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评论 >> 正文

诗史交融绘古镇,风骨长存韵千年——评《李庄古镇千年风韵》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胡邦霖    阅读次数:2068    发布时间:2025-07-05

《李庄古镇千年风韵》是一首气势恢宏、意蕴深厚的七言古风。它以李庄古镇为画卷,不仅生动描绘了其独特的建筑风貌与市井生活,更以如椽巨笔,将古镇置于宏阔的历史长河中,书写了其作为抗战文化圣地、古代建筑瑰宝以及川南生活重镇的深厚底蕴,堪称一曲献给李庄古镇的史诗赞歌。

历史的厚度:烽火中的文化方舟

诗歌开篇即切入李庄最光辉也最沉重的一页——抗战时期的文化庇护。诗人用凝练而富有张力的语言:当年日寇沪霸凌,学子辗转歇宜屏。江涛暗涌书箱重,弦断梁林夜补星。勾勒出一幅颠沛流离却矢志不移的图景。国难当头,同济大学、中央研究院史语所、中国营造学社等学术机构及大批学者(如梁林所指梁思成、林徽因夫妇)辗转迁至李庄。沉重的书箱承载着民族文脉,在长江涛声的暗涌中抵达这方宁静之地。弦断喻指战乱对文化的摧残,夜补星则是对学者们在艰难困苦中坚持研究、守护文明火种之壮举的崇高礼赞,意境悲壮而充满希望。十万卷轴藏古寺,三千鸿儒避刀兵更是以惊人的数字对比,凸显了李庄在民族危亡之际作为文化堡垒的巨大贡献,赋予古镇以不朽的精神高度。

建筑的瑰丽:凝固的岁月诗篇

诗歌的第二、三部分,诗人以考古学家般的眼光和诗人特有的敏感,精雕细琢李庄的建筑奇观与生活肌理。旋螺殿顶观天测,四绝碑前辨甲铭九宫八卦玄机藏,十六柱擎岁月长等句,精准捕捉了旋螺殿、禹王宫、九龙碑等标志性建筑的独特构造(如旋螺藻井、九宫八卦布局、十六根楠木巨柱)与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天测、甲铭、玄机)。诗人不仅写其形,更写其神:瓦当低语前朝事,铜铃轻扫旧时光,赋予无生命的建筑以灵性,让它们在低语和轻扫中诉说着千年的沧桑。石阶、斗拱、汉砖、青砖上的凹痕、独轮车的辙印,都是岁月刻下的密码,诗人一一解读,构建起古镇坚实而厚重的物质文化骨架。

生活的温度:市井烟火里的永恒

李庄的魅力不仅在于宏大的历史与建筑,更在于鲜活的市井生活。诗人深谙此道,笔触细腻地描绘了古镇的日常风情画:

声与光: “忽闻巷尾梆声响,白肉刀光落斜阳” —— 李庄白刀肉的绝技在梆声与刀光中定格,成为标志性的味觉记忆与视觉奇观。忽有云锣惊市井,禹王宫外戏台升” —— 戏曲锣鼓瞬间激活了古镇的生机。

 

人与物: “羊街雨浸桐油伞,席子巷摇煤油灯” —— 雨巷油伞、深巷孤灯,营造出静谧悠远的意境。老妪门边糊纸鹞,顽童墙隙迷藏深” —— 一老一少,一动一静,是生活最本真的模样,充满了人间烟火气和时光流淌的痕迹。

味之魂: 对李庄美食(如白糕)的描写尤为精彩:粳米细磨云絮软糖霜暗藏长江月,糯香偷染蜀道天。将制作工艺(三蒸三晾、九揉九捶)、口感(云絮软、筋道绵)、风味(糖霜、糯香)与地域文化(长江月、蜀道天)完美融合,最后以此味人间两千年收束,将寻常小吃升华为人间至味与千年传承的象征。

时空的纵深:虬根新枝共参天

诗歌的结尾,视野再次拉远。黄桷虬根裂汉砖,新枝已蔽半边天” —— 一株古树,根系深扎历史(裂汉砖),枝叶荫蔽当下(蔽半边天),成为李庄生生不息的绝妙象征。诗人历数曾与李庄结缘的历史人物:诸葛征蛮、韦皋治边(铸铁船)、黄庭坚(涪翁)流觞、杨慎(升庵)贬谪,直至抗战烽火与胜利凯旋(兵车碾碎流离泪,铁马踏破敌国还)。这些典故的铺陈,将李庄从三国到晚唐,从宋代到明清,直至抗战的漫长历史层层叠加,赋予其千年风韵以具体而坚实的内涵,使其成为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的一个重要驿站和缩影。

艺术特色:

 

史诗格局: 全诗时间跨度大,空间层次丰富,融历史风云、建筑美学、市井风情、饮食文化于一炉,气象宏大。

 

意象精妙: 选取的意象(书箱、弦星、旋螺、瓦当、铜铃、刀光、桐油伞、车辙、纸鹞、糖霜月、黄桷根、铁马等)极具代表性,既承载历史信息,又富有诗意美感。

语言凝练蕴藉: 语言精炼而富有张力,弦断梁林夜补星糖霜暗藏长江月等句,凝练含蓄,意境深远。对仗工整(如江涛暗涌书箱重,弦断梁林夜补星),音韵和谐。

虚实相生: 将具体的建筑、食物、场景与抽象的历史感、时间流逝、文化传承相结合,实写虚传,韵味悠长。

总结:

《李庄古镇千年风韵》不仅是一首优美的风景诗、风俗诗,更是一首深沉的历史诗、文化诗。它成功地将李庄古镇的物质遗存与精神气质熔铸于铿锵的诗行之中,让读者触摸到其砖石的沧桑、聆听到其市井的喧闹、品味到其风物的醇香,更深刻感受到其在民族危难之际所展现的文化担当与在历史长河中积淀的厚重底蕴。这首诗,是献给李庄古镇的一曲深情赞歌,也是镌刻在读者心中的一幅关于坚韧、传承与生生不息的壮丽画卷,完美诠释了千年风韵的题旨。

附:          

李庄古镇千年风韵

作者:胡邦霖 

                                          

当年日寇沪霸凌,学子辗转歇宜屏。

江涛暗涌书箱重,弦断梁林夜补星。

旋螺殿顶观天测,四绝碑前辨甲铭。

十万卷轴藏古寺,三千鸿儒避刀兵。

石阶漫铺源僰羌,斗拱斜挑秦汉霜。

九宫八卦玄机藏,十六柱擎岁月长。

瓦当低语前朝事,铜铃轻扫旧时光。

忽闻巷尾梆声响,白肉刀光落斜阳。

羊街雨浸桐油伞,席子巷摇煤油灯。

青砖凹痕深三寸,独轮车辙刻百庚。

老妪门边糊纸鹞,顽童墙隙迷藏深。

忽有云锣惊市井,禹王宫外戏台升。

粳米细磨云絮软,祖传木甑袅轻烟。

三蒸三晾阴阳转,九揉九捶筋道绵。

糖霜暗藏长江月,糯香偷染蜀道天。

阿婆笑指灶王像,此味人间两千年。

黄桷虬根裂汉砖,新枝已蔽半边天。

曾经诸葛征蛮夷,又睹韦皋铸铁船。

曲水流觞涪翁醉,升庵流放过川滇。

兵车碾碎流离泪,铁马踏破敌国还。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84221274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