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的底蕴,总是蕴含着一抹理想主义的浪漫色彩。在厂区的每个角落,这种浪漫情怀以各种形式悄然绽放。那块每月都会更新的黑板报,用粉笔字工工整整地书写着“向连续运转100天奋斗”的豪迈口号,字里行间透露出工人们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追求。高音喇叭里,传来的《咱们工人有力量》的激昂旋律,与装置运转时发出的轰鸣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和谐,仿佛在诉说着工人们心中的豪情壮志。而在师带徒的拜师仪式上,徒弟们敬给师傅的那杯酒,往往是用车间里自制的蒸馏水精心酿制而成,这不仅是对师傅的敬重,更是对这份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坚守。
时光回溯到2007年,当记者走进这片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土地,亲眼见证工人们在《歌唱祖国》激昂旋律的鼓舞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争分夺秒,最终提前6天圆满完成了技术改造的艰巨任务,那一刻,我的心灵深受震撼。那一刻,记者终于深刻理解了那句流传已久的话语:“在赤天化的空气中,仿佛都飘荡着一股拧成一股绳的劲头。”这股劲头,正是源自企业文化的深厚底蕴,源自每一位工人心中那份理想主义的浪漫情怀,以及他们对事业的无私奉献和执着追求。
“赤二代”钱亚的童年记忆,总是伴随着机器运转的韵律和节奏。她清晰地记得,父亲常常牵着她的小手,在厂区的装置区域里悠闲地散步,那些高耸入云的巨大管道,宛如银色的巨龙蜿蜒盘旋,错落有致地铺展开来,形成一片壮丽的银色森林,给人一种既神秘莫测又庄严肃穆的感觉。而母亲则总是在职工医院的药房里忙碌着,细心地配着各种药品,阳光透过百叶窗的缝隙,斑驳地洒在整齐排列的药盒上,形成一道道明暗相间的条纹,仿佛在诉说着时光的故事。
每当傍晚来临,厂区的广播里总会准时传来熟悉的声音,先是每日必听的天气预报,随后便是那一句熟悉的“现在播放厂内新闻”。这些声音如同一种仪式,宣告着一天工作的结束和生活的开始。那些排列整齐的家属楼,楼道里回响着邻里间温馨的问候声;食堂飘出的饭菜香,诱人垂涎;傍晚,家家户户厨房升腾的炊烟,共同绘就了一幅温馨的生活图景。这些点点滴滴的记忆,深深地烙印在钱亚的心中,构成了她心中最温暖、最难以忘怀的“故乡”情怀。
三、转型阵痛:市场化浪潮中的迷失
1993年的春天,正值万物复苏的季节,当那块崭新的“赤天化集团”的牌子高悬于办公楼顶端时,厂区内盛开的玉兰花正以其洁白无瑕的花瓣和沁人心脾的芬芳,装点着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然而,在这片看似繁荣的景象背后,却没有人能够预料到,这个标志着企业正式走向市场化的历史性举动,竟会开启一段充满艰辛与挣扎的旅程。正如赤天化在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包括财务问题、经营策略调整、法律纠纷以及转型失败等,这些困难和挑战是市场化转型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就在不久前,国务院下发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的红头文件,犹如一张沉甸甸的船票,将这艘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平稳航行的巨轮——赤天化集团,推向了波涛汹涌、充满未知与挑战的市场海洋。从此,赤天化集团将在这片风起云涌的商海中,迎接前所未有的考验与机遇。
兼并平坝化肥厂的决定,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无可争议地被证实为一系列决策失误中的第一记重锤。这个原本就已经濒临破产边缘的老旧工厂,在上级行政指令的强硬要求下,无奈地成了赤天化集团不得不接手的沉重“包袱”。随着赤天化不断投入的巨额改造资金如同投入深不见底的海洋般消失得无影无踪,公司管理者们逐渐醒悟:计划经济时代的输血式救助模式,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已变得力不从心,难见成效。
更为棘手的是,那些从平坝化肥厂调转而来的职工们,由于长期在不同的管理环境和体制下工作,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与赤天化原有职工截然不同的管理理念和工作习惯。这种差异非但未因合并而消散,反而暗流涌动,在两拨员工间筑起了一道无形的壁垒。这道隔阂,就好比装置内部难以清除的杂质,悄无声息却又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整个生产系统的顺畅运行,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隐形障碍。
更为宏大的冒险征程起始于2003年那个充满变数的年份。当时,公司的决策层高层们围坐在会议室中,目光聚焦在铺展于桌面的地图上,他们郑重其事地用笔圈出了桐梓煤化工基地的未来蓝图。而就在这个关键时刻,窗外的赤水河却正遭遇着多年来罕见的枯水期,河床裸露,水流稀少,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即将到来的严峻考验与挑战。
谁也没有预料到,这个总投资额高达近120亿元的庞大项目,涵盖了林浆纸、煤化工、医药健康等多个领域的多元化产业布局,竟然会在不久的将来,成为压垮公司整体运营体系的最后一根沉重稻草。具体而言,耗资28亿元的竹浆项目,在建设之初犹如一颗璀璨新星,却转瞬之间因国际纸价市场的暴跌而陷入困境,产品滞销,资金回笼举步维艰;投资26亿元的天福化工项目,原本寄予厚望,却因煤炭运输环节的瓶颈问题而陷入困境,原料供应不足,生产难以维系;而最为重磅的58亿元金赤煤化工项目,刚刚建成投产,就迎头撞上了煤化工产品市场价格的大幅雪崩,产品售价远低于预期,巨额投资瞬间面临巨额亏损的风险。这一系列连锁反应,让原本雄心勃勃的多元化布局瞬间变得岌岌可危。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