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赤天化的兴盛与衰亡
信息来源:网传    作者:签约作家 佘思良    阅读次数:13413    发布时间:2025-08-12

 

正如凯洛格公司在合成氨工艺设计中所展现的卓越技术,以及在尿素工程项目中所体现的创新精神,当工程师们在验收报告上写下“这是东方奇迹”时,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都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自豪与荣耀。这不仅是对他们辛勤付出的最高赞誉,更是对中国工业崛起的有力见证。

庆功会的那一天,赤水河的浪涛仿佛也感受到了节日的喜庆,波涛起伏间带着一股欢腾的节奏,仿佛在为这场盛大的庆典助兴。指挥长矗立人群之央,激动地举起酒杯,秋风轻拂,鬓间几缕银丝微微摇曳,分外夺目。他满怀深情地高声说道:“我们在这偏僻的山沟里,历经艰辛,终于种出了金凤凰!”话语中透露出无尽的骄傲与自豪。远处,刚刚投产的装置区灯火通明,犹如夜空中闪烁的繁星,与天台山间飞舞的萤火虫交相辉映,形成了一幅美不胜收的夜景。那璀璨的光芒不仅照亮了夜空,更照亮了每一位建设者那被汗水和泥浆浸染得有些斑驳的脸庞,映照出他们坚毅而满足的笑容。这一刻,所有的汗水与耕耘皆凝聚为难以言喻的成就感,深深镌刻于每个人的心田。

 

二、金色年代:工厂里的乌托邦

20世纪80年代的赤天化,在西南广袤的大地上宛如一个令人瞩目的奇异存在。在那个年代,当赤水县城的居民们还在依赖煤油灯微弱的光芒度过漫漫长夜时,赤天化厂区的路灯却已经如同白昼般明亮,照亮了每一个角落。厂区内职工医院的设备更是令人惊叹,那台X光机的先进程度,甚至远远超过了当时地区医院的同类设备,为职工们的健康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而在子弟学校的英语课堂上,孩子们聚精会神地跟着录音机朗读英语,那清脆悦耳的声音仿佛穿透了时空,清晰地传到了河对岸的稻田里,成了这片土地上独特的风景。

赤天化远非一座寻常工厂可比,它宛如一座自给自足、设施齐全的微型王国。这里拥有自己的电视台,职工们可以收看专属的新闻和娱乐节目;还有专门的消防队,时刻守护着厂区的安全;甚至就连火葬场这样的设施也一应俱全,真正做到了从生到死的全方位服务。更令人瞩目的是,连邮票上都印着“赤天化”三个金光闪闪的大字,这不仅是对赤天化实力的彰显,更是对其独特地位的认可。在这个封闭而自足的王国里,赤天化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了那个时代西南大地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赤”牌尿素荣获的“2006年中国名牌产品”证书,在公司的陈列室里整齐地摆放着,几乎占据了整整一面墙的空间,显得格外引人注目。色泽雪白、颗粒均匀的尿素,作为重要的化学氮肥,其含氮量高达46%,易于保存和使用。根据市场分析,尿素行业市场规模在2024年预计将达到1649亿元。在贵州省,尿素的施用量在过去几年中持续增长,根据数据分析报告,尿素已覆盖省内高达80%的农田,其运输方式包括铁路、公路以及传统的马帮驮运。当地的农民们纷纷赞誉道,凡是撒施过赤天化尿素的稻田,其稻谷穗粒饱满,沉甸甸的,仿佛能将扁担都压弯。春耕前夕,一辆辆满载期望的卡车,在赤天化工厂门前蜿蜒成一条巨龙,静待尿素的装载,场面蔚为壮观。司机们紧握介绍信,眼中闪烁着急切与信任的光芒,他们的神情,如同温暖的阳光,照亮了每一位赤天化员工的心田,令他们胸膛挺立,自豪感油然而生。

工厂的生活,在那个特定的年代里,无疑成了最体面、最具代表性的生活写照。“三转一响”——即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和收音机,这些在当时被视为家庭富裕象征的物品,在工厂里却早已司空见惯,根本算不上什么稀罕物件。双职工家庭更是能够享受到优厚的福利待遇,分配到带有宽敞阳台的住房,生活品质远超一般家庭。工厂食堂的师傅们手艺精湛,能够烹饪出八大菜系的各式美味佳肴,夏天有清凉解暑的冰镇酸梅汤供员工消暑,冬天则有暖胃驱寒的免费姜汤为大家驱散寒意。子弟学校的教育质量备受赞誉,其升学率在地区内长期保持领先,为职工子女提供了通往高等教育的坚实桥梁。那句"赤水姑娘快长大,嫁人要嫁赤天化"的民谣,在黔北的山谷间悠悠流传了十几年之久,字里行间不仅流露出当地少女对铁皮厂房的无限向往,更蕴含着对工厂生活美好前景的深深憧憬。

技工学校的晨读声,宛如这段黄金岁月里最清亮、最动人的音符,回荡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成为一代代学子心中难以忘怀的记忆。回溯到1980年建校之初,这所厂办学校便带着一股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劲头,立志要在职业教育领域闯出一片天地。学校勇于革新,将全面质量管理理念融入课堂,使学生在理论学习之余,亦能在实践中锤炼真才实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们亲自带领学生走进装置区,进行实地操作,手把手传授技艺,确保每一个环节都学得扎实、练得过硬。即便是课间操时间,也被巧妙地改为模拟巡检,让学生们在轻松的氛围中,进一步熟悉生产流程,培养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

那些年,穿着蓝色校服的少年们,怀揣着梦想与希望,在这片热土上挥洒汗水,勤学苦练。他们中的一些人,凭借着在学校打下的坚实基础和不懈的努力,后来脱颖而出,成了厂长,肩负起引领企业发展的重任;有的则凭借卓越的技艺和无私的奉献,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的殊荣,成为行业的标杆。而绝大多数人,则默默无闻地坚守在生产一线,数十年如一日,将青春岁月无怨无悔地奉献给了装置区,他们的汗水与努力,如同那股浓郁的机油味,弥漫在每一个角落,默默诉说着他们无悔的青春与奋斗的历程。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88209558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