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评论 >> 正文

湖南靖州茯苓文化发展战略刍探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湖南省靖州县    刘冰    阅读次数:251718    发布时间:2023-09-13

 

(四)开拓创新茯苓文化研究。新时代,茯苓文化研究必须开拓创新,持续发力,攻坚克难,才能取得突破性进展。一是拓展茯苓文化研究视野。茯苓文化博大精深,完全可以作为一门“专学”即“茯苓文化学”来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拓展茯苓文化子文化。茯苓文化子文化很多,主要的子文化包括茯苓历史文化、茯苓商贸文化、茯苓医药文化、茯苓饮食文化、茯苓产业文化、茯苓科技文化、茯苓社会文化、茯苓经济文化、茯苓文学文化、茯苓诗词文化、茯苓神话文化、茯苓传说文化、茯苓典故文化、茯苓戏剧文化、茯苓戏曲文化、茯苓影视文化、茯苓音乐文化、茯苓歌曲文化、茯苓美术文化、茯苓绘画文化、茯苓摄影文化、茯苓书法文化、茯苓美学文化、茯苓教育文化、茯苓酒文化、茯苓茶文化、茯苓药文化、茯苓旅游文化、茯苓地域文化、茯苓地理文化、茯苓湖湘文化、茯苓民俗文化、茯苓生态文化、茯苓价值文化、茯苓收藏文化、茯苓鉴赏文化等[注:子文化中出现交叉或包容的情况,这样排列,是为了表述的方便]。拓展研究与茯苓文化相关的代表人物。与茯苓文化相关的代表人物,也就是和“茯苓”、“茯苓文化”密切相关的有较大影响的人物。可以先从国内、国外两个大的方面进行与茯苓文化相关的代表人物研究。国内又从中国古代、中国现当代两个方面进行与茯苓文化相关的代表人物研究。从国内看,主要有───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茯苓科研的象征人物:王先有;茯苓产业“教父级”人物:张煌成。可从以下课题开展研究:国内茯苓专家与茯苓文化研究、国外茯苓专家与茯苓文化研究、李时珍与茯苓文化研究、王先有与茯苓文化研究、张煌成与茯苓文化研究。拓展研究与茯苓文化相关的特色产业。与茯苓文化相关的特色产业主要有───“茯苓”商标系列商贸产业、“茯苓”门店系列商贸产业、茯苓文化旅游产业、茯苓画、茯苓茶、茯苓酒、茯苓饮料、茯苓多糖口服液、茯苓糕、茯苓酥、茯苓饼、茯苓膏、茯苓粉、茯苓糖果、茯苓面、茯苓美容用品、茯苓保健用品[注:这里出现交叉或包容的情况,这样排列,是为了表述的方便]。可从以下课题对以上与茯苓文化相关的特色产业开展研究:“茯苓”商标系列商贸产业研究、“茯苓”门店系列商贸产业研究、茯苓文化旅游产业研究、茯苓文化与靖州旅游产业研究、茯苓文化与靖州城市旅游产业研究、靖州茯苓文化产业研究。拓展研究与茯苓文化相关的典型民俗事象。与茯苓文化相关的典型民俗事象主要有───种茯苓、挖茯苓、切茯苓、晒茯苓、蒸茯苓、烘茯苓、说茯苓故事、演茯苓戏等。二是力推茯苓文化研究走向纵深。打造并提升茯苓文化研究平台,开展学术争鸣,聚焦“茯苓”, 聚焦“茯苓文化” ,全方位纵深推进茯苓、茯苓文化研究。尽快成立并提升中国茯苓文化研究会。力争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成立茯苓文化研究院(所、中心 )等研究平台,系统开展茯苓文化、茯苓文化旅游等方面的研究,为茯苓文化旅游开发提供理论支撑。持续举办茯苓文化讲座,定期召开高规格的中国茯苓文化与茯苓文化旅游学术研讨会。定期出版《茯苓文化研究》等大型刊物,并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出版《茯苓文化学》、《茯苓文化旅游学》、《茯苓文化通论》、《茯苓文化美学》等专著。三是加强靖州与茯苓文化研究。靖州是“中国茯苓之乡”、全国人工选育繁殖纯菌丝种栽培的发源地。 2011年,“靖州茯苓”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中国菌物学会茯苓产业分会已经落户靖州。靖州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茯苓集散地、茯苓加工及出口基地、茯苓菌种供应和技术推广中心。要把“湖南靖州与茯苓文化研究”作为重要课题进行重点研究。四是加强茯苓文化与苗学、侗学融合研究。湖南靖州是全国唯一的苗族侗族自治县。要在靖州茯苓文化发展战略基础上,细化靖州苗、侗核心区域茯苓文化发展战略。靖州在茯苓文化研究方面要取得突破性成就,必须与苗学、侗学研究融合。五是加强茯苓文化与“茯苓”文学艺术融合研究。“茯苓”文学艺术,即以茯苓为题材的文学艺术。以茯苓为题材的小说、散文、民间故事、神话、传说、诗词、辞赋、戏剧、戏曲、绘画、摄影、书法[注: 这里出现交叉或包容的情况,这样排列,是为了表述的方便。以下同。]等文学艺术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历史价值、社会价值、民俗价值、美学价值、文化价值及文献价值。以茯苓为题材的小说、散文、民间故事、神话、传说、诗词、辞赋、戏剧、戏曲、绘画、摄影、书法等文学艺术是茯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以茯苓为题材的小说、散文、民间故事、神话、传说、诗词、辞赋、戏剧、戏曲、绘画、摄影、书法等文学艺术要作为茯苓文化研究的重中之重。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7823261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