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3月,古蔺县生产救灾委员会决定恢复硫磺生产,先在望鹤乡(今石宝镇长坪)恢复建厂,于1955年1月迁址石屏开办国营磺厂。因石屏地下埋藏着更丰富、品位高的硫磺矿和煤矿,又距离赤水河太平渡10多公里,交通运输便捷,在抗日战争时期,磺厂生产的硫磺主要经赤水河运往重庆作生产军火用。其实,硫磺还有消毒、漂白、杀虫等功效。
那时,石屏磺厂主要采用“山西樊李小炉”法炼磺,吨磺成本比望鹤乡的“窑沟”炼磺法降低了50%以上。1957年,磺厂建成2个工区,职工达1300余人,产磺4276吨,创利70.8万元,成为古蔺第一大厂。随着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硫磺和磺酸供不应求,1958年,磺厂再次扩大生产规模,建成4个工区,当年产磺5344吨,成为古蔺县财政的最大支柱产业,也是全县就业工人最多的厂矿,高峰期可达10000余人,因此有了“靠磺吃饭”之说。在当时,能去磺厂上班的职工很是让人羡慕,去了就意味着这辈子端上铁饭碗吃穿不愁了,也是一个家庭致富奔康的好法子。
然而,每当磺厂生产时,浓郁的黄烟滚滚,让人觉得山是黄色的、土是黄色的、水也是黄色的,周围数十公里像是盖上了一床厚厚的“黄被子”。加之工业水平落后导致无法及时有效处理生产产生的大量磺渣、废水,光磺渣堆场就有好几个,堆积量超过1300万立方米。刺鼻熏人的气味浓烟,渗入地层的有害物质,导致3000多亩土地无法耕种,四面山上寸草不生,严重影响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
后来加上市场需要的减少、交通条件制约等因素,磺厂于1988年停产,1990年经批准原“古蔺县石屏磺厂”更名为“国营古蔺县煤矿”,转产煤炭。2001年,随着煤炭价格一路走高,“煤疯狂”让石屏二次复兴。
然而,好景不长。因为煤炭价格走低,加上安全、环保要求越来越高,2003年,古蔺县煤矿又清算倒闭,磺厂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结束了60年硫磺开采史。2015年起,煤炭行业迎来惨烈的“去产能”,大小煤矿,集中关停并转,如今,这里仅剩古叙煤田东段、古叙煤田西段两家国营煤厂和两家相对较大的私营煤厂。
磺厂倒闭后,艰难的土壤修复问题摆在当地党委政府面前。随着国家对环境污染治理力度的加大,政府决定出资开展环境治理和棚户区改造,一场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由此拉开序幕。
2011年12月,古蔺县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石屏乡人民政府就磺厂四工区遗址进行棚户区改造,切实解决职工住房困难、改善小区居住环境。2012年8月底,历时9个月的精心施工,一个全新的磺厂呈现在大众面前。这里共有住户118户,面积15280平方米,涉及道路硬化、美化3600平方米、零星线路3500米,更换水管1218米,办公楼一栋,球场936平方米,体育设施一组,总投资达548万元。
老磺厂四工区,主要系磺厂职工居住,有100余户居民,那时的房屋多为建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木砖、土瓦、黄砂砾等结构,低矮潮湿,管线零乱,安全隐患较多,小区通道坑洼严重,存在脏、乱、差的现象。回想起原来磺厂四工区的种种,现在仍居住在厂区的职工深有体会且历历在目。
绿水青山就是银山银山。2013年10月至2014年1月底,以石屏镇58亩污染土地的治理修复作为小规模试点示范工程,对部分磺渣堆场进行隔离、封闭、客土、土壤改良和污染土壤修复,取得了预期成效。紧接着,又是大规模的环境修复工程浩浩荡荡展开。近年来,又投资5000多万元,有效整治磺渣、复垦土壤,开展农作物和中药材种植。终于,这片寸草不生的废地开始重焕生机。
如今,走进厂区,早已不见当年的衰败景象,尽收眼底的是井然有序的繁荣景象,一幢幢建筑风格简约的白墙灰瓦房干净整洁,房前屋后的田地里种满了庄稼,有的小院里还栽满了各种各样的花草果木,一条条宽敞的厂区小道通到了居民家中,挨家挨户串个门也是分分钟的事情。
经过一夜的洗涤,行走在晨间的厂区里,看着一片片叶子、一个个果实、一朵朵花儿,被清莹的露珠浸润着,芳香扑鼻而来,让人垂涎欲滴,侧着身子用手轻轻抚摸,感受大地的味道,那一刻,什么烦恼都没有了,只想好好地把心交给这片寂静的大地,尽情感受磺厂带来的家国发展伟大历程。
在石屏
有一个天然秘境叫华尔洞
见证恐龙时代的伟大
靠近磺厂老工业遗址的地方,象顶村山脚附近,有着一个面积约两三百平方米天然的林木丛生天坑,以美国人华尔命名的华尔洞。在这里,你不仅可以邂逅太平天国时古战场的大打小斗,还可以邂逅真实存在的恐龙时代的传奇与伟大。
据说,太平天国运动末期,以华尔为头目,由中外志愿者混合组建的清军洋枪队,在该洞及附近与太平天国名将、翼王石达开率领的部队发生战斗,由此留下了珍贵的历史遗迹。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进山道,沿着去向天坑的山道而行,狭窄的石子路穿越在丛林之中,因整个道路是从上往下走的,当站在山道上,有种居高临下、一览众山小的感觉,而天坑的全景尽收眼底。由于小雨刚过,走在略微带着点青苔的山道上,显得有些小心翼翼,生怕一不小心就跌入天坑之中,还好山道两边有树枝遮挡,偶也有适当宽一点可供多人站立的地方。
天坑里,植被不多,有些小花小草,偶然看见一两个小点的湿滑溶洞,但整体上依然显得有些干燥。在坑底的洞口处,4株长势茂密又喜人的珍贵桫椤树,远远望去,像4位身披翠绿衣裳的大姑娘,亭亭玉立,正站在堂屋中央,等待着远道而来的客人,格外的耀眼夺目。
听人说,因为硫磺对周边生态环境的污染,导致当地寸草不生、鱼虾绝迹,从没想过在这片普通的土地上还能生长出如此罕见的桫椤树。据闻,桫椤树是恐龙时代的植物,拥有极其顽强的生命力,而这几株桫椤树就是铁一般的证明。
正是因为埋藏在地底下数十年之久也没有腐烂的桫椤孢子,穿越层层的困难险阻,始终以昂扬向上的姿态,在大地和雨露的滋润下,慢慢吸食着天地的精华灵气,终于茁壮成长,成就了一鸣惊人的恢弘场景,带领着越来越多的人们见证着属于那个时代的神奇。
这难道不像一个人的成长之旅吗?只要你始终坚守初心使命,不管困难有多大,终归会有迎来向上生长的一天。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