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可无肉,居不可无竹”,古人是这样表达对竹子的喜爱。事实上,竹子全身是宝。
走出竹海公园,来到西河水生态风光带游道,我们看到有三三两两的村民在挖冬笋。有个中年男子挖了一大竹篮,至少有20多公斤,一问价格才知道小个冬笋每公斤10元,大个苦笋每公斤15元,每天收入可达300元。而冬笋炒五花肉是当地的美味佳肴,每年仅挖冬笋、春笋,以及扯小笋几项,这里每户村民家收入可达一万多元。
竹和人的生活密不可分,即便是在远离竹林的地方也是如此。小到吃饭用的筷子、洗锅用的竹刷子、扫地用的竹扫把、睡觉用的篾席和竹床、晾衣用的竹杆子、人们坐的竹椅子、挑担用的竹扁担、挡雨用的竹斗笠、洞箫用的竹笛子等;大到晒红薯干用的大竹篾、装稻谷用的竹箩筐、围菜园的竹篱笆、甚至是盖牛圈猪圈的竹杆子。竹制品无不与竹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近年来,村支两委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加快推行乡村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增加生态农产品和服务供给,让万亩竹林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打造板屋村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发展创意是做美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关系。把绿色发展贯穿于全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各环节、产业兴旺全过程,以西河水生态风光带穿过板屋村7公里6个组,发展乡村旅游;以两万亩竹林为依托,做大竹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利用乡村旅游和楠竹加工增加村民收入。
楠竹产业是一项周期短、见效快、产业链长、附加值高、综合效益显著的产业,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发展前景广阔。板屋村一带可利用十万亩竹林优势,将楠竹和文化、乡村旅游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竹海游”“竹家乐”“竹景观”“竹工艺”,用竹文化引领大产业、托起大品牌,用文化的魅力感召西河水生态风光带村民自觉参与到楠竹开发中来,让青青翠竹在西河水生态风光带沿线村庄流金淌银。
苏仙区驻村工作队2021年经过认真调研,决定以增加村民收入为根本,以壮大村集体经济为基础,以改善人居环境为重点,按照“因地制宜、试点先行、梯次推进、一个不落”的总体思路,2021-2025年首批将西河沿线6个组重点打造,2026-2030年对经济条件和基础设施较好的5个组进行改造,2031-2035年最后对经济比较薄弱的5个组给予大力帮扶,做大“羊肚菌、竹菌”种植产业规模,做活乡村旅游业,做强楠竹产业链,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把板屋村建设“看得到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
发展计划从四个方面着手:其一:推进产业融合发展。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对新田洞组、板屋组、石下岭组约150亩高标准农田示范片和西河沿线300余亩高标准烟田建设,实现烟稻轮作,确保稳产高产,增加村民收入,创建西河水生态风光带农旅融合打卡地;对村委会沿线道路两侧至板屋组游园进行提质改造,依托村里自然资源和西河水生态风光带,延伸乡村旅游产业链,大力发展涵盖研学旅行、农事体验等分享经济、体验经济,唱响“春赏花、夏嬉鱼、秋品果、冬食笋”的休闲农业四季歌。让板屋村成为都市人的向往之地,增加村民自豪感。
其二:引进竹产业工厂。板屋村楠竹面积有2万多亩,2017年引进华檍楠竹加工厂(扶贫基地)后,粗加工产品已供不应求,每年产值可达1000万元,村民每户年收入增加10000元左右。据悉,仅苏仙区每年有400万根可利用竹子没有发挥效益,成了深山的盆景。村支两委通过发布楠竹招商指南,走出去招商等方式,引进一批楠竹精深加工规模企业,聘请竹工艺大师作为技术总监,培训当地村民做竹工艺品,打造地理标志,申报竹工艺非遗,将苏仙区400万根楠竹变废为宝,提高楠竹附加值,打造出郴州楠竹的品牌。
其三:开发村竹海公园。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乡村休闲旅游已成为市民喜爱的生活方式。为开发竹海公园,板屋村成立了楠竹加工专业合作社,已吸收吴家、杨家、新田洞3个组的农民入股,由合作社统一经营管理,能解决一些农民不懂技术、不善管理及外出务工人员没法管竹山的问题。从2017年5月公园实施项目以来,通过竹林培育、竹林标号、科学测土配方施肥、竹山水利灌溉等措施。苏仙区林业局已扶持110多万元用于建设以竹元素为主体的特色旅游景点---竹海公园,新建了竹林步游道、竹凉亭、景观亭、竹长廊、竹文化宣传栏和竹屋等。现仍需争资立项建设游客服务中心、农家乐烧烤野炊场地等,建设板屋美丽竹海旅游公园。形成3公里竹海集杨家组红心柚、吴家组黄桃的水果采摘园,与正在打造的西河美丽村庄建设交相辉映,建成最美西河水生态风光带,构建宜居宜游、果蔬采摘乡村旅游新格局。
其四: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主要途经有:通过土地流扩大烤烟种植规模,提高烤烟的品质,综合利用烟田+水稻梯次生产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村集体收入每年增加10万元;争取2022年郴州市西河乡村振兴重点村产业项目资金60万元,入股板屋村鑫旺农业种植合作基地(羊肚菌基地),每年增收5万元,解决本村富余劳动力20人;争取移民项目资金,完善光伏发电设施建设实施并网,每年增收5万元;争取中央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50万元资金,入股“板屋村静雅和居民宿”,投资期暂定5年,取得8%的年收益,为村集体每年增收4万元。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