片段。
下午,当时刚刚吃完中午饭大家坐在房间里聊天,不一会陈天进的二弟陈天鹏、三弟陈天鸣走进了房间,对我们几个人说带领我们去爬龙凤山的“云阳古栈道”“老虎岭”和“思过崖”。
当时,老妹子钟声说云阳古栈道太危险了,可是干弟弟点点(钟点)和阿龙却兴奋地站了起来,而点点女友阿玉和大鸭梨(钟玉)却同意。当年我只能傻乎乎地看看点点(钟点)和阿龙,而后又问二弟陈天鹏、三弟陈天鸣什么叫“云阳古栈道”, 陈天鹏神秘的笑了笑而后说道“你去了就知道了!”。我还是不知所以云云的了。后来,二弟陈天鹏、三弟陈天鸣和陈天进的表哥陈天宇三个人先走出了房间,不一会陈天鹏又重新走进了房间招呼点点(钟点)和阿龙出去了。不到几分钟二弟陈天鹏、三弟陈天鸣、表哥陈天宇、点点(钟点)和阿龙各拎着东西走进房间,招呼大家这就走。就这样,我跟随着众人陆陆续续地走出钟声婆婆家,跟随着众人顺着小胡同往西北走去。
当年,我一边走一边与身边二弟陈天鹏、点点(钟点)和阿龙聊天,这才知道什么叫做“云阳古栈道”“老虎岭”和“思过崖”,这工夫阿龙递给我一瓶矿泉水,他手中拎着一个小布袋里边全是矿泉水有六七瓶左右,而其二弟陈天鹏、三弟陈天鸣和点点(钟点)背着双扁带小背包,当时我还瞧了瞧反正鼓鼓囊囊的也不知是什么。一行人东拐西绕一会穿胡同,一会顺台阶登上高高的山梁子、一会又下坡道进入一片竹林子里边。就这样我们几个人走了三四里地左右,登山坡、过山岭、进竹林、走山梁,最后我们这一帮人一边走一边喝着矿泉水,虽说行走于山路之中凉爽不少,可是山岗子上边天气还是挺炎热的。
这时,我与阿龙已经走到了最后边,前边与我俩相距六七米远的是二弟陈天鹏、三弟陈天鸣、老妹子钟声、干弟弟点点(钟点)、点点女友阿玉、大鸭梨(钟玉),而最前边领队的却变成了阿颖(陈莹颖)和陈天进的表哥陈天宇。
此刻,我拎着一瓶矿泉水拧开蓝色塑料瓶盖,一仰脖子猛猛地喝了一大口,而后用右手背抺了一下唇边的水珠。此时,阿龙坐在我旁边一块石头上涛涛不绝地讲述着荒草丛中横七竖八躺着的石头人像、动物石头像的历史、朝代与当地古代人的故事,不过十分遗憾的没有一个石头像是完整的。
这时,老妹子钟声和阿颖(陈莹颖)走过来,拿着我的新照相机举起来对我说道 “别动,来,拍一张。”,就这样便在龙凤山的山峰顶端拍了一张相片。这工夫干弟弟点点(钟点)东张西望地走了过来,一边走着一边还观望着周围的环境。看了一会而后转身冲着我和阿龙长叹了一声嚷嚷道“:“大哥,、阿龙,咱们哥儿们想见识见识山区里的帅哥美女,这里除了荒山野草外,就剩下远处那几堆石头古墓的影子,可惜连他妈的带毛的都没有,不带毛的就我们老哥几个!”点点说完话后也觉得十分无聊,于是冲着刚刚站起来的阿龙说了一句“走吧!”,再看他随手拎起来阿龙脚下的塑料袋,而后往后背上一背便去追赶前边那几位了。此刻阿龙没有说话只是冲着我一甩手,右手一扬喝空的塑料饮料瓶子扔了出去。
就这样,我们走了半个小时连爬带攀地往龙凤山主峰方向而去。当时,我一边左手抓着光秃禿的山坡石头,右手紧紧抠着大青石石缝往上攀爬着,我们是一路上攀爬、越走越高,不知不觉中云雾在我们几个人脚下缥缈着。
就这样,大家连爬带攀走了好一会。终于攀登上巨大的石头平台这才知道已经攀登上了“思过崖”的地方,过了思过崖就是山峰顶端的最高处老虎岭。
当我站在思过崖的悬崖边东张西望看了一会,心里想这也太高、太险恶了,同时这才发现这里太危险了。我们站在大块青褐色石头平台之上,几个人孤零零地伫立在千米高的山峰顶端,身后还有一处落差达二十多米高的凸起来的巨石部分,也就是当地人常常说的“老虎岭”断崖。
不一会大家陆陆续续攀登上了“思过崖”。我站在老虎脑袋的后脑壳断崖上喘了喘气,而后用左手擦了擦额头上流淌的汗水。
此时,我远远地观察着断崖上的地形,站在悬崖上边低头往断崖平台下面望了望,顿时感觉一阵阵眩晕弄得真想呕吐,这时我急忙原地蹲下来足足五六分钟才逐渐地平定了心态。
此时,钟声拿着照相机和与阿颖(陈莹颖) 拿着点点的照相机走过来,她们二人是这大山区里长大的孩子,登山攀岩对于她们来说好像走如平地一样,此时二人平静地举起来手中的照相机对准坐在悬崖边缘的我一阵子“咔、咔”,就这样在龙凤山的悬崖边缘的我,又被自己的新照相机拍摄了好几张相片,这也是继攀登狮虎山、云居山、笔架山、青芝山、覆釜山、琅歧岛白云山、牛首山、白云山旗冠顶与嘉池山脉的惫箕山、武夷山区大王峰、云游峰、玉女峰上拍摄的相片之后,又一次登山在龙凤山山峰顶端拍了这一组相片,同时也成为了我人生一生中唯独的福州市区山山水水的留念了。
当时,她们二人给我拍摄完几张相片之后,也坐在我前边不远处喝着手中塑料瓶的饮料。
此刻,我却站起来扶着铁栏杆往山峰悬崖下边观望着,只见山峰下边云雾翻腾蓝洼洼的、偶尔透过翻滚的云雾能看见山峰下边蛇形山间公路,以及奇形怪状的一块块田地和小小的村落。由于地势太高我感觉到一阵呼吸急促,心跳加快,一阵阵缺氧眩晕差点没吐了。那时我慢慢地蹲伏在悬崖边缘,坐在那里好几分钟才平静了下来,这才扶着栏杆往小斗坡下边走去好与众人一块会合。这刚才站着的“思过崖”方圆不足一间房大小,呈现出东西三四米长度,南北宽约两米多。在“思过崖”的西北部有一个小斗坡,长约两米多点高下二十几米左右,呈现出30度角到50多度角斜线往上走势,中间是用凿子在石头小斗坡上开凿出来的小台阶,一直延伸到山峰顶部的东边老虎岭上。这时众人一块顺着小斗坡往上攀登,不一会功夫就登上了龙凤峰的山峰东边最顶部。只见山峰最顶部周围也用铁栏杆围绕着,众人站在大山峰顶部环顾四周,云雾缠绕、冷气袭袭、高低起伏、错落有致、远景朦胧、近看横七竖八的山峦冷森森,阴濛濛的。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