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铭记师恩 镌刻国殇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王昌宇    阅读次数:6467    发布时间:2025-07-31

 

有一天,他讲课正讲在高潮处,突然停下来了,脸色苍白,额上微微冒出虚汗,脚有点颤抖。王老师病了。一位同学端了板凳来(那时讲台上不放凳子的,就是说老师不能坐着讲课)让王老师坐下,我去请校医周为东先生,说王源泉老师病了。周先生说:是不是有人在唱歌?我想了想,没注意,都去认真听王老师讲课去了。周先生肯定地说:一定有人在唱《流浪三部曲》,王老师是难民,一听到这首歌,就要崩溃。啊!好像校门口那个铁匠王斌在唱。传到教学楼声音非常微弱了,我们几乎没听见,王老师却很敏感。大家把王老师扶回寝室,周先生像给了葡萄糖兑的开水给他吃,说:没关系,吃点开水就好了。那节课后半节作业,教室静得像没有人一样。是不是都和我一样,边做作业,边想,日本侵略者给中国人犯下的罪行,在每个中国人的心目中,特别是受害最深的敌占区人民心目中,是永远抹不掉的,也是不可原谅的。那天晚自习,王老师来把那节课重新讲一遍,并说对不起同学们。

一天,王逢辰说,她妈妈病了,昨晚上没睡好觉。她用万金油抹在人中、太阳穴坚持上课。王逢辰学习踏实,她所得的分数全是她用时间磨出来的。这天正好是王源泉老师上第4节课,快到中午,人也正是疲惫的时候。她的上眼皮老是往下垂,还是竭力支撑,硬强着认真听课的样子。还是被王老师发现了,他边走边讲,走到我的课桌前,在课桌上敲了一下,提起王逢辰注意。王逢辰疏松的眼睛一鼓,腰杆硬了一下,打起了精神。她实在太疲倦了,简直支持不住了,一分神,头就啄下去了。这时,王老师大吼一声:王逢辰站起来!声音非常严厉。王逢辰一惊,唰的一下站了起来。我们惊奇地看着王老师,今天咋哪?他平时对同学和蔼可亲,循循善诱的教风,温暖慈祥面容到哪里去了。眼睛像要爆出来,动也不动盯着王逢辰,嘴皮在抖动,很长时间没讲话,真有点吓人。少顷,王老师缓过神来,面对大家,用缓和而沉重的声音说:同学们!有这样好的学习环境,大家应该认真学习,用优异成绩向祖国回报。现在,国家体制好了,需要很多的建设人才,国家才能不断的强大,国家强大了才不受人欺侮。停了会儿,他摆了几下头,放低了声调,一字一句地说:家-破-人-亡,才-知-落-后-挨-打。缓了一下又说:亡-国-奴-的-日-子-不-好-过。说着,泪流满面,泣不成声。王逢辰也哭成了泪人,离开了座位,在课桌旁跪下,泪目向着王老师说:爸,我错了。我站了起来,看全班同学鸦雀无声都站了起来,看着父女俩,心中重温着:有这样好的学习环境,大家应该认真学习,用优异成绩向祖国回报。现在,国家体制好了,需要很多的建设人才,国家才能不断的强大,国家强大了才不受人欺侮。久久在我的耳边萦绕。

后来与王逢辰的摆谈中才知道她爸是华北人,日本鬼子占领了他的家乡,烧了他的房屋,家人四处逃亡,生死不明。王老师无家可归,随大夏大学西迁到了赤水,后来结了婚,生了她。东奔西走,辗转四处,到了赤水。抗战胜利,大夏大学迁回上海,他怕再折腾。加上无家可归,认为赤水是个好地方,才留了下来。解放了,一直在任教,还多方面在打听老家的情况,与当地政府、有关系的朋友、亲人写了信函,未见回音,没联系到亲人。他爸的朋友和同志,有好多都联系上了亲人,陆陆续续都归根了。他爸近段时间非常郁闷。

1959年的一天,王逢辰告诉我,老家的政府来函,说爷爷还活着,只是伤了一条腿。爸爸决定回去敬孝,他高兴了一阵子,不知怎么搞的,这几天又阴沉下来了。不日就要启程,他在家中收拾行李。但他不愿意老师和同学们与他送行。他说:生离比死别更痛苦,不愿大家经受这次可以避免痛苦。王逢辰说着,一脸的凄楚。我安慰她,你应该高兴,你们终于团圆了。

王老师就这样悄悄地走了,他以自己的心为圆心,用半个中国的距离为半径,经过漫长的16年,才把全家团圆的梦画圆了。他语重心长的呼喊:家-破-人-亡,才-知-落-后-挨-打。” “亡-国-奴-的-日-子-不-好-过。一直在我的耳边回响,鞭策着我们一代人,为全国人民安居乐业而努力学习,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奋发图强。

王老师的话犹在耳边回响:国家体制好了,需要很多的建设人才,国家才能不断的强大,国家强大了才不受人欺侮。

 

六十多年了,如今,我已 83 岁高龄,岁月的风霜染白了我的头发,却始终无法磨灭我对王老师的怀念之情。他对我的教育,如同一颗种子,在我的心中生根发芽,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这棵树,承载着我对历史的敬畏,对国家的热爱,也承载着我对未来的希望。

我把王源泉老师的故事讲个大家听,激励大家铭记历史,发愤图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让我们以史为鉴,让那段耻辱的历史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让我们的祖国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永远不受人欺负!

王老师,我想你了。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86676773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