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学校在时代的变迁中,早已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转型升级为现代化的职业培训中心。曾经学生们挥洒汗水的操场,如今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熟悉的单杠早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先进的模拟操作平台,供学员们进行实战演练。偶尔,几位白发苍苍、步履蹒跚的老人会来到这里参观,他们带着怀旧的心情,缓缓走到墙边,指着那块"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先进单位"的旧牌匾,眼中闪烁着回忆的光芒。他们会耐心地向年轻的讲解员讲述当年艰苦求学的情景,如何在昏暗的煤油灯下,一遍又一遍地背诵那些复杂的工艺参数,那份执着与坚持令人动容。那些曾经被学生们翻阅得破旧不堪的教材,如今已经成为档案馆里珍贵的藏品,每一页都承载着岁月的痕迹。翻开这些泛黄的纸页,还能看到当年学生们亲手制作的书签,那些简陋却充满心意的书签,仿佛将人们带回到了那个充满激情与梦想的年代。
“赤二代”们在微信群里纷纷展示着各自丰富多彩的生活现状:有的已经成功转型为环保领域的专业工程师,致力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有的则创立了自己的化工设备企业,事业蓬勃发展,在业界崭露头角;还有的选择远赴海外,潜心研究新型肥料技术,为农业现代化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每年春节临近,他们都会提前在微信群里商议,约定一个时间回到故乡赤水相聚。届时,他们会不约而同地回到那片老厂区的遗址,那里曾是他们父辈挥洒青春与汗水的地方。他们在这里摆上一桌丰盛的饭菜,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聊,回忆往昔的点点滴滴。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情绪逐渐高涨,大家便会不约而同地唱起那首熟悉的《咱们工人有力量》。歌声中充满了对过去岁月的怀念和对工人阶级的敬仰,唱到动情之处,不少人的眼眶湿润了,泪水悄然滑落,滴入手中的酒杯,与酒水交融,仿佛在诉说着那段难忘的岁月和深厚的情谊。
最让人感慨的,往往是那些散布在民间各处的记忆点滴。在赤水市那座充满历史气息的博物馆内,一张见证了辉煌历史的“赤”牌尿素的金奖证书,被小心翼翼地放置在恒温控制的展柜中,仿佛在诉说着曾经的荣耀。与这张证书相伴的,是那些曾经挥洒汗水的建设者们使用过的扳手和安全帽,它们安静地栖息于角落,仿佛岁月低语,让人依稀感受到往昔建设工地的炽热与豪情。而在泸州市的旧货市场里,偶尔会有幸运的淘宝者发现那些印着厂徽的搪瓷杯,这些杯子,虽经时光雕琢,却依旧镌刻着工业时代的独特烙印。更令人感慨的是,在贵州的许多偏远农村,至今仍有一些老人,他们会将用过的尿素袋仔细清洗干净,巧手改造成实用的储物袋。那些袋子上的“赤天化”字样,尽管已经被岁月磨砺得有些发亮,却依然清晰可见,成了一段段难忘的历史记忆。
赤水河的流水,依旧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不懈冲刷着那坚实的河岸。它仿佛拥有着某种记忆,清晰地记得当年建设者们齐心协力、挥汗如雨时那嘹亮的号子声,那声音里充满了力量与希望。它也记得,当赤水河流域的酱酒产业迎来新的产能扩建和投产时,现场爆发出的震耳欲聋的欢呼声,那是胜利的喜悦,是梦想成真的瞬间。同样,它也没有忘记,在产业转型的那段阵痛期,无数人发出的沉重叹息,那叹息中满含着无奈与挣扎。
而如今,当一切归于平静,赤水河依旧静静地流淌,见证着时代的变迁。那些关于辉煌与失落、坚守与变革的动人故事,都被它无声无息地收进了每一朵翻滚的浪花里。在某个月光皎洁的夜晚,河水轻柔地抚摸着岸边的鹅卵石,低语绵绵,如同在世人耳畔讲述一个未竟的传奇篇章,那故事里充满了历史的厚重与未来的期许。
或许,真正的工业遗产并不仅仅局限于那些冰冷的厂房或陈旧的设备,而是深深烙印在一代人生命历程中的那些难以磨灭的印记:那是在面对重重困难时所展现出的坚韧不拔的精神,那是在追求卓越目标时所表现出的执着不懈的努力,那是在异乡奋斗中将他乡视作故乡的深厚情感。赤天化集团自1978年建成投产以来,把握发展机遇,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现已发展成为总资产达130多亿元,以化肥生产为龙头,多品种、跨行业、跨地区、综合性的大型企业集团。它不仅仅是一个企业的兴衰史,更是深刻反映了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所经历的种种变迁的缩影——其中既有闪耀着光芒的理想与追求,也有不得不付出的沉重代价,更有那些在时代浪潮中随波起伏、历经沧桑的个人命运。而所有这些,最终都将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沉淀为推动整个民族不断前行的坚实基石。
在渐渐降临的暮色笼罩下,天台山的轮廓显得格外温柔,仿佛岁月并未在其身上留下任何痕迹,依旧保持着那份熟悉的柔和线条。远方的桐梓基地,灯火辉煌,如同点点繁星镶嵌在夜幕之中,那明亮的光芒与多年前赤天化工厂的星光交相辉映,仿佛时光在这一刻重叠。如今,桐梓化工凭借其先进的技术、环保理念和市场竞争力,已成为贵州乃至全国化工行业的佼佼者,勾起人们无尽的回忆。
赤水河上,微风轻拂,风中夹杂着清新的竹香和略显沉闷的煤尘气息,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味道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气息。这股风轻轻掠过新栽种不久的树苗,那些嫩绿的叶子在风中微微颤动,充满了生机与希望;同时,风也掠过那些历经沧桑、逐渐老去的厂房,那些斑驳的墙壁和锈迹斑斑的设备,见证了岁月的变迁。风似乎在低声诉说着一个哲理:无论经历了怎样的结束,每一个终点都预示着新的起点,生命正是在这样的循环往复中不断前行。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