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有人会在心里隐隐约约地说:“你说的不是那些兵吗?他们看起来是很普通的呀,既没有高深的知识,又没有丰富细致的感情……”然而,就在“8•11”抗洪抢险,救灾这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这场伟大斗争中,那些身着迷彩服,那些救灾现场清淤、在洪水中英勇善战,冲锋陷阵的武警战士,人民警察、党政领导、社会各界人士,应急分队民兵他们就是当今最可爱、可敬的人。
赤水武警中队这支先后被成都军区、贵州省军区、遵义军分区和赤水人民武装部、赤水市委、政府命名为“敢于打硬仗的队伍,”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保障有力。他们时刻担负着保卫赤水人民胜利果实,处置应急,突发事件的一个特殊群体,在灾难面前,他们身先士率,骁勇善战,冲锋陷阵,完成着急,难、险、重的任务。奋战在灾区抗洪救灾的第一线,展示着人民子弟兵的英武雄姿和风采。
8月11日早上7点,武警中队接到命令,立即组建一支精强能干的救援突击队,排长农启明接受命令后挑选了11名战士组建了突击小分队后立即驾车奔赴灾区——长期镇。
此时,被洪水围困的长期镇淹没在一片汪洋里,通讯与外界的联系全部中断,山冲了、地冲了、房屋倒塌了,可是,前往长期镇的公路被洪水全部阻隔,公路,山路水深可达1米以上,雨蒙蒙,山蒙蒙,他们面临着巨大的困难摆在了面前。
农启明下达了全体带好救援,救灾设施下车,徒步洇渡到达长期镇火速救援的命令,于是他们背上器材设备,在水深齐胸的洪水中凫水艰难地向前挺进。
地处长期镇属于丘陵与盆地相间的山形地理位置,然而长期镇处于盆地状况,地形低洼,积水的面积深而且面积较宽,受灾面积的范围让人膛目结舌,心惊胆颤,洪水最深处已是6米,一楼门市全部被围困,二楼已经慢慢地进水,灾情此刻异常严重,市委抗洪抢险指挥部在指挥部里用卫星电话与他们保持着联系,时时刻刻询问他们前进的时间和到达的地点以及目前所在的位置。
在灾区途中,经过他们的艰苦行径,终于来到长期镇,他们向当地干部了解到灾情后,救灾小分队立即投入到救灾抗洪的战斗中,帮助疏导群众,解救被困的群众和物资,及时转移财物,顶风冒雨、顶着酷暑和难闻的淤泥气味清理受灾区的各个地方。
在长期镇计生站附近,由于洪水异常快和来势凶猛,一些来不及撤离的群众被围困在二楼、三楼之中,武警战士来到这里时,尽管洪水在逐渐慢慢消退,但有的老人和孩子被困其中,长期镇抗洪抢险的工作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就在洪灾前的一天,一位姓何的老人将自己的底楼门市锁好到自己二楼住房内休息,不料半夜洪水涨来,自己被困家中,上不去,下不来,只能万分焦急地等待救援。农启明和战友们不顾巨浪滔滔,与洪水搏斗,英勇无畏地冲上袅水冲上二楼,安全将这位老人成功救了出来。
在救援的日子里,11名突击队员在长期英勇奋战,成功救出被困人员50多人,清理集镇各种障碍物和排险8处,拆除危房物20多处,搬运沙包1000多袋,在街道的大街小巷清运淤泥数百米长,共挽救损失50多万元。
在“8•11”抗洪抢险这场众志成城的伟大斗争中,涌现出了无数的党员、干部、群众敢于担当、敢为人先、勇于奉献的精神和优秀品质,从他们的身上,我们也同样看到了我们的年经一代朝气蓬勃,敢于进取的奉献精神。
他们到底是谁?到底是何许人也?这里我只有用我手中这支笨拙的笔向你们反映一个个真实感人的故事,他们就是长期镇3名在读的90后莘莘学子,在暑期回家度假的大学生叫袁加,尽管她的家没有住在场上,但她看到自己的家乡受到灾难,她说:“国家兴旺,匹夫有责,我是一名这里走出去的学生,现在回来看到这个惨况,不能无动于衷,况且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应尽自己一份微薄之力,在体力上虽然我不占优势,但食堂虽要人,我和食堂的姐妹们一道,保证让灾民和抢险队员们一日三餐能吃上可口的饭菜。”
在长期镇这次抗洪抢险的队伍中,还有两位本科生,他就是就读于贵州医学院神奇民族学院护理学,一位叫陈垚杰,另一位叫尹新来,就读于中国民航大学计算机学院信息安全学。
面对繁重的搬运活和清淤任务,两人毫不退缩地坚持和救灾人员一道完成了清淤和发放救灾物资的任务。乡亲们和党员干部们称赞他们说:“现在都说娃儿们自私、狭隘,吃不得苦,但这些90后的大学生是好样的,这就是新时代的大学生……”
洪灾面前,赤水全市党政干部,人民子弟兵,公安民警,应急分队民兵,优秀共青团员,见义勇为的广大人民群众,回乡知识青年,他们用满腔热血为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和安全敢于不怕牺牲、不怕流血流汗,同洪灾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在洪灾面前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夺取了“8•11”灾后重建的全面胜利,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向前发展的进程。
无数事实证明,赤水30万各族人民群众在贵州原省委书记赵克志、原陈敏尔省长、遵义市委、政府、赤水市委原张集智书记、原市长况顺航和各级党政坚强正确的领导下,他们励精图治,拼博开拓,终于取得了“8•11”抗洪抢险、救灾的伟大胜利。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