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鲁肃
貌憨胆识夺人心,忠君义友不偏行。
虽无惊天功勋著,厚重一生留好名。
(十)杨修
审时度势真精英,妄猜君意遭灾星。
聪明反被聪明误,血滴刀尖惨分身。
(十一)华佗
悬壶济世在人间,艺高技娴法无边。
暴君疑心生暗鬼,一代医圣命黄泉。
(十二)貂蝉
窃窕粉黛本抚琴,却把国运绑自身。
香消玉殒随风去,羞得男儿汗沾巾!
二
这组诗一共十二首,有的诗继承了前人的观点,有的诗有了改变,融合了正史的记载和诗人的思考,诗中对功勋卓越的战将赵云,诗人不吝溢美之词,可能也是出身军旅的缘故,有一种对英雄战将本能的推崇,包括了诗人的主观色彩。其次是对陆逊、徐庶、鲁肃等人的评价,也很是褒扬。对失了街亭的马谡,说他是“志大才疏”。对谋士杨修则说他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诗人的观点,关系到整组诗歌的立意构思和结构。在讲这些诗之前,先看一下背景资料。“三国”的时间并不长,才九十年光景,因群雄争霸,加上《三国演义》的传播,所以在历史上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很多故事妇孺皆知:青梅煮酒、三顾茅庐、赤壁之战、败走麦城……三国的年限,通常是指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这段时间,从三国鼎立到统一,共九十年历史。
在三国历史上,刘备是以皇室正统自称或被称,所以他在三国人物的表现中形象都很正面。许峰老师的第一首诗,是写刘备的,诗改变了我们原有的印象:
“自诩正统谋皇柄,假仁假义笼人心。
争得黄袍加身日,遍地饥民伴残兵”。
这首诗给了我一种“颠覆感”。“三国”有两个版本,一个是陈寿编的正史《三国志》,一个是小说家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从传播的角度来看,《三国演义》比《三国志》的流传度更广。《三国演义》是经过了艺术加工的,有一定水分,刘备、诸葛亮等人就是被作者开了“美颜”。哪怕他们也有局限性和污点,但认为是瑕不掩瑜。李宗吾先生在《厚黑学》一书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刘备的特长,全在脸皮厚:他依曹操,依吕布,依刘表,依孙权,依袁绍,东窜西走,寄人篱下,情不为耻;而且生乎善哭,做《三国演义》的人,更把他写得维妙维肖,遇到不能解决的事情,对人痛哭一场……”这个段落,可以说是对刘备形象生动的刻画。许峰老师在此基础上,有了更形象的发挥,“假仁假义”。概括了刘备的“双面人生”。
刘备的“双面人生”,在他对吕布的落井下石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尽管吕布也是背信弃义的小人,但他对刘备是有恩的,袁术派大将纪灵率三万大军前来讨伐刘备,吕布以“辕门射戟”的方式救了他。这也是吕布做的唯一仗义的事。但当吕布被曹操所擒、准备放了他时。刘备落井下石:“明公您难道没看到吕布是如何杀丁原和董卓的吗?”这句话的杀伤力,直接让吕布命丧黄泉,也让刘备的伪君子形象一览无余。
三
许峰老师是传统文化的捍卫者,但他不是教条的盲从者。他善于从传统的优秀文化中吸取营养,又善于思考,有自己的见解。正如他在一篇诗论中说:“崇古但不固古!”上文中,诗人用论文一般的内在逻辑,佐证了刘备的道貌岸然:“争得黄袍加身日,遍地饥民伴残兵!”三国时期的九十年,是一个民不聊生的时代。鲁迅先生说:“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但反过来看,战争也很难用对错去衡量,要看为谁而战。如果是为国家、为民族、为真理、为正义而战,当然会气贯长虹。所以三国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南宋诗人陆游有一首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里就体现出战争的必要性。值得注意的是,许峰老师的这首诗,批判了封建王朝为一己之私而穷兵黩武的现象,倡导了一种表里如一、勤政为民的儒家思想和文化。
在三国的群雄中,曹操是最有争议的人物。他在历史上的形象或民间形象上,都不太好。这可能是他干了很多“毁三观”的事,比如“挟天子以令诸侯”,“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等雷人语;他疑心病很重,杀了很多不该杀的人。李宗吾说他的特长,全在心子黑。这是对曹操最犀利的评价。
刘备、曹操两人在许诗里的评价都不高,在诗人看来,他们都是草芥人命的好战分子。但仔细玩味一下,还有区别:刘备在许诗里是“假君子,真小人”;曹操则是“真君子,假小人”。曹操敢做敢当,刘备则虚伪至极。
四
第三首诗是写诸葛亮的。诸葛亮是个大帅哥,他在历史上的地位非常高,全国各地都有武侯庙。他也是历史上带点神话色彩的三大智囊人物之一。在当时,他与周瑜毫无意外地当选三国的两大明星。不过因历史的偶然或必然,他们相生相克,有瑜亮之争。以今天的视角看来,他们都是我们的英雄。诸葛亮从晋代开始,就是完美的化身:草船借箭、火烧赤壁、六出祁山、七擒孟获;躹躬尽粹、死而后已等,他写的《出师表》,让无数人感动得泪眼婆娑。但许峰老师却用诗人特有的第三只眼,认为诸葛亮也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定下“三分天下”的策略,其实也是他为刘备集团以及自己的政治考量做出的决定,他没有站在华夏统一、为国为民的高度上来达成政治和解。在有关对诸葛亮的论述中,我最佩服纪东将军非常中肯的评论。将军说:“这首诗鞭笞了诸葛亮只为自己封位的一己之利,缺乏一统天下的大局观念。‘安知武侯三国志,裂分华夏为己荣!’”
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