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评论 >> 正文

一部集民俗、生态、地方社会发展史与人的命运为一体的文学奇书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贵州赤水 王应昌    阅读次数:21218    发布时间:2025-03-20

 

从生产性消费环节来看,需要建立各种以竹为原料的工厂,从最早的制伞厂、扇子厂和竹筷厂,到后来陆续出现的华一纸厂和纸浆厂,在环境保护这一理念的引导下,赤水又建起了胶合板厂,“竹代塑”的各种生活用品制造厂。这些工厂的出现,对竹原料的需求量大,由此刺激了山民种竹的积极性。值得一提的是纸浆厂,年产量二十万吨,吞吐量巨大,又以杂竹为主要原料,一经测算,赤水境内所有的杂竹,远远不能满足,政府规划所有山区耕种的种粮土地,全部退耕还林,以后的山民,就靠种竹,护林、砍竹、卖竹作为自己的主业,许多山民并不满足这点就业方式,又在竹林中搞起了各种菌类的培植基地,也有搞围圈散养的养鸡场,有条件的地方,还建起了活水养殖的鱼、蟹场等等。如此因地制宜而自然形成的五花八门的就业方式,不得不令人感慨赤水百姓既能 吃苦耐劳,也能灵活机动,善于在变化的环境中创造性的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生产生存方式。赤水之所以能在全国首批进入脱贫致富的县城之一,不能不说这些山区百姓自我创业起了很大的作用。在加快竹原料使用的同时,造竹造林的步伐也在加快。在一次与金三省等人的饮茶闲谈中,王中胜谈到赤水的造林情况说:“我在营林科看了统计表。1985年以来,赤水林业生态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在森林培育上实行工程造林,改变过去普遍造林,年年造林不见林的现象。1985年引资造林2.8万亩;1993年至1995年世行贷款造林4.5万亩;2001年至2006年赤水市完成百万亩造竹工程59万亩,其中退耕还林3.3万亩;2000年至2003年公益林建设、封山育林4万亩,以植代播1000亩、发展了赤水后备资源。”(358页)赤水几百年来的以竹为业的创业史,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短短半个多世纪,就实现由贫穷、落后向富裕、富足的转变,从政府到普通百姓,都把“天蓝、地绿、水清、气净”(351页)作为追求与发展的理念。赤水可以说是真正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由理念转变为现实的理想之地。赤水由“中国竹乡”进一步提升为“中国竹都”决不是凭空飞来的,而是赤水百姓在“共同富裕”的指引下,一步一个脚印开创出来的。《竹都传奇》满怀激情地表达了这一思想。

五、《竹都传奇》的写作困境与文体突围有人看过《竹都传奇》后,作出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感慨。这种评价是对的,它表达了《竹都传奇》在内容上的丰富与题材的多方面性。正是这一点,也决定了《竹都传奇》的写作困境。《竹都传奇》的写作困境表现在两个方面:作为小说,必须要满足塑造具有鲜明个性的形象,而本书更多的表现出将人物形象作为展示民风民俗和竹木山水生态之美串联起来的线索作用,这必然导致顾此失彼的写作困境。其次,从我们上文四个方面的题材梳理中,不难发现《竹都传奇》有两个线索,四个主题。在一部长篇著作中,要想用两条线索将四个主题都同时反映出来,其困难之大,可想而知,搞得不好,就会陷入主题与结构的矛盾。两条线索,一明一暗。明线用于表现金树成一家四代人的命运,展示他们以竹为业的百年奋斗史。暗线以黎理泰从福建引竹到赤水作为线头,将赤水在几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演变,尤其介绍了赤水自然竹资源丰富,蕴藏量巨大,但在封建社会和民国时期并没有为赤水百姓带来富足的生活,而只有新中国在社会主义道路上,才实现共同富裕,过上了美好生活。这两条线,时而交织,时而重合,时而分离。一般读者,往往只注意到明线,未能注意到暗线 ,所以总觉得作品在结构方面存在着某些混乱,毫无疑问,这是《竹都传奇》在写作上面临的两大障碍。这两大写作困境必须突破,问题的关键是找到突围的方法。下面,我们就着重从人物塑造方面去分析《竹都传奇》的作者是如何在这矛盾中走出困境的。由于这两大写作困境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第一个困境中突围出来,也就能同时在第二个困境中突围出来。

首先看第一个写作困境,也就是长篇小说中塑造形象与非形象的矛盾。应当承认,《竹都传奇》在人物塑造方面是取得一定成就的,具体有金树成和桂月霞。金树成带着一家四口人从四川江安来到偏僻的丙滩山区,他只能靠自己能划篾条和竹篾编织求生。然而,无论是划篾条还是竹编,都必须首先联系买主,然后租竹林设厂进行加工,这不仅是单纯的加工工作,而且还要进行商业交往和必要的社会交往。长期在社会上活动的金树成十分懂得行走江湖所遵循的礼仪规则。他初来乍到,需要拜访丙滩场上的头面人物,如袍哥郗大爷。虽然他所划的篾条质量好、数量足,赢得买家称赞,但也会得罪因质量差而卖不出去的郭篾匠。金树成想到建立帮会的重要性,而建帮会之前,必须主动帮郭篾匠将积压的存货卖出去。他为此去合江找到买家,帮郭篾匠把所有的存货全部卖出,既化解了他同郭篾匠的矛盾,又促使帮会顺利建立,同时还得了一笔不菲的代销费。金树权的这种识大体、谋大局、化风险、求共生的智慧才干,还表现在他告诉帮会参加扎龙灯闹元宵的所有成员,因与同乡的水运帮发生对撞冲突时要主动让步这件事上。更让帮主郗大爷称赞不已的是,金树成在自流井的采购人员到赤水时,他主动买了十根楠竹送给他们,换来的是第二年自流井的主动上门签订长期购销合同协议。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79966471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