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实说,我每回到老家,看到那些白亮的楼房和自家绝无仅有的破土房,内心确实有些内疚与心酸。父母无论如何要坚守在那里,我们几姊妹很无奈,而我们又无力彻底改变它。竹林下的破房烂屋,虽然我们几姊妹的童年在那儿过得艰辛、凄苦,但那时我们也感到十分温馨和欢乐。生于斯长于斯,留给我更多的是美好的回忆与乡愁。
老家的房屋虽然破烂不堪,但过年了,还是要打扮一番。中午饭吃了,大家忙开了,有的张罗年饭、有的挂灯笼、有的写福纸、有的贴春联。屋内屋外始终炊烟弥漫,欢声笑语,春意盎然。
5点过,父亲端起猪脑壳、拿上纸钱和香烛等开始祭祀……
当鞭炮的硝烟还未散尽,我们便上桌吃开了。
父亲喜酒,小辈都先后敬了。有收入的,给老辈发了红包,母亲也给未成年小辈发了红包。屋角的钱纸灰烬徐徐散发出的清香,与年饭菜的纯香混合在一起,有滋有味的年饭,我们感到舒服、惬意。
初 一
10点10分,我们在蓝田收费站等光远、倩倩、芳蕤。灰白的天,远方的山间舒缓地流动着浅浅的雾气。三三两两的车成群结队,疾驰而过,多数是上坟挂纸、走人户的吧。火炮声声传来,此起彼伏,喜庆的春节好像开会一样,也有程序,第一项就是鸣炮似的。
跑了一个多小时,我们把车停在石厂头。再走一公里多小水泥路,就到老家了。合面是纳溪区最远的镇,距纳溪城区50多公里,从我现在的居住地出发,则有70公里。而我的老家位于离合面场4公里的一个小山坡上,因偏远而没有公路经过房前屋后。好在前些年政府投入打了一条一米多宽的水泥路,将马徐庙和石厂连接起来,正好经过我老家的屋侧,父母外出好走多了。石厂到我老家那段路,浓荫于竹林中。父亲好像义务养护工,经常将房前后的好长一段打扫得干干净净。晴天,他都要在水泥路上走走,锻炼身体。
芳蕤被光远背着,高兴极了,笑得非常可爱,懵懵懂懂地说话,还手舞足蹈的。我们都提醒光远一定要小心,慢慢走,不要踩在滑湿的路上。他没有走过这样的路,伟岸的身躯摔下去就太吓人了,何况他身上还背着我们至爱的小乖乖。
竹林下的小水泥路,难见天日,冬天尤甚,几乎是湿漉漉的,有些路段长了薄薄的青苔,溜滑难走。路上的竹叶像是铺上去的,踩着软软的,却隐藏着危险,坡段,走在上面,很容易滑倒。两边的坡地里,堆得厚厚的,时光的流逝,会将其腐烂成为竹根的养分, “零落成泥碾作尘”, 使竹林茂盛,洒下更多的竹叶。要是在三四十年前,竹叶刚落下,就被孩子捡回去作柴火燃料,化为缕缕青烟。
火炮声阵阵传来,仿佛为冷阴的天气增添了喜庆的氛围。大年初一,总是响过不停。有人还在上坟,有的挂纸完了,准备吃饭,有的是高兴了就放,尤其是春节大喜的节日,川南人不能没有火炮(鞭炮),他们是用这样特别的响声来表达那份节日的喜悦之情。
小路两边竹枝叶拱在一起,行走于蜿蜒穿行其间的水泥路上,仿佛探进阴森、神秘的防空洞。
我们刚到千秋塝,其方来电话说,饭菜上桌好久了,要冷了,问我们到哪里了?我说,你们先吃,不等我们,还有几分钟就到了。
常年竹叶覆盖的小路湿润、清冷、凉爽,头上竹叶浓密青青,遮天蔽日,地上的竹叶散发出淡淡的腐香,漫步行进的我们好像与世隔绝了。我们小心翼翼地走过两个陡坡,来到清明田坎上。听到老家坝子里的嘈杂声,我感觉很动听、亲切。
狗老远跑来,摇头摆尾地迎接我们。大家新年好,刚踏进坝子,看见几桌吃饭的客人,我大声问好。
到了啊,我们没等你们,快坐倒吃饭,几个亲戚喝得正高兴。
我到每桌走了一下,向客人致以节日的祝福和问候,不过没有沾酒。
父母历来不喜欢做事,亲戚来往也很少,稍远的嫡亲也没有往来,一些侄儿侄女已经是10多年没有来过了。我们理解父母,他们年事已高,身体多病,手脚不便,老家条件太差,虽然几个儿女,平时没有在他们身边,如果来了客人,招呼应酬、弄吃的的确很劳顿。父母嫌麻烦,往往辞谢他们。
今天的6桌客人,全是父母的前后家嫡亲。是我们几姊妹年前一个多月再三做父母的思想工作才有的。做饭弄菜,全靠幺妹和三兄弟一家。
几桌人却只有五六个吃酒的,当酒桌上划拳声响起,我感到耳熟能详,亲切异常。以前我也喝酒、划拳,现在我早已不饮酒。划拳吃酒热闹,但不文雅,要耽搁很多时间,也容易让人醉 ,因而现今很少有人划拳。没划多久,他们吃酒的也吃饭了,没有人喝醉,显然也没有尽兴。无酒不成席,请客必有酒,可不要过多地劝酒。醉酒的丑态有损形象、大伤身体,那些理智地敬酒、喝酒而始终保持头脑清醒的人让人尊敬。
父母年岁已高,亲戚些平时也很难聚在一块,今天既然在一起,应该留下这珍贵的瞬间作纪念。先照合影,后又按辈分照,父母格外开心,几十人一起照相,他们有生还是第一次呢。
坝子边茂密的竹林肃穆雅静,好像严阵以待的哨兵,房侧后的茶树枝叶碧绿地拥在一起,似乎翩翩地跳坝坝舞,褐红色的茶花绽放开了,装扮其间,耀眼夺目。几只麻雀叽叽喳喳落到茶树上,啄了几口,飞到坝子边的竹林里。
本文符合《画稿溪文学》杂志发表要求,通过初审进入二审,请您务必加总编手机微信同号:17738013139,并主动和总编木子沟通用稿事宜。本刊采取三审制度,沟通前,请把您的作品(标题、署名(后注明省份或国籍)、正文)、作者简介、通讯联系方式(姓名、电话、邮编、地址)整理好,以备二审。按规定:凡是不主动和总编沟通的作者,一律视作自动退稿,本刊也绝不会刊发该作品。 《画稿溪文学》编辑部 2021.3.8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