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孜孜不倦的创业者 ——记退役军人袁隆海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贵州遵义 陈守刚    阅读次数:71707    发布时间:2024-04-17

 

之所以两次创业无功而返,袁隆海在痛苦中总结都有一个共同的症结,交通不便是瓶颈,制约了当地养殖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

“要致富,得先修路”。袁隆海认定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村民才有致富的希望。此时,地方政府正在进行建并撤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他所在的上坪村分为两个村(上坪村和下坪村),镇党委对袁隆海退役后一直坚持创业的情况了如指掌,群众评价也高,认为他的那股闯劲,那份执着非常适合当村干部。于是,杨廷刚镇长找到袁隆海谈话,要他出任下坪村主任。袁隆海经过再三思考,答应了杨镇长,挑起了带领村民致富的重担,这也是他的第三次创业,而且带着村民一起创业致富。

他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村委会的思想、力量统一起来,凝聚起来,共同想办法解决修通石坝河沟支路,彻底解决村民出行困难、买卖不便、不能发展产业的难题。村委多次向镇政府汇报村民贫穷落后的状况,并提出了修路脱贫致富的构想,递交了修建石坝河沟支路的报告申请专款。经过努力,终于得到茅台镇政府及相关部门支持的修路专款。

1997 9 月,在做好多方准备工作之后,袁隆海与村党支部一起组织、发动群众积极参与修建公路,同时组建石坝河沟支路指挥部并亲任指挥长,全面负责修路的组织协调工作。指挥部成立了施工组,爆破组,群工组,财务组等基层自发组织、村民自愿参与的临时机构,开始协调占地农户之间的纠纷,组织投工投劳、分段开挖、安全管理的工作。

修路看似简单,实则困难重重。村民既要出劳动力,还要出钱、出土地,由于村民当时的生活条件比较艰苦,因此产生的矛盾纠纷逐渐显现出来。村民们明知出行不便,修好路就能受益,但要每家出300元钱弥补上级专项资金的不足,就不愿表态了;修路还要占地,占地补偿又成为矛盾的焦点。袁隆海作为指挥长,白天要指挥修路,确保施工安全,晚上又要深入到农户家中做思想工作,要耐心细致的解决出资出劳、占地补偿等矛盾,付出的心血可想而知。在九十年代,当地根本没有挖掘机、铲车等大型机械,修路全靠村民人工开挖,肩挑背驮。2000 10 月,在村领导与村民的通力配合下,在劳动者们的一锤一钎中,历时3年多的石坝河沟2公里长的支路终于建成通车了。当村民们走在宽敞平坦的道路上时,心里乐了。而且解决了运输瓶颈问题,种养殖业、加工业、酿造业迅速发展起来。短短几年的时间,村里的瓦房少了,洋房多了,板车少了,汽车多了。村民们开始尝到了修路致富的甜头。

袁隆海雷厉风行的执行力,乐为村民服务的奉献精神,村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头,到村委会换届时,村民们再次推举他当主任,还推选他为镇人大代表,并连续担任两届,他所在的村党支部也被评为先进党支部。“当看到村民们出行和生活条件得到改善,脸上堆满笑容时,我心里也是满满的幸福感,我的辛苦付出值了。”袁隆海如是说。

  

兴办酒厂

“马行千里,不洗尘沙。”随着交通问题的解决,为了带动村里经济增长,引领村民共同致富,袁隆海毅然辞去了村委工作,结合石坝河沟得天独厚的优质土壤、水、气候等酿酒的有利条件,开始了第四次创业。他通过多方考察、学习酿酒技艺,审时度势于20013月在下坪村石坝河沟创办了第一家民营酒厂——海华酿酒厂。

进入酿造行业,又需要新的知识来支撑。袁隆海在创业的路上总是在不断地学习、升华、超越自己。一百多年前的茅台村,“家唯储酒买,船只载盐多”,客商云集,一片繁荣景象。几十家老烧坊依河畔而建,已经有“酒冠黔人国”的美誉。听过不少老人讲烧坊酿造的技艺,前人总结的“12987”工艺很多人都会说,但真正酿一瓶好酒绝非易事,那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从窖池修建、购买小红糯高粱、制曲下沙、堆积发酵、凉堂摊晒、取酒储存、勾调成品,到企业管理、商标注册、市场营销等等,对于袁隆海都得重新学习、规化和一步步实施。

袁隆海初建的酒厂,由于受资金、技术等方面的限制,只能露天堆积酒糟发酵,无法达到安全、卫生、规范的标准,在茅台镇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督促指导和政策的支持下,之后进行了扩建,步入正规化的酿制。随着仁怀白酒行业的飞速发展,他的生产、销售也持续增长,经济积累也逐渐增加,家庭经济状况得到极大改善,创业之初的梦想得以实现。2008年,袁隆海对企业进行第三次升级改造,建成三幢标准生产车间,年产基酒达到480吨左右。并于2010年申请注册了贵州省仁怀市海华酒业销售有限公司,经过几年的经营发展,至今已注册了海华窖、卧雪陈酿、一帘幽香、醉美良缘、袁隆海酒等五个正规品牌并在实体、网络等渠道销售,严格按税务机关的规定每年完成了相应的税收。作为一名退伍军人,他深知“一人致富不算富,全村致富才光荣”的道理,从建厂到投产招募的酿酒工人和制曲工人都优先录用本地村民,先后解决了20多位村民的就业问题,村民通过在酒厂里务工,平均年收入达6万元。

路通了,以前的石坝河沟组不再偏远;业兴了,人和了,以前的石坝河沟不再贫穷。在这条2公里长的公路两边,至今已经有60多家酒厂落户,为外来务工者提供就业岗位300余个,工人工资也稳定在每月5000元以上,一年为当地创税收达3000多万元。以前贫穷落后的下坪村石坝河沟焕然一新,经济得到高速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也不断发展壮大,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群众生活富裕,安居乐业,社会安定和谐,处处洋溢着群众欢声笑语。袁隆海看到这一切,心中充满了自豪感和成就感。回想创业当初的艰辛,回首从白手起家到现在有所成就的创业之路,回望已经实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时,觉得所有的付出、再苦的蹉跎都是值得的。

回顾几次创业历程,袁隆海无不感慨:人生不可能径情直遂,事业不可能一蹴而就。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只有克服难题,勇往直前,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不仅是袁隆海对自己创业生涯的反思回顾,也是他对退役军人战友的真实诉说和殷殷忠告。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64367283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