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42年没有拆开的信
今年4月27日,我从曾经担任“英勇善战钢八连”指导员廖廷凯的手中接过一个粗糙发黄的信封,里面装着精心折叠成棱型状的信件(实为“遗书”)。我慢慢地一点点小心翼翼拆开,一张泛黄的“军用信笺”映入眼帘。这是一封很普通的家信,但却是一份难以忘怀的记忆,尘封了42年的沉甸甸的宝贵遗产。廖廷凯说什么也不愿意当着面让我拆开,他生怕揭开42前的伤疤,刺痛他那颗晚年已经非常“幸福”的心。
从军18年,从战士到班长,年年被评为先进,他因表现突出被树为连队标兵。战场上他是一个硬汉,除了为战友牺牲时流过泪,其他时候他总是挺着胸、昂着头走路,74岁,身板挺直,飒爽军姿不减。但说起他的女儿,他满脸都洋溢着自豪、幸福。“女儿太乖了,我上战场时,她才8个月,我给她留下这封信,是怕我回不来,她永远见不到爸爸……”廖廷凯说时,眼眶已经湿润。
在北京军事博物馆里,展存着廖廷凯女儿廖华的照片和照片后面的“战地诗”,当年《解放军报》《战旗报》《中国青年报》都刊登过这张照片和诗抄。廖华幼小时人见人爱,谁看到都会抱一抱、亲一亲。1979年2月16日在走向战场的前夜,廖廷凯收到家信,信中有一张8个月大的女儿照片,这张照片成了他作战期间的精神慰藉。在战斗打响前,他又一次把女儿的照片拿在手上反复端详,心里五味杂存,他太爱女儿了,这是他的血脉赓续啊!于是他挥笔在照片后面写下了四行诗,抒发他此时心中的情感:
“红色信号划长空,
父亲挥戈跨红河,
英勇杀敌向前进,
定拿捷报敬妞儿”。
这是一种何等的胸怀和情感?我只想说,军人也有七情六欲,也有儿女情长,夜深人静的时候,他们也会想家想亲人。但是,当祖国需要时,他们会毅然放弃所有的一切,为保卫千千万万个可爱的小妞儿,为她们创造幸福,无怨无悔走上战场,冲锋向前,英勇杀敌,勇立战功。
打开这封字迹有些潦乱、墨迹开始减退的“家信”,第一句话就把我的心揪了起来:“廖华女儿:在你能够识字的时候,望女儿好好细阅此信,但不要难过,这不是我的希望……”要知道此时的廖华才8个月,她何时才能识字、看懂这封信?我的泪开始禁不住往外涌,军人啊,一旦走进军营就承担着使命,就必须以保家卫国为己任,就必须义无反顾冲向战场,连自己的亲生骨肉也顾不上看一眼,只能留下这一行行锥心的文字!
“……如果有人问起你的父亲留了些什么给你,或问你父亲是什么样的人时,你就说是一个信仰共产主义,能为共产主义献身的人,留下的只有精神……”一个刚刚能识字的小孩,读到这些的时候,会是什么感觉呢?这分明就是在幼小的心灵深处播撒理想的种子,根植高尚的灵魂啊!我想快些读完这封信,可是,泪水已经模糊了双眼……
“……如是用珠宝装饰自己,不如用知识武装自己。望女儿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品质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段话我知道是毛泽东同志在《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中的结尾。这个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战士,在家信中也不忘记用领袖的语言鼓励一个正在成长中的孩子。
“女儿:在工作中你要有勇气,在思想上要有骨气,在日常生活中克服骄(娇)气,对待同志要和气,有了小点成绩受到赞扬要防骄气,在学习工作中碰到困难时防泄气,遇到各种问题防怨气,顺利时防松气。”不愧是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政工干部,一口气说了八个“气”,这是留给女儿的八条家规也是八条铁律,他多么想把多年积累的经验都告诫给女儿,望女成凤之心跃然纸上。
“女儿:祖国的未来是属于你们的,祖国的希望是寄托在你们身上的,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努力吧,孩子!前进吧,女儿!到那时祖国已高度现代化,祖国已在世界前列,这样,你才能够说,没有辜负父母的希望;只有这样,我们才会说,放心了,好好安息了。”读到这里,我感觉他已经不是在给自己心爱的女儿讲话了,分明是站在连队的队列前为战士们作思想动员。在他心中,女儿已经长大成人,正背上钢枪,是站在队列中的一名穿着橄榄绿的战士,这期盼中寄予了多少的深情啊!而“好好安息”四字,像芒刺在身一样让我难受至极,看来,廖廷凯是早把生死置之度外了。
“最后,望女儿尊重关心母亲,听从母亲的指教,你要知道,你的成长,全靠母亲的操劳费心。好吧,祝你进步!你只见到照片的爸爸廖廷凯,于1978年12月写于重庆市。”这是32岁的廖廷凯老兵在奔赴战场前夜给女儿的最后告别,他知道战事紧急,这一去不知道能否走下战场,是否会走进烈士墓,是否会化作山脉。于是,把信折叠成精致的棱型状与女儿的照片放在一起,珍藏在自己的包袱之中,就匆匆奔赴南疆前线集结待命。
◎革命大熔炉锤炼坚强意志
人的成长,离不开环境,更离不开自身的努力。部队是座锻筋炼骨的大熔炉,人民军队铁的纪律,能把一块毛坯磨成好料,人民军队为国为民的宗旨,能在每个战士心中根植崇高的信仰。而学习是进步的阶梯,唯有心怀进步,坚定信仰,不断求索,不断学习积累,才能丰富自己的阅历,成为一个有信仰、有追求,能吃苦耐劳,笃定前行的人。
1946年,廖廷凯出生在一个贫民家里。1965年,只有小学文化的他从鸭溪镇光荣入伍。新兵时分配到机枪班,可是力气小,连枪都扛不起,只得分到四班,力气虽小但灵活机智,勤快好学,很快得到战友们的认可,领导又把他调到炊事班。调整到炊事班意味着有重用,这是部队不成文的规矩。果然,半年后他调回班里任了副班长。此时,正遇“文革”特殊时期,中央发出通知要“抓革命,促生产”,军委也发出通知,要求部队维护社会稳定。刚满十九岁的廖廷凯,便挑起了到个旧市锡矿帮助地方工作的重担。经过半年的时间,他带领的工作队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使生产步入正轨。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