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脑海中勾勒的那张脸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贵州余庆 罗胜谟    阅读次数:7472    发布时间:2025-05-24

 

如今的天桥街,已惊艳蝶变为远近闻名的“十里长街”。踏入街区行走,只见道路两侧商铺林立,各式商品琳琅满目,从水果到茶叶,从副食到五金,再到灯具到家具……应有尽有,让人眼花缭乱。不仅见证了天桥的商贸繁荣,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气息,更感受到那份深厚的文化底蕴。三岔坝处一栋十三层高的独栋建筑“喜山大酒店”更是显得“鹤立鸡群”。

 

种植银耳保甲制度规定禁伐青冈

以儆效尤秉公执法处罚银元一块

 

“二月到来砍耳山,三月天气裁耳棒,五六月间排耳塘,七到冬月采耳忙;天桥一宝数银耳,味美养颜销九州,哪个斗胆砍青冈,区长罚你交大洋……”这是民国时期,流传在天桥周边的歌谣,简要记载了原始银耳培植的过程,产品味美畅销以及触犯保甲制度的乡民盗伐青冈树被处罚的先例。民国期间,曾祖父曾三次下重庆引来“耳山客”到天桥发展地方经济培植银耳,言传身教传授培植技术。银耳因质量上乘,又不愁销路,一度空前繁荣,誉播四方,产品远销省内外乃至海外。后来,部分罗姓、郭姓等多个家族从四川迁徙过来的“耳山客”在天桥安家繁衍。

青冈柴放耳山


天桥耳林(青冈树)资源丰富,且有霜期短、湿度大、云雾多,为银耳生长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生耳子就必须砍耳山,就是把山上生长多年的青冈树,选择性地砍倒来摆起,等待生耳子时用。青冈树分家青杠和狐狸子青杠。家青冈肯生耳子,要生两年,第一年生白色的银耳,第二年生黑色的耳子。狐狸子青冈只生银耳,第一年生得少,第二年也不多。

当时南二区的耳山涉及的区域是西与余庆九老场接壤,北靠小河楠木槽一带,共有十四个保,当时有保甲制度规定,禁止砍伐青冈树做柴烧按根数处罚银元。一日,曾祖父带上保长、“耳商”及保丁在去熬溪水路途中巡查银耳基地时,发现一牟姓乡民家的田坎上有被盗伐的碗口粗的青冈树一根,被曾祖父现场罚款银元一块。由于曾祖父铁面无私,秉公执法,达到以儆效尤惩处的效果。从此,“耳山客”在南二区培植银耳期间,盗伐青冈树做柴烧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红军屋”


百年老屋红军留下足迹历史厚重

红色情缘曾祖父带路渡江河闪渡

 

在位期间的曾祖父,政治上一直是保持中立的原则,但行善事,不问派别。

在我老家天桥镇红沙岭,至今保留着一座历经风雨依然屹立百多年的老屋,这里曾有过一段红色往事,人们亲切地称它为“红军屋”。

鞭炮声声响云霄,出入皆得报平安。大约是193410月的一天上午,曾祖父正在红沙岭老宅前请匠师立龙门,帮忙的人刚把支架撑起不久,这时,在龙门前的石梯上走来了一男一女的三十岁左右的操作外地口音人,就问:老乡,请问罗区长在家吗?曾祖父赶紧迎上前,满脸堆欢。一阵寒暄后,不久又来了两三个中年人。最后,曾祖父才知他们是传说中的穿着便衣的红军队伍,带队红军和曾祖父在厢房里秘密商谈一阵子后,请曾祖父给他们带路去三十里外的乌江河闪渡渡船过江到本庄,千叮万嘱必须保证路途安全万无一失。当天,由曾祖父带路,红军化装成银耳客商,秘密地将红军渡船护送到河闪渡的河对岸离本庄街上不远处一个地名叫“大字号”的地带后,曾祖父再次乘船渡江返回天桥。之后,曾祖父告诉家人——当天红军带路渡江河闪渡留着小胡子的就是大名鼎鼎的贺龙军长和他姐姐贺民英等红军战士。

今日河闪渡

直到今天,这座历经风雨依然屹立的院落,它静静地伫立在红沙岭的怀抱里,仿佛一位沧桑的长者,眺望着远方。老屋下面的一条小溪潺潺流过,水声伴着风声,轻轻诉说着过往的岁月。

解放后,因为曾祖父在解放前没有做过什么为非作歹的坏事,在多场的批斗运动中,贫农等各类成分的群众从来都没有批斗过他。晚年的曾祖父低调地生活在老宅里,平和地度过晚年。每天坚持持斋把素,每天静心打坐,生活极有规律。从来不逞强,和善待人。去世的时候已经是冬季了,当时家里没什么其他人,多数都外调出去干活了。因为当时已经处于大饥荒的初期,都饿得走不动路,五六个人根本抬不动棺材,很沉。最后把棺材通过拆解,就近安埋在老宅旁的一块地里。

曾祖父虽然远去,但他所留下的物证及精神财富,永远地融入了罗氏家族的血脉之中。他的一生清廉、耿直、公平、仗义、善良,成为罗氏家族的灵魂,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在面对生活的挑战,坚守正义,心怀善良,勇于担当。作为他的曾孙子,我本人就是受教诲其中之一,虽然不能登大雅之堂,但曾祖父心慈面善的形象,已烙印于我的脑海,化作了一颗璀璨的星辰,在浩瀚的天空中熠熠生辉,永远照耀着我前行。

  


作者简介:

罗胜谟,男,罗安鸿曾孙,仡佬族,大学毕业,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上世纪60年代末出生于乌江中游河畔凤冈县天桥镇红沙岭,爱好文学、摄影和新闻写作,现供职于余庆县公安局交警大队,从事宣传工作,进入公安机关二十多年来,荣获国家、省、市、县级文学、新闻、摄影类300多奖项,19968月撰写的小小说《“8...法”》荣获西南西北十一省()纪检监察期刊文学作品评选一等奖;20101117日,《遵义日报》发表的《栽好梧桐树,引来凤凰栖》一文得到时任贵州省省长赵克志批示,为余庆工业园区建设赢得了发展商机,也为全省其他地方提供了借鉴模本;20182月,获遵义市公安局个人嘉奖;20185月荣获遵义市委、市政府“十佳政法先进个人”称号;20188月,被余庆县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列入“851重点本土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20181226日获得人民公安报、中国警察网第五届优秀通讯员称号,并亲临首都北京领奖;2019年度遵义市首届“十大恩爱夫妻”获奖者,颁发荣誉证书及奖杯,获得奖金一万元;20243月,被公安部新闻传媒中心评为2023年度优秀通讯员。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81561871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