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年四月,贾若瑜再次去南京,经九江时未上岸,船到彭泽县被八十五师驻军以“逃兵”为名,把他和同船的二、三十个青年抓去,作为应付“点验”顶替的名额,这时军警们搜出贾身上带给熊仲奎的信,就说由他们转交给熊。不久因不“点验”而释放了一些被抓青年。但却把他同几个学生同其部队的一些人送该师教导大队学习。可是当到教导大队时;遇到了原在候之担教导大队的一些贵州籍同学刘师一等人,有的已任副官、区队长。这样经他们向副大队长刘开铭推荐,据说熊仲奎还给刘开铭通过电话,于是刘要他任卫兵排中尉排长;此时贾若瑜又给邹华仙去信联系,直到1935年初教导大队撤销时均未得到回信。在同组织失去联系处于进退两难得困境中,贾若瑜依然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对革命前景充满信心。以十分沉重而又警惕的心情进行着复杂的秘密工作,以待时机。
1935年2、3月间,贾因能文能武调五一0团八连任中尉排长。因排长杨鹏飞已保荐其内弟王朋由司务长升少尉排长,原少尉排长蒋先云升中尉,同时将其另一内弟由中士晋升都将落空。
因而杨鹏飞对他十分敌视,加上贾去后资助士兵逃跑,连上减员严重,于是杨鹏飞以他“带兵无方”为由,要求团把他调离。并且调到不能独立驻防;专任警卫的机枪连任中尉排长。七月底又为资助逃兵问题被营长崔毅光责打二十军棍。这件事后,不少士兵同情所受的委屈,并私下表示今后要听贾的指挥、命令。于是借这个机会就有选择地做了一些工作,在此期间就多次寻找组织均无回音。1935年8月3日,八十五师(五0七团)在湖北来凤的板栗园遭红二、六军伏击;他所在的营是前队前营,营长崔毅光要他指挥机枪连(因连长站前请了假,他又是中尉排长)就地抢占阵地,迅速开火掩护全营展开和支援尖兵连九连的战斗。这是一个与红军直接接触而又独立行动的机会。他认为长期盼望的时机到了,就把他临时负责指挥的一个连带到隐蔽的山凹,命令不准开枪,即与红军联系。同红四军侦察连交给了红军。就立即向组织申诉自己的情况,说明自己是一个共青团员,请求组织向白区四川党组织联系和他所在的连队了解具体的情况。当时红军组织要求他一如既往地回白区工作。他坚决要求留下,组织就同意他归队了。
二、在战斗中锻炼成长
1935年8月,因他有文化,能写、能解讲被分配到红四分校任军事教员。同年十一月,红二、六军团从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突围。红四分校编为红二军团教导营和红六军团教导团。他到红六军团教导任教员、主任教员。红军经湘中、黔东于1936年初进入毕节,大方(大定)、黔西等地时,准备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二月,经陈外欧、李信同志介绍,填写了入党志愿书。由于当时红军撤离毕节后转战乌蒙山区。于四月才趁战斗间隙开支部大会议论、研究,贾若瑜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共党员。五月下旬,红军于云南石鼓渡过金沙江,越过玉龙大雪山,进入藏族聚区中甸。教导团撤销。调任由红十六师,红十八师合编的红十六师司令部任五参谋(负责队刊,训练工作的参谋)。不久又调红六军团司令部任参谋,七月初,红二、六军团在甘孜地区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奉命组成红二方面军。此时,红六军恢复教导团,就任总教,七月初至八月上旬他军通过草地。九月,红二军方面军进人甘南的徽县、成县等地时,以红二军团教导营和红六军团教导营和红六军团教导团为基础,组建红二军方面军红军大学。刘伯承任校长兼政治委员,陈伯钧任副校长,陈外欧任教育长,李干辉任政治部主任。下辖三个营和一个上级干部指挥科,他任该科科长,汤成功任教导员,在突破敌人的最后一道封锁线后,于十月二十二日在甘肃静宁地区铜红一方面军会师,胜利结束了长征。随即奉命同中央红军大学合并。于十一月上旬在怀县木钵同中央红大三科会合,把红二、四方面军红大的两个的上级干部指挥科合并,成立中央红大上级干部大队,他任第一队队长,辛世修任教导员。在上城堡战役和保卫曲子镇战斗后,不久发生了“双个二”事变。上干大队奉命到保安红大校本部归建。随即开赴延安;此时将红大第二期改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二期,他担任第七队队长兼军事教员。后来任命为专职教员兼中央党员校和陕北公学的教员。在这里同罗世文和秦川团聚,也在这时由罗瑞卿同志把他的名字若遇改为若瑜。1937年春,文华从四川来延安参加党的全国代表会议,才知他离开赤水不久,原赤合特支负责人周芳耀于1934年底叛变,使赤合特支遭到破坏。赤水、合江一带的亲戚黄星元、黄振华等党、团员被杀害或被迫自杀。这时他同邹华仙,段雪笙和前河等人取得了联系。
1937年7月7日,日寇发动了芦沟桥事变,爆发了全面抗日战争。贾若瑜仍在抗大,中央党校和陕北公学执教。1938年,先后任抗大第五大队的抗大庆阳分校主任教员,同年十二月组建抗大第一分校挺进敌人后方到晋东南地区办学,任军事总教兼校刑编辑主任、军事教育科长和第三支队长(下辖三个营)。在这里遇到了由邹华仙介绍到延安找他的赤合特支的党员袁代新(即袁崇杰),团员吴一与他们同来的还有他的堂兄贾一平(赤合特支负责人之一)和赵欲樵;他们两人留在延安(他们都是1935年初参加合江石顶山暴动的幸存者)。1939年7月日寇“扫荡”晋东南,抗大一分校转至太行山的平顺、陵川一带,一面战斗,一面教学。同年底一分校从太行山巅进入山东的黄海之滨,他任第一大队长。1940年2月,奉命率第一大队干部到胶东建立抗大第一分校胶东支校。三月,他部刚刚越过胶济铁路进入清河平原的北高阳村时,遭日伪军突然合击,他校干部同护送部队十三团九连坚决抗击,并在驻南高阳的十三团三营主力配合下经十月激战,彻底粉碎了敌人的合击,这是他们深入敌后进行的最严重的一次反合围战斗。四月初,他部进入招远的下洼一带与山东纵队第五支队(九月改为第五旅)会合。随即到掖县的桑园(三元)同胶东军政干校合并成立抗大胶东支校。刘汉任校长,廖海光任政委,他任副校长兼八路军第一纵队(司令员徐向前,政委泉瑞卿)教导团团长(抗大支校对外番号);不久由他接替刘汉任校长。从此,抗大支校的教学工作与胶东抗日根据地斗争,军队建设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参加了反“扫荡”、反投降的多次战役和战斗,均能圆满完成任务,使红军,老八路的传统作风在学校得到了发扬,为胶东区军队建设、提高部队战斗力起了一定的作用。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