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深切怀念王光烈会长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何正国    阅读次数:48986    发布时间:2024-09-07

 

呜呼!先生乃鼎鼎有名、诗翁矣!

你创刊艰苦,改稿辛忙。耕耘诗苑,培育芬芳。

先生广交朋友,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运近名扬。

诗曰:

一生无悔尽辛忙,留与民间姓氏香。

学子情深观落曰,画楼林茂有香樟。

风飘红叶诗千首,雨洒黄花泪两行。

吟慰先生跨鹤去,诗园争艳斗芬芳。

呜呼!曰子心好过?消息从天降,雨洒黄花泪满眶。西风残明尽。诗翁走马度重阳。

先生跨鹤登仙,臻仙界,阴阳只隔纸一张。若知先生重相会,除非南柯梦一场。

呜呼,忘哉!尚飨。

往事如烟,如烟往事,王光烈老先生虽然离我们远去,但他生前高尚的吕德,为人师表的风范烙印在诗友的心中和美好的记忆里。

他生前90高寿时,这是值得庆贺之事,常言说得好:“人到70古来稀:,他移风易俗不搞什么祝贺,图什么排场,要说凭借他在诗词学会和全国各地,海内外的影响力,在赤水办90大寿的热闹场景就不言而喻。可是,只希望同仁以写点诗就可以了,这正如我们的老师,德艺双馨的赤水一中王应昌老师写的,《王光烈老师二,三事》文中写的那样,这叫雅人雅事,这同那些大兴排场的俗人俗事相比,简直可以用天上地下之分来形容。

况且,90高龄的王光烈老先生搞一点祝寿活动又有何不可?但根据王应昌老师和我们诗友觉得,王老师所选择的这种方式应当是最佳的方式,王老师是一位文化事业家,别的不说,单就他在退休后的30年在赤水所办的两刊即《赤水诗词》和《赤水风光》,挖掘赤水历史渊源,已经就完全足够表达他对赤水地方文化事业的贡献,况且举办社会补习班,在市教育局和政协的领导下,举办了高中,补中语文、数学、英语、修理家电、俄语班等,与此同时,收到了苏联莫斯科的奖状和热情洋溢的来信:“遥远的东方,弘扬俄罗期文化,其情其义悠远……更何况作为一位诗人不断有大量的诗作问世和作为一名书法家有大量的书法作品被展出或刊出。他的事业还远远不止这些,他的成就是人们公认的,是看得见和摸得着的, 同仁们挂在嘴边,记在心里,赞赏有加——试想,世间哪有这种最好的祝寿方式,诗文等身喜自庆,何需酒宴才算席?

王应昌老师与王光烈老先生正式交往之前,有一段奇特的经历,可以说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名,1986年,我打算辞去四中校长一职到赤中来任教,想借此搞一点学术研究。他把这个想法告诉李树勋老师,李树勋老师给王应昌出主意说:“您去找王光烈老师,他是赤水政协委员,最关心人才问题。”虽说王应昌当时没有去找王光烈老师,但王光烈这三个字已经仿佛烙印在他的脑海里,后来,王应昌是从陈俊康那里知道了王光烈老师这个人,陈俊康当时将王光烈老先生写的诗让他看时,就提到王光烈是如何教他写诗的情形。他谈到“王光烈是我的老师”时神情显得自豪。李树勋和陈俊康所谈到的王光烈,此时此刻已经让王应昌老师有了一个概念性,然而却是十分深刻的认识,所以,王应昌至今记忆犹新,所以在1987年以后正式调入赤水一中后,特别留心对王老师的注意,只因工作忙的王应昌,几次在收发室碰见王光烈,只打声招呼,没过细过深的交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几个月过后,他发现一中图书室进了一批《文史资料》,就觉得好奇,就问秦中伦老师在哪里可以买到。秦老师告诉王应昌说:“由市政协代销,可以找王光烈。”王应昌找到王光烈后,他爽快就答应了:仅半个月,他就收到直接从全国政协寄出的6大包《文史资料》。一年后,又出续集,共6大本。这些征订是王光烈主动告诉他的,王应昌感激不尽,因为他十分看重这批资料,认为它们是研究中国各种近代历史的第一手珍贵资料。如果错过这次机会,以后要想得到就非常困难的,尤其是续集,订的人大少了,王应昌估计说:“除档案馆和主要单位之外个人订户恐怕就只有我一人。”单从这件事上就不难看出王老热心、诚心、真心、关心、而且为人真诚与热情。

