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强渡大渡河的英雄陈万清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贵州遵义 陈守刚    阅读次数:51263    发布时间:2024-12-23

 

“从1936年到1948年,陈银章就住在我家阁楼上,我们兄妹几个都叫他陈老哥子。”龙昌平说:陈老哥曾说过他当兵时就叫陈老幺,还是红军首长给他取的名呢!1948年,母亲为29岁的陈银章说了门亲事,陈银章结婚后,就离开了龙家,自立门户。在此之期间,陈银章前后四次前往贵州遵义寻亲,都无功而返。

为了帮助陈银章在泸定安家落户,龙昌平的父亲在任龙巴铺小学校长期间,安排陈银章做校工。不料,陈银章结婚才三年多,爱人就病死了。他有个孩子不满5岁又病死了。“后来,陈银章一直就是孤身一人,我们龙家算是他仅存的亲人了。”

龙昌平回忆:陈银章和龙家来往不断,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龙家被指佣用长工,出租土地,剥削老红军,是封建地主。我们家被打倒,划成右派,陈哥子不愿和我们划清界限,也受了连累。龙昌平说,当时眼见龙家蒙受不白之冤,陈银章当众证明说,龙幺爸、幺婶冒着坐牢的危险救他,还治好了他的伤,他们是我的救命恩人。怎么能说是剥削红军?“多亏了陈银章的证实,我家才没被划为地主。”龙昌平说。

“但在1957年反右斗争中,父亲被打倒后不堪冤枉受辱,投河自尽。陈银章带着他们几个孤儿寡母,沿大渡河奔走近百里,寻找父亲遗体,并把父亲安葬好,入土为安,我们心中无比感激”!对这一点,龙昌平记忆特别深刻。

如今,龙昌平已是古稀,每每提及幼年的经历,仍然忍不住感谢陈银章。他说,“因为陈银章和我家及我外公划不清界限,加上他没有文化,所以,虽是英雄,但总得不到认可、表彰、重用。”

2008年,81岁的陈银章因病离世,由于陈银章与家乡失去联系多年,未留下任何个人籍贯信息,他只记得有个哥哥,名字也是叫陈老三,龙昌平曾委托在贵阳读书的侄子去遵义打听,一直查无此人。死后就地掩埋在他生前居住的兴隆村附近。


“考虑到他是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我们兴隆镇党委、政府就为他举行了追悼会,还立了墓碑。”兴隆镇党委副书记余峰称,陈银章确实是当年长征中失散在兴隆的红军,但无法查证陈银章就是17勇士之一的陈万清,只能在墓碑上写老红军陈银章。兴隆村村委会副主任罗晋祥说,村委会经常组织学校师生讲陈银章老红军的故事,经常去为老红军扫墓、缅怀,努力做好红色传承工作。

龙昌平却不甘心老哥子一直隐姓埋名。2010年,红军强渡大渡河胜利75周年,他向大渡河战斗遗址所在地政府石棉县发去邮件,希望对方对此进行查证,认定陈银章17勇士的身份。然而,因年代久远,对方未能找到关于陈万清的信息资料,也无法证明陈银章就是陈万清。

但是在陈银章晚年,断断续续给晚辈们讲述了强渡大渡河的情况,与一军团政治部编辑出版的《战士报》第186期一篇题为《牲部强渡大渡河的十七个英雄》的文章是完全一致的。

18勇士之一孙继先回忆: “我一生参战无数,强渡大渡河是其中最关键的一战!”按照孙继先生前的遗愿,他的部分骨灰在当年的安顺场被撒入大渡河。

红一团团长杨得志在回忆录里比较详细地记录了这一段历史:“我们挑选了17名同志组成奋勇队(即突击队),分两次强渡,第一船由连长熊上林带队,过9人,第二船由营长孙继先同志带队,我在第三条船上。”“我们可以把奋勇队17位同志称为勇士,若把当时的营长孙继先同志算进去,称18勇士也没有错。”

遵义是一块红色的土地,当年参加红军的青年中,我们为有陈万清这样的好青年感到骄傲自豪!他不负历史,不负人民,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我们今天必须传承好革命先辈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

同时,我们更为有像龙启章这样一家深明大理,敢于冒着杀头之罪而拯救红军生命的百姓而自豪。我想,当年红军之所以能克敌制胜,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伟大壮举,正是因为有广大的人民群众支持这个基础。因为共产党的宗旨是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造福,红军北上抗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主张深得人民群众的理解支持,从而有几十个船工冒死送红军渡河,这是“得道多助”的表现,也是共产党及其人民军队深得人心的重要体现。八十年过去了,龙昌平先生还在为陈万清的事奔跑呼吁,兴隆村委对红军墓非常敬重,常年为其扫墓,并大力宣传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为百姓打天下的牺牲精神,讲述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坚定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这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

在收集陈万清资料和刊发他的文章的过程中,杨建华将军一直给予关注和鼓励,多次传递相关信息,并对文章中的有关细节提出了修订意见。杨将军说:我们一定要铭记历史,传播好正能量,教育更多的人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幸福。经过一系列排查,陈万清、陈银章、陈老幺这三个名字是有着联系的,尽管历史久远,但红军强渡大渡河的历史不会变,记住强渡大渡河的英雄们,才是当下最要紧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传承好红色基因,坚定实现强国梦的信念,永葆红色江山不改变颜色。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79994939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