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他意识到自己不能只顾自己,必须将附近土墙里的一位年近80的老奶奶叫醒救出,况且她的家里儿子、媳妇、孙子都外出务工,无人照顾,这位老奶奶是习水河对岸大滩村大山脚下的人家户,来到这里与他做邻居还不到两年,耳朵也听不见,举目无亲。
张发荣没有迟疑,来到了老奶奶的家里,一面叫喊,一面使劲地拍打她住的房门,叫了好些时候,屋里依然没有回音,急切之中,张发荣只好拣来砖头平着使劲地敲她房门,经过10多次的敲打,老奶奶开门后在走郎上走着,看见河水离自己的住处还差得远,依然半信半疑地误认为洪水怎么能淹到自己的家。
还是张发荣耐心细致地向老奶奶说:“奶奶,我们政府是为你我好,不会害我们,这大洪水是100年才一遇的,您老人家这么大的年龄都没有看见过,何况我们做小辈的,你要听我说,你马上和我一起走,要得不,我牵着你,或者背着您都行。”
张发荣的诚心终于感动了老奶奶,她便答应和他一起撤离,说着,他将老奶奶背下楼梯,穿过公路,高一脚矮一脚,东一脚西一脚,艰难地沿着湿滑崎岖的山路往高地爬去。
由于张发荣自身有残疾,体力也不强,加之晚上四处漆黑一片,硬是费了很大的周折才把老奶奶背到了安全的地方。
可是,正当张发荣觉得心里可以松口气时,老奶奶却大声哭喊着要回到原来的住处,这到底是什么原因?经过询问才得知,原来老奶奶家里还存放着现金,因时间紧迫,又没有及时随身带走,这些钱是她生病住院都舍不得花的。试想,这么大年龄的人,她怎么不心疼呢?
设身处地站在老奶奶角度去想的张发荣,当然自己知道目前的处境和摆在眼前现实的问题,洪水马上将淹没这里,自己腿脚不方便,而且又不知道具体老奶奶放钱的位置,老奶奶只能给他说过大概位置,怎么去找?又怎么找?天生一副热心肠的张发荣不由得又安慰起老奶奶说:“奶奶,你把你放的好多钱告诉我,我今后会去为你取钱,请你相信我。”老奶奶听后才不再继续哭喊了。
然而,洪水肆无忌惮地漫过了大滩大桥,远处、近处的山林、房屋、公路淹没在一片汪洋大海之中。
这时,张发荣才从熟人的口中得知,自己的亲人全部安全撤离险境,心中焦急的神情使他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大约不到半个小时,狂风暴雨中的石堡乡的沿河山水被奔腾的澎湃的洪水完全全部覆盖。
舍己为人的张发荣由于救老奶奶无暇顾及自己的亲人和家里的财物,家里的家具、冰箱、彩电、衣服和销售的商品被汹涌的洪水席卷而去。
望着宽阔的河面上翻滚的家什,他心里十分惋惜,想着年龄逐渐大了,况且自身残疾,挣钱确实不易,如果自己不去救老奶奶,自己的3000多元现金不会被洪水卷走,想着想着,自己这样做也无怨无悔,一个人做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
事后,赤水电视台的记者去采访他时,群众异口同声地说:“张发荣是个大好人,他心眼好。从前,他还曾冒着生命危险去救过多名落水的群众,还有一位是未成年的儿童,这是有口皆碑的事情。
谈到这次洪灾造成的损失,他平静地说:“钱失去了我可以慢慢地用自己辛勤的汗水找回来,但如果一个人的良心和道德失去了,您如果有有再多的钱又是什么?别人过一天,我还是过一天,‘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这是千年古训,没有什么值得忧伤的,我们应挺起强健的脊梁朝前走,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再建家园,有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和帮助,我们什么也不怕,困难是暂时的,同时,我们也要不等不靠,做一个社会的好公民。通过这次抗洪抢险,我已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这几天来,赤水的党政、各条战线上的参战人员,他们舍生忘死地抗洪抢险,我作点微薄的贡献,不值得宣传和表彰,因为人心都是肉长的,谁都要老,谁都要有人帮助的时候。他(她)们汗水湿透衣背、泥巴裹满裤腿,我不知道你是谁?但我知道这到底是为了谁?满腔热血铸就青春无悔。谁最美?谁最累?各级党政领导,无私奉献参战的社会各界人士,英雄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公安干警……
说到这里,张发荣情感无限地说:感谢党和政府对我们的关心,让我们不无家可归,有饭吃、有衣穿、有睡的地方,还修好安置房在12月份让我们回迁,他眼眶湿润了,说完便朝着自己临时的安置点走去。
如果说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洪水义无反顾地奔去救人,惊涛是你的气概,人们赞美你——袁富兰,在家你是儿女和父母的情怀……
民间有一句戏言叫做“旱鸭子”。所谓鸭子,当然喜欢戏水,离开了水的鸭子一定不会长得多大,况且不会存活多少,但今天说的“旱鸭子”指的是不会游泳的人。
8月11日凌晨,百年一遇的洪水向地处东部片区的官渡五乡镇席卷而来,天地之间,狂风大作,黑云低垂,大雨借着风“刷刷地”从天而降,宽阔的习水河面上翻腾着家具,杂物、树枝、浑浊的河水翻滚着铺天盖地向前奔去,这次洪水使习水河两岸的房屋被无情的洪水冲垮,农田、临河边的企业、电站毁于一旦,带给人民群众的却是巨大的损失和伤害,多年来也是许多受灾群众刻骨铭心的巨大伤痛,这是一个黑色的日子,时间定格在2014年8月11日凌晨2点20分。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