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这一文化的传承者,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风采。提及威士忌,我们脑海中浮现出苏格兰的淳朴乡愁;谈及慕尼黑啤酒,我们感知到德国人的奔放豪迈;提及葡萄酒,我们领略到法国的浪漫韵味;谈及伏特加,我们会想起俄罗斯人的痛饮畅叙。而谈及中国白酒,那独特的酒文化更是不可忽视的一环。
千古以来,无论王侯将相还是平民百姓,少有纯粹为了饮酒而举杯。即便是形骸之饮,所传达的多为精神层面的内涵。故此,我国的酒文化实则一种社会风貌的体现。
佳客自远方来,无酒何以诠释情真意切;良辰佳节,无酒怎能尽展欢愉惬意;丧葬忌日,无酒才足以传达哀痛之情;岁月蹉跎,无酒不足以排解孤独忧伤;春风得意,无酒何以抒发豪情壮志。
皇帝登基、天下太平,举国欢庆需饮酒;将军凯旋、金榜题名,共享喜悦必饮酒;百姓丰收、喜气洋洋,阖家欢乐亦饮酒。酒已真正成为人们寄托情感、抒发理想、增进友谊、拓展交往、调剂生活的不可或缺之精神佳酿。
在我国的文明长河之中,酒神精神源于道家哲学的深处。那位千古奇才庄周,他的理念如一道闪电,照亮了物我合一、天人合一、齐一生死的哲理。他高唱着绝对自由之曲,呼唤着“乘物而游”“游乎四海之外”“无何有之乡”的境界。庄子,他甘愿为那在泥塘中自由摇尾的乌龟,而不愿为受到束缚、昂首阔步的千里马。忘却生死荣辱,追求绝对自由,这正是我国酒神精神的核心所在。
因醉酒而获得艺术的自由状态,这是古老中国的艺术家解脱束缚获得艺术创造力的重要途径。在充满束缚的古代封建社会,诗人、画家、书法家通过醉酒抒发内心情绪,创造出不计其数的隽永诗篇。
“志气旷达、以宇宙为狭”的魏晋名士、第一“醉鬼”刘伶在《酒德颂》中有言:
“有大人先生,以天地为一朝,万期为须臾。日月有扃牖,八荒为庭衢。”“幕天席地,纵意所如。”“兀然而醉,豁尔而醒。静听不闻雷霆之声,孰视不睹泰山之形。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俯观万物,扰扰焉如江汉之载浮萍。”这种“至人”境界就是中国酒神精神的典型体现。杜甫也曾在《饮中八仙歌》中写到“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南宋政治诗人张元年说:“雨后飞花知底数,醉来赢得自由身。”酒醉而成传世诗作,这样的例子在中国诗史中俯拾皆是。
不仅为诗如是,在绘画和中国文化特有的艺术书法中,酒神的精灵更是活泼万端。画家中,郑板桥的字画不能轻易得到,于是求者拿狗肉与美酒款待,在郑板桥的醉意中求字画者即可如愿。“吴带当风”的画圣吴道子,作画前必酣饮大醉方可动笔,醉后为画,挥毫立就。
中国古代文化专家柳活征先生也说过说:“古代初无尊卑,由种谷作酒之后,始以饮食之礼而分尊卑也。”从这个意义上说,文明从有酒开始。“百礼之会,非酒不行”,从西周开始,酒就首先用在祭祀礼仪中,几乎“无酒不成礼”。“庶民以为欢,君子以为礼”,我国历代倡导“饮酒有类,酒表有仪,酒杯有艺,上酒有序,开瓶有本,倒酒有方,配菜有别”等饮酒文化。
而白酒的制作工艺也是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白酒酿造是我国重要的食品加工行业,也是古老的、典型的民族工业。白酒的独特工艺是千百年来我国劳动人民生产经验和智慧的结晶。
我国是制曲酿酒的发源地,有着世界上独创的酿酒技术。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坂口谨一郎曾说中国创造酒曲,利用霉菌酿酒,并推广到东亚,其重要性可与中国的四大发明媲美。白酒是用酒曲酿制而成的,为中华民族的特产饮料,又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蒸馏酒,通称烈性酒,成为全球酒类饮料产销大国。
白酒所应用的酒曲,大概可分为小曲、大曲和麸曲三类。小曲到南北朝时,已相当普遍生产,到了宋代时又有重要的改进,其根霉小曲成了世界最好的酿酒菌种之一。这种根霉小曲传播很广,如朝鲜、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尼泊尔、不丹、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日本(在绳纹末期从中国传入了稻作技术和造酒技术)都有根霉小曲酿酒,产品受到国外人民的青睐。麸曲是方心芳先生研究高粱酒的改良,提倡用曲霉制造酒曲,又称快曲,因制曲时间短而得名。制曲后,麸曲直接作为糖化剂,一般用量较大,仍有误称为大曲。酿酒必先制曲,好曲酿出好酒,这是培养有益菌类,利用自然界或人工分离的微生物,分泌出许多复杂的酶,利用它的化学性能来完成的。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