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敌后援会为进一步加强抗战宣传,决定继续由罗健生负责收集资料、编印、发行一份名为《抗敌一日刊》的报纸。罗健生不辱使命,他每天除了处理后援会的日常会务工作外,白天要用很多时间到十字囗民教馆、图书馆和机关、学校查阅新到的《中央日报》《新华日报》及其他报刊种类多达上百种,为《抗敌一日刊》的编辑收集资料。每晚都在家里煤油灯下归纳整理,编辑组版,第二天一早及时送奎元堂铅石印书局监督排版印刷,下午报纸印好后还要及时分发到各机关、学校、社团、区乡等地方。民教馆也成为当年赤水县抗日救亡运动的活动中心、信息中心和指挥中心。
在那个腥风血雨的年代,罗健生的爱人经常半夜醒来,看见他还在灯下伏案疾书,就心痛地叫他休息,他总是说“不忙,写完我就休息……” 有时一个晚上他爱人要叫他好几次,他都仍然坚持写稿或排版,有时甚至到天亮。
如今,这段被尘封的历史虽然已过去了八十多年,但罗健生先生的三十多篇抗日论文和《抗敌一日刊》刊登的大量通讯报道文字依然被历史记载,每当人们看到这些珍贵档案,往事依然令人历历在目,感慨万千。眼前仿佛浮现出当年罗健生在油灯下伏案写作的身影……
这些珍贵的文史资料,现收藏于赤水市档案馆,是赤水乃至贵州抗战时期留下的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物和档案,它记录着一个时代的历史和变迁。
慷慨解囊 支持抗战
家国破,金瓯缺,仇未复,心如割。
抗日战争时期,赤水各界人民节衣缩食,涌上街头,开展献金与义卖活动,筹集抗战资金,购买救国公债、捐献寒衣鞋袜,献粮劳军的善举、义举更是举不胜举。
赤水女中校长向茵谷,号召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制作绣花被面、床单、枕套、台布等绣品拿到赤水、合江等县城义卖,将收入的钱全部捐作抗战经费。
1939年6月,中共赤水特支所领导的四川合江五通乡抗敌后援会会长陈念生(中共地下党员、五通支部书记),组织五通黄氏小学的师生和九支、赤水县城的进步青年、文艺爱好者,亲自排练《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抗日英雄刘三爷》《难民闹街》等抗日话剧和歌舞剧节目,先后到九支、赤水县城、大同、打鼓和纳溪的护国等地巡回演出,同时开展募捐活动。获得衣裤、床单、棉被、鞋袜等各项物资和金银首饰折黄谷100余石,近50000斤,全部交给政府送到抗日前线。受到川黔毗邻各界人士的赞扬和好评。
中共淋滩红军支部是在四渡赤水战役中负伤战士留在赤水建立的支部,1939年11月,支部书记老红军宋加通与淋滩小学的师生共同练唱《九一八事变》《鬼子来了》和《捉汉奸》等节目,同时开展募捐,将收入送交区后援会分会,集中后送往前线。
1939年冬,中共赤水特支组织委员张跃龙不幸被国民党赤水县党部逮捕,扣押在赤水监狱。在他被关押期间,他通过探监人密传的《新华日报》,得知香港《南华》《天演》《自由》3家报社的工人为抗议汪精卫卖国投敌而开展罢工斗争的消息传来,他彻夜难眠,在狱中向同监室难友宣传抗日战场上传来的好消息。并秘密发起募捐活动,募得银圆20元,组织通过秘密渠道转交给继任中共赤水特支书记田崇尧,由田崇尧交到重庆新华日报社转交给香港罢工工人,支持香港工人的抗日救亡活动。
1941年,中共赤水特支动员田荆(著名导演、演员田广才)、田恺、田开烈和省立二中的进步师生,以抗战后援会名义,组织成立了海燕剧社,目的是揭露国民党顽固派假抗日的狰狞面目,由田荆执导,编排曹禺的《雷雨》、郭沫若的《孔雀胆》、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等节目,同时开展募捐,将善款全部送交抗日前线。
投笔从戎 奔赴前线
在抗日战争时期,赤水人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持抗战。妻子送郎从军,母亲送儿上战场,兄弟、父子同时奔赴前线的感人情景无不令人动容。他们用保家卫国,视死如归的精神书写了“日寇驱尽日,我儿还家时”的铮铮誓言。表示了赤水儿女誓死不当亡国奴,誓死保卫中华的坚强决心和与日寇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在抗日战争期间,赤水县参军入伍奔赴抗日前线的人数据当时记载,累计达7036 人。赤水县平均每年约有879名热血青年奔赴抗日战场。他们冒着敌人的炮火和枪林弹雨直接与侵略者在疆场上厮杀。用鲜血和生命保卫人民的安宁、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完整、安全。
博文中学高中部学生王叔度(又名王学宪)自愿投笔从戎,要求参加远征军赴抗日前线。他在给学校的“呈”中这样写道:“今见国难严重,正是青年报效之时,已请准家庭同意,投入远征军服务。”“呈请学校,代为投保,玉成此至。”并致信县长:“国难当头,愿投身志愿大队充当学生兵,志向坚决,上前线杀敌,救同胞于水深火热为快。”“临行开欢送大会一事,请不必举行。”“以后将日寇追逐出境,旋归故乡之日,此时始领大众之欢迎。”他的壮举使博文中学校长曾以三首《阮郎归》词相赠,其词中有“中倭此日判雄雌,佳音报玉墀”等鼓励的词句。
据档案有关资料的不完全记载,赤水籍官兵牺牲在抗日战场的有1000多人,现登记在册的有近200人。其中台儿庄战役牺牲的有上尉连长李一声和胡诠,在太行山牺牲的有47师政治部主任王国权,上海保卫战牺牲的有罗举民等。
国之楷模,壮士浴火,尽录入岁月胶片;
民之旗帜,凤凰涅槃,永立于天地之间!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