其次,王应昌老师与王光烈的接触中说:“他调入一中3个月后,不知是哪间学校的老师逝世了,该校老师来找到王光烈帮助写挽联,有几幅长长的挽联立在一中大门的内侧,在一中的老师中,可以说没有人能写出这一手好字,王应昌当时并不知道是王光烈所书的,打听了好几个人后,才知是王老师的作品,不光书法是他写的,连楹联也是他创作的。挂墙上的这几幅挽联的文字写得很长,不用说要一番文字功底的人才能写出如此长的挽联,仅这几幅挽联一下子就将王应昌吸引住的还是书法,笔力刚劲,而且柔中见刚,刚中见柔,笔力、腕力恰到好处而且萧洒飘逸,如流水行云,自然而不拘束。

从那次以后,王应昌深深地感到,王光烈在他的心目中不再是概点化的印象,也不是仅仅给人一种厚道,热情与真诚的长者德艺双馨,德高望重的形象,而是一位毫不掺假,真真正正、地地道道的艺术家的形象栩栩如生地站在他的面前,王应昌说:“王老师书法有个特点:无论是欣赏整幅文字作品,就能产生特有的韵味,一种含蓄而又大方,兰花味十足的书法中锋,字体中锋体现优雅,优雅中体现韵味,落落大方,字体间间架结构完整,浑然一体。有许多书法家,作品一个一个字地看还觉得不错,但从整体篇幅上一看,就显得十分不协调,而王光烈老师的书法作品却完全不存在这个方面的缺陷,他的作品已经到了珠圆玉润风流美,铁画银钩憨势神,炉火纯青的境界。

王应昌老师写道:“我常思考一个问题,在当今的赤水诗词学会办得有声有色,其会员之多,已足以达到月刊的程度,这在全国县级城市来说是屈指可数的,得到了原贵州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龙超云的好评,并号召其它诗词学会向赤水诗词学会学习。问题是赤水诗词学会能够取得这些成绩,当时又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创办的呢?”带着这个问题,王应昌老师说:“我苦苦思索了好久好久。”

终于有一天,王应昌才从别的诗友推心置腹的口中得知,当时要人没人,要作品没作品,要编审没编审,王老师又是怎样联络到几个志同道合的爱好者,又将事业一步步地扩到今天这样大的规模呢?他手把手地教,一个一步脚印地培养了一批在家的退休干部和退休教师,把他们鼓动起来写诗又何乐而不为?个别干部任职期间连看篇报纸文字都困难,最终成了有名的诗人。有一位诗人陈俊康,他为了水利事业倾注毕生的精力,他到省级、厅级的礼品就是他亲手创作的打油诗,他将自己的打油诗一念,顿时在这些部门引起了欢笑声、开玩笑声。关系自然就更近了,赤水诗词的发展壮大,已经发展到了乡、镇一级,如官渡分会、宝源分会,海内外,省内外,在市里稿源一点不成问题,而且择优选用,差的辅导、指正,王老为培养年轻的人才,由李娅主编的《赤水风光》特刊,就是王光烈手把手指导并培养出来的结果,每当星期一到星期五上班族都纷纷坐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时,这时,只有一个从赤水一中教师宿舍楼出来,穿越人头赞动的公路,向市老年活动中心走来,他就这样风雨无阻,从不间断地整整走了三十个年头。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64368533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