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守望北纬28度的生命呐喊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江亲莲    阅读次数:21581    发布时间:2024-03-15

 

漫天的翠绿,只摘取每一株树心中最嫩的那一小芽绿。每次采茶都是重工精细活,附近的熟练采茶工经常在采摘期,去茶园帮忙采茶,赚点外快补贴家用。随行的引导员还告诉我们,真正的好茶,第一步就是需要像王阿姨那样用一双双巧手精细的采摘,而想要把这些嫩叶变成真正泡水喝的茶叶,还有很多道工序呢。时代变迁,时尚变化,经济发展。在智能化的时代,纳溪特早茶的采摘,依然选择的是最传统的手工采摘方式,连制作工艺都采用的是传统制茶工艺,萎凋、杀青、揉捻、作形、烘干、提香精制而成,需要五斤嫩茶叶才能做出一斤干茶叶。

纳溪特早茶,茶叶扁平挺直,茶汤黄绿明亮,茶香浓郁持久,茶味鲜醇爽口。像春芽、白茶、红茶、黄茶、甘露等几款有名的特早茶,85℃水温冲泡即可。春芽,滋味香醇爽口,嫩匀碧绿。白茶,滋味鲜爽,带着淡淡的奶香,富含丰富的氨基酸。红茶滋味甜润甘爽,花果蜜香馥郁持久。黄茶滋味香甜,醇爽,叶底嫩黄。甘露泡出来的茶叶水的颜色是黄碧色的,清澈而明亮,像是甘露,当泡第二遍时,茶叶香的味道越发的有韵味,在人口中留香。

一片鲜叶,富一地百姓。如今,纳溪特早茶已成为当地重要产业链之一。据不完全统计,纳溪区拥有茶叶基地31.5万亩,年总产量2.29万吨,茶产业综合产值77.5亿元,纳溪特早茶区域公共品牌价值达到45.22亿元,茶产业展现出蓬勃生机与活力,解锁了振兴乡村的密码,本地的茶农依靠茶叶实现了持续稳定增收的愿望。

烂漫不过世间花,慢煮一壶春日茶。我想,家乡那漫山的翠绿,托举的是一份致富的希望、一种生活的寄托、一种精神的慰藉。

 

一世茶情

也许是纳溪特早茶给我带来了码字的灵感,也许是纳溪特早茶让我迷茫烦躁的心变得更加的宁静与祥和,自从迷恋上了家乡的特早茶,我开始有了喜欢当“码农”的强烈冲动。从2013年开始,在许多个不眠的夜晚里,我一边品着来自家乡的特早茶,一边在工作岗位上从事着文字工作。偶有闲暇,也把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点滴,写成一篇篇随笔杂文,刊发在微信公众号上,变成一道道微光,照亮前行的道路。

在一次《关于茶的对话》电视节目中,文化学者于丹曾说:“人生就像滚烫的开水,大部分人在其中备受煎熬。有的人就像一包干茶叶,在社会这锅开水中,当茶与水的充分融合,茶香会更为浓郁,煎熬反而成了一种成全”。这句话,今天细细品来,仍觉得回味无穷,似乎在无形中提醒了我,做人当如茶,不管世间如何变换,将始终如一坚守本心,做一个靠近光、追随光、成为光、散发光的人。

而我的人生,现在已经走过近四十载,所经历的一切不正像茶杯中的干茶叶那样,在世间这锅开水的浸润下,依然徐徐展开着,绽放着属于自己的那份简单光彩。我是爸爸妈妈的第七个孩子,也是他们四十多岁之后才千辛万苦生下来的孩子,可正当亲戚朋友都在祝福爸爸妈妈时,幼小的我,因为“扯风”(合江当地的一种俗称)差点失去生命,在全家总动员之下,好不容易捡回了一命。八岁时,大夏天,我跟着奶奶去湾湾里的鱼塘洗衣服,不小心掉入水中,急的奶奶大喊邻居帮忙把我救上了岸。十三岁时,寒冬腊月里,我又因为蛔虫病的困扰,多次病危,爸爸妈妈带着我到过很多集镇,寻求各种土方法,钱花了不少,病却没有多大好转,兜兜转转,让这个本就贫寒的家庭雪上加霜,也不知何时,也不知吃了多少种药物,这个病后来再也没有发作过,或许是爸爸妈妈的辛劳感动了天地,让我回归了正常生活。记事后,一向学习自觉的我,带着爸爸妈妈的期许,从村里到镇上再到市区、省外,读书带着我一路向南。

大学毕业后,我想要回到家乡,用微弱的力量回馈这片滋养我的土地。通过三次公招考试,有幸成为一名服务基层工作人员,我终于可以践行儿时对爸爸妈妈许下的承诺。为了更好锤炼自己,我积极向党组织靠拢,递交了四次入党申请书,在漫漫人生中读懂理想信念的力量。因为终身学习理念的沁润,我想要继续在学业上有所建树,又三次参加了全国硕士研究生统考,圆了硕士研究生的梦想。工作业务知识领域的本领恐慌,我再次选择了跨专业选修,先后通过成人高考进修了四个本科专业,开始了在繁忙日子里的有序学习。而今,回望这一路,就像是一枚干茶叶的辗转变换。

再后来,无论有多忙,我都会泡上一杯家乡的特早茶来喝,这俨然已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一种与岁月衔接的另一种方式。就像现在,当我坐在出租房的卧室里,挑灯埋头书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在电脑的右边正放着一杯泡好的家乡特早茶,我想看着它、喝着它、品着它,续写家乡的思念、家乡的牵挂、家乡的味道。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64379395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