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委、政府坚持“无体育、不教育”“无感恩、不教育”“无足球、不榕江”的理念,2023年5月,县委、政府因势利导,坚持把手机变成新农具、把数据变成新农资、把直播变成新农活“三新农”的发展思路,加快新媒体产业园配套设施建设,培训绣娘开发“村超牛”等村超IP衍生产品,推动蓝染、蜡染、刺绣等“村超”文创产品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真实、纯朴、接地气,持续火爆出圈的“村超”获得了央视新闻、新华社、人民网等国家级主流官媒刊播稿件超550条,“村超”话题综合浏览量超580亿次,已成为中国乡村现象级赛事,被央视评为“是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生动诠释”“是人类文明新形态。”县政府打开“村超”这扇门,进一步窥探“超好吃”“超好住”“超好行”“超好游”“超好购”“超好玩”“超好招(招商)”“超健康(大健康产业)”“超好贷”等超经济新路径,打造“超”字系列品牌。让世界看到榕江,让榕江走向世界。
榕江的老百姓深深体会到,这一切超好、利好,都是榕江县的党员干部赓续红色血脉,弘扬红军精神,心中有理想、有信念、有道德、有作为、敢担当、竭诚为民、笃行实干、真心办实事的真实体现。
四、红色文化教育构筑榕江的精神高地
1988年,县委、政府立项报省政府同意,修建红七军纪念馆,并成立筹备班子收集、整理红七军的有关史料、图片、遗物,纪念馆于1990年对外开放。开馆后,在湘黔桂边引起较大反响,各行各业的游客络绎不绝前来参观。2010年以前,初步统计纪念馆每年接待十万人次游客。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发挥纪念馆的作用,要求全县党员干部、青少年学生有计划有组织地到纪念馆参观学习,缅怀革命先辈,传承红色基因。通过参观学习,全县敬畏英雄,尊崇军人、关爱军烈属蔚然成风;不负历史,不负韶华,担当使命的传统作风得到很好的弘扬;全县民心凝聚,党员干部精神面貌一新,“四个自信”全面增强,“两个维护”更加坚定,学史明理,学史增信教育活动收效显著。2023年,红七军纪念馆接待参观游客104112人次,其中省外参观游客23977人次,接待团队398个,提供免费讲解427场。青少年参观人次有12323人次。红色基因在榕江这块红色沃土上得到更好的传承,构筑起牢固的理想信念精神高地。
榕江县委、政府明确提出,加强红色文化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构筑精神高地是精准脱贫、乡村振兴、创新发展、榕江“超”起来的力量源泉。
党的十八大以来,县委宣传部、人民武装部、科教局、文明办、文物局、关工委、红七军纪念馆等单位各司其职,紧紧围绕红色文化教育、国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这条主线,兴办“国防班”,创办国防教育示范学校;组建退役军人宣讲团,开展党史、军史和功臣故事宣讲活动;建设“五一”国防教育广场,举办各种主题活动,大力传播红军精神,传播正能量。倡导尊崇军人职业,继承革命前辈精神之风。在开展党史教育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中,县委、政府有计划地组织党员干部到红七军纪念馆参观学习,以此洗涤心灵,增强“四个自信”,深化主题教育,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跟党走,在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上踔厉奋进。
县人民武装部与县委宣传部、教科局、退役军人事务局、文物局、红七军纪念馆、县一中组成领导小组,积极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青少年学生中广泛开展新时代国防教育,使学生了解基本国防知识,掌握基础军事技能,增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深厚情感,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崇军尚武的思想观念,强国强军的责任担当。在榕江县第一中学原“国防班”试点基础上,探索创建榕江县第一中学国防教育特色学校,推动榕江县国防教育跃上新台阶。领导小组要求,创建特色学校工作中要有“创则必成”的坚强决心和“战则必胜”的坚定信心,要有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共同发力抓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的创建。
具体措施是:在校园内建“国防路”、“红色文化长廊”;培养“军政小教员”“红色宣讲员”队伍;以“国防班”“国防路”文化阵地为载体,设计好“开学第一课”;依托红七军在榕江、红军长征过朗洞、榕江籍抗美援朝、历次边疆作战英雄群体等故事线,融合时代英雄人物,深度讲好榕江国防故事,传承榕江红色精神。充分利用清明节“七·一”“八·一”“十·一”等重大节假日和“烈士纪念日”“国家公祭日”“国防教育日”等纪念日开展教育活动。策划开展好烈士陵园祭扫、国防综合实践、军旅歌曲比赛、国防知识竞赛、征文诗歌演讲比赛等主题教育活动,并组织国防教育夏令营、冬令营,加大国防教育宣传力度,增强国防教育实效。推动榕江一中国防教育不断跃升,形成品牌效应,在县一中国防教育特色学校示范作用的引领下,以点促面向全县拓展,推进全县国防教育提质升级。
结 语
长期以来,榕江县是贵州省较边远的少数民族贫困县,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正确领导下,红色文化、红军精神深深植根于榕江,在红色教育的培养下,激发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拼搏奋斗精神,榕江的精准脱贫工作取得巨大成就。在红色基因的传承中,不断守正创新,孵化出了“村超”村级产业现象,使榕江的经济出现强劲的发展势头,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面对这些惠民性的创新,突破性的发展,榕江的“超”经济现象,结论只有一个: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永远爱党跟党走,就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资料:
榕江县志(1978—2012版、1984—1988版)
黔东南州志(名胜志 文物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榕江县政府2022、2023、2024年两会工作报告(发布版)
红七军展览馆史料摘选
许凤翔文章摘选
红七军将士回忆节选
吴昌志、赵光和文章摘选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