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从赤水北门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罗明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贵州赤水汪洪林    阅读次数:22680    发布时间:2025-01-17

 

罗明第二次回赤水后返回重庆时,与段雪笙一道从赤水乘船赴重庆,那时段雪笙在四川岳池中学教书。到重庆时段雪笙约罗明一道去看沈端先(即夏衍)。罗明说:我与沈端先没有什么交往。段雪笙说:我去也没有什么事,去看望他一下也好。罗明与段雪笙一道去看了沈端先。沈端先个子不高,精神矍铄。段雪笙与沈端先主要谈了左联和抗日救亡等工作。从段雪笙与沈端先的谈话中,罗明收获不小。段雪笙的指教,罗明铭刻在心。罗明在追忆段雪笙时说:就连穿一双鞋,段雪笙对我都是十分关心的。段雪笙是我们老一辈的革命家,而我参加革命又要比秦川他们晚一两年。段雪笙十分平易近人,在晚辈面前不摆架子。他在你面前,感觉到他就是一个尊敬的师长。段雪笙对当时赤水复杂情况的分析,使我对赤水情况基本上有一个底。他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谈大道理。这种精神很可贵,至今对我们仍然是有教育意义的。

193812月,罗明参加了中共南方局举办的一个月的训练班学习。19391月,罗明调到四川,任中共川东特委直属重庆新市区委员会委员兼宣传部长。8月,任中共北碚中心县委常委兼宣传部长。194012月,任中共北碚中心县委书记。19412月,任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长。同年秋,任中共乐山中心县委书记(地委级)。

19485月,罗明回到湖北。7月,根据中共上海局指示,成立了中共武汉市委员会。曾惇、江浩然、张文澄、陈克东、刘实组成委员会,曾惇任书记,曾惇、江浩然、张文澄为常委。组织部长江浩然,宣传部长张文澄,陈克东分管策反和沙市工作,刘实分管工运,并逐步建立和完善各条战线的工作组或委员会。罗明任文教组(后又分为文化新闻组和教运组)负责人,宣传和组织群众,领导开展了一系列斗争。如领导大专院校师生反对国民党武汉特种刑事法庭搞所谓特种刑事检举,以所谓匪谍嫌疑传讯迫害学生;领导厂矿企业职工和中小学教师为争温饱进行罢工斗争和饿教斗争,为迎接武汉解放做了大量的先期准备工作。随后,罗明担后任中共武汉市委文教党委书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罗明历任武汉市委政策研究室主任、武汉市高校党委书记。1956年,任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1972年,任湖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兼文化局局长。1980年,任湖北省委文教部副部长。198312月,当选中共湖北省顾问委员会委员。199511月,离休,明确为副省级离休干部。

罗明17岁走上了革命道路,较早地接受了党的教育和培养,长期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先后参加、组织了一系列学生爱国运动,以多种形式与敌人展开了斗争,在艰苦的革命斗争中磨练了坚定的革命意志,经受了生死的严峻考验,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和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建国后,罗明长期分管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战线工作,他忠诚于党的事业,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理论修养。他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在很短的时间内从外行变为内行,使分管工作不断开创出新局面。

罗明是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丰富的革命经历和知深政治背景的领导干部,对党、对社会主义充满感情。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旗帜鲜明,不说假话。八十年代在落实干部政策时,有个别脱党人员要求他作假证时,他严辞拒绝,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心底无私、实事求是的精神。罗明在政治上、思想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历次政治斗争中,他敢于坚持正确的意见,为了党的事业和利益据理力争,是一个心胸坦荡、无私奋斗的优秀领导干部。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中,他坚决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拥护党的四项基本原则,拥护改革开放。他在离休后,特别是在身患多种疾病的情况下,仍然关心党的建设和国家的改革发展,注意研究、思考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体现了一个老共产党员的高度事业心和责任感。罗明一生热爱学习,善于钻研,关心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注着湖北省的各项建设事业。他党性原则强,一切以党的利益为重,顾全大局,对自己严格要求,生活简朴,廉洁自律,严格要求子女。他为人正派,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敢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 评。罗明十分关心同志,关爱同事战友。198610月,罗明回赤水参加纪念红军长征胜利50周年暨革命烈士纪念碑落成大会活动时,仍然不忘和关心曾在北平一起并肩学习,一起参加革命活动,同甘苦、共患难的家乡战友赵世雍、胡乃员等人的情况。他关心干部进步和成长,生活上问寒问暖,体贴入微,深受党组织的信任和广大干部群众的衷心爱戴、好评。

200148日,罗明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83岁。他的事迹和精神永远铭记在人们心中。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74206906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