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惠畴
袁惠畴(1902—1954),男,汉族,赤水县猿猴区(今赤水元厚镇)人。自小在家中读私塾,后来在合江符阳中学、赤水省立二中读书。1925年赴上海读大学期间,受到早期共产党人恽代英等影响,思想积极进步。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进步组织新黔社负责编辑工作。按照党组织安排,多次参加游行示威和工人罢工活动。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被迫离开上海返回家乡,与党组织失去联系而脱党。
1949年2月,经党组织批准重新入党,任中共赤水县猿猴区临委委员。赤水县解放后,先后任猿猴支前治安委员会主任、中共赤水县第六区(土城)工委组织委员、第五区(猿猴)区长等职。1951年,调到中国人民银行贵州省分行任秘书,后被定为叛党分子,开除党籍。1954年去世,年仅52岁。1982年得到平反,恢复党籍和名誉。
熊绍林
熊绍林(1913~1981),四川省合江县人。中共党员,红军战士。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修械所组长、股长,第一军第二师修械所所长等职。曾被特邀出席贵州全省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大会,并受到大会表彰。
熊绍林于1927年来到赤水县城,在赤水兵工厂学技术。熊绍林勤劳、活泼,受赤水兵工厂党支部罗奕云、王荫南等的影响,有追求革命的强烈愿望。
1935年春,赤水兵工厂解散后,熊绍林去了毕节当佣工。同年,在毕节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编入六军团十六师修械所。历任八路军某师一旅五团修械所军士,旅部修械所所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修械所组长、股长,第一军第二师修械所所长等职。熊绍林参军后,积极钻研技术,在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1956年,熊绍林离职回赤水疗养。历任中共城关镇街道支部书记、中共城关镇副书记兼城关镇劳动服务站站长、城关镇老残福利院院长、赤水县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六届政协委员。在赤水休养期中,主动请求县委分配工作。在工作中深入群众了解情况,宣传党的政策,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协助做好复员退伍军人安置和烈军优抚工作。1960年带领工作人员到四川、遵义、水城等地联系工程,因路费不够,日吃两餐,夜宿车站,终于在六盘水接洽成功125厂基建工程,为赤水城关200多名闲散劳动者安置了临时职业,培养了不少建筑工人。1964年组织社会青年500多人修筑林区公路和石油公路,组织民工团支援石油钻探。同年被特邀出席贵州全省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大会,受到大会表彰。1973年又组织200多人支援中国人民解放军驻云南部队砖瓦厂工程建设。1974年带领民工修凿黑蛮滩河道。在此期间中亲赴工地,与民工们同吃同住,做深入的政治思想工作,设法帮助解决民工困难。1981年,熊绍林病逝于赤水。享年68岁。
《红星报》刊载赤水工人暴动烧毁侯之担住宅(四)
1935年春,中央红军经过贵州时,曾出版过几期《红星》报,1935年3月10日出版的第十二期。
1935年1月至3月,长征中的中央红军在黔北境内转战历时3月,沿途宣传群众、发动群众,并且处处为“干人”着想,关心群众疾苦,打击土豪劣绅,为工农劳苦大众除恶雪恨。红军的革命活动,使遵义老百姓确信红军是为工农劳苦大众谋利益的人民子弟兵,红军所到之处得到了群众的衷心拥护和大力支持。本文所叙述的,是当时发生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各个阶层“幕后”拥护支持红军的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赤水工人“幕后”拥军。
1934年12月31日,中央红军向乌江南岸挺进。驻守乌江回龙场、江界河、茶山关等渡口的,是国民党第25军副军长侯之担的教导师。侯之担的部队装备全靠自己的赤水兵工厂生产。早在中央红军刚进入贵州时,侯之担便命令兵工厂抓紧生产枪支和子弹,以供应部队堵截红军。赤水兵工厂里部分有觉悟的工人在得知这一消息后,便相互串联生产了一批打不响的步枪。工人们暗中叫这种枪是“捉活的”,意思是指侯之担的士兵使用这种枪,必定被红军“捉活的”。工人们在装子弹调配药料时,有意做假,使一些子弹打不响。有的工人还造了一种打不响却会炸烂枪的子弹,板机一扣枪就炸了。虽然后来被侯之担发现了,叫工人们返工,但仍有不少这样的坏枪臭弹混进了他的部队里。乌江被突破后,无险可守的侯之担,带着部队逃回了赤水。红军趁势奇袭遵义城,得到了长征以来时间最长的休整。
在遵义会议召开期间,赤水兵工厂工人还进一步发动武装暴动,配合红军的革命行动。1935年3月10日在遵义出版的《红星》报,以《赤水工人暴动烧毁侯之担住宅》为题,对此次事件作了报道:“赤水通讯:赤水侯之担所建兵工厂有工人四百,一月十六日夜间,工人暴动,高呼革命口号。城内贫苦工农同时暴动,与守城之一营兵相抗战,并将侯之担住宅焚毁。”
这次暴动,使惊慌失措的侯之担把部队交给手下,自己只身逃往重庆。同时,在红军二渡赤水后,赤水兵工厂工人还发动了石顶山起义,连续攻打赤水县大同区公所、四川省合江县五通区公所。起义持续了一个月,虽然最终失败,但牵制了黔、川两地5000余兵力,有力地策应了红军完成四渡赤水战略实施。(摘自: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 张小灵)
(赤水市委党研室 王大勇收集整理)
(编辑:黔州)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