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我的知青岁月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贵州赤水 万慧阳    阅读次数:7334    发布时间:2025-08-25

 

年底,队里分下来三四十斤糯米谷。我心里念着,这定是家里老小过年时最难得的美味,便满心欢喜地将它们装进竹背兜。吃过午饭,一刻不愿耽搁,急匆匆往家里赶。谁料到行至旺隆场时,最后一班公交车早已驶离。我默默背起背兜,迈开步子,径直朝县城家的方向走去。一路走走歇歇,终于在傍晚时分踏进家门。放下沉甸甸的背兜,刚脱下上衣想擦擦汗,母亲一眼瞧见我背上那一道道被竹篾勒出的红痕——有些地方早已磨破了皮。她顿时说不出话,只一把将我紧紧揽入怀中。我听见她的哽咽,感觉到温热的泪滴落在我肩头。娃儿……你辛苦了……”那一刻,所有的疲惫仿佛都化在了母亲的泪里。

那段下乡岁月虽苦,却总被一道道温暖的微光照亮。年迈的母亲不辞晕车劳顿,等候乘座平日仅有二三趟从县城开出的公交车,拎着自家腌的霉豆腐、麻棘炸菜和几个舍不得吃的水果来看我;同窗好友郭建平、文淑华,还有后来成为妻子的康丽华,也不辞遥远,一路颠簸而至。他们带来的何止是零嘴吃食,更是活下去的底气。

四表姐王廷华知我畏夜寂寥,竟将家中唯一的收音机塞进我手里:晚上响一响,屋里有点人声。粮管所的谢光明孃孃待我极厚,每月购粮时,总悄悄少搭些杂粮,多舀一勺白米。每回赶集路过公社食堂,炊事员代云光师傅必从锅里留出一碗热饭热菜,硬塞过来:吃饱了再走,路还长哩!

最难忘那个雨夜,我忽然发起高烧。窗外大雨滂沱,四下漆黑无援。队里竟用纸盆喇叭喊来了村里的赤脚医生。他披着蓑衣、打着伞,踩着泥泞深一脚浅一脚赶来,一身的水汽,一脸的关切。把脉、打针、喂药,守到半夜见我退烧,才又冒雨离去。

这些微光如星,照亮了我那段本显灰暗的岁月。人间温情,大抵就藏在这些细碎却坚定的牵挂里罢。

一九七八年冬,征兵的消息传来,我毫不犹豫地报了名。一心只想投身行伍,在军队的大熔炉中淬炼自己,走父辈参军报国之路。体检、政审、接兵首长家访,一关一关竟都顺利通过。县人民武装部发来通知,命我去区里集合,准备入城换装出发。

眼看理想就要成真,谁料一瓢冷水骤然泼来。就在整装待发之时,武装部突然来人,将我直接从队伍中叫出,说我下乡时日太短,又参加过高考,还有别的路可走。三言两语之间,我的名字被划去,换作另一位下乡稍久的知青。一腔热望,顿时碎得无声无息。我从学校走出时何曾想到,人生的第一步,竟如此坎坷。打好的行李只得原路运回,所有手续霎时成空。我和家人相对茫然,一时不知何去何从。幸得县知青办的刘灿炜孃孃及时提醒:你不是自幼过继给外公家、随了母姓么?按政策,抱养独生子女可以留城。一句话点亮去路。我立刻提笔写下留城申请递上,不久便获批准。至此,我短短半年的知青岁月,就这样画上了句号。那段岁月,是一场无法预知的风雪,时而轻柔,时而凛冽,让追梦的脚步蹒跚,甚至直面梦想破碎的残酷。然而,正是无常与挑战,锻造了我灵魂的韧性。

我返城安顿下来不久,吴队长和代大舅公几人,竟风尘仆仆地从乡下来到县城。他们扛着几布袋新收的葫豆和小麦——那本是我留在生产队自留地上的一点作物。推开家门时,他们憨厚的笑声先于人踏了进来。

想着你刚回城,兴许缺这些嚼用,吴队长一边卸下袋子,一边抹着额角的汗笑道,咱们顺手就给收了送来。

代大舅公站在一旁搓着手,眼角堆起深深的笑纹,接着说道:地没荒,一粒都没糟蹋。

母亲连忙倒茶递水,我望着他们黝黑的面庞和鼓囊囊的布袋,喉头哽咽,一个字也说不出。那袋中的哪里只是寻常粮食,分明还装着泥土的温度、人情的重量和一段我未能收割完成的青春。

前两年,我重返福光村二队。眼前的景象,竟让我一时恍惚——故乡早已不是记忆中的模样。从前那条从旺隆场通到村里的毛坯土路,如今已铺成宽阔平整的沥青大道,车行其上,再不见往日颠簸。零星散落的老土墙房,也被集中连片的钢筋混凝土楼房取代,白墙灰瓦,整齐俨然。

最令人惊叹的,是那座总库容达441万立方米、年供水量551万立方米的旺隆水库已然建成。碧波千顷,静卧山间,如同大地上忽然睁开的一只清澈的眼睛,注视着这片土地的变迁。

2017年全村脱贫之后,这里悄然调结构、兴产业,集体经济日益壮大。村民住有所居、病有所医、学有所教,日子实实在在地好了起来。谈及如今的生活,大家脸上的笑意,比什么都更能说明幸福。一步步走过,一处处看遍。旧日乡野,正在绘就一幅幅生机勃勃、安宁美好的画卷。

是啊,知青”——这二字,是共和国历史长卷中一道独特的印记。它意味着千千万万人在广阔天地的召唤下共同奔赴的命运,是理想高扬的时代与粗粝现实碰撞之间,无数微小生命的挣扎与微光。于我而言,它更是深深钉在生命中的一枚锚点,沉甸甸地坠着岁月的记忆与思索。

我们这一辈,和共和国同年岁,有父母老小,有兄弟姐妹;我们这一辈,上山练过腿,下乡练过背……”那一首由王佑贵创作并演唱的《我们这一辈》,既是个体历程的凝缩,也是一代人命运的共鸣。它唱出了我们怎样学会忍耐,怎样懂得后悔,怎样饮尽生活的醇苦与辛辣。我们这一辈,的确熬过苦心、交足学费,却也真正尝到了做人的滋味。

人生无悔。愿以这首歌,为这段记忆作结。

  

 

作者简介:

万慧阳,男,汉族,生于19597月,贵州省赤水市人,中共党员,在职大专文化程度,贵州省赤水市公安局退休民警,赤水市作协会员。曾从事公安文秘宣传工作,爱好文学写作多年,曾在公安机关部省市级网站、省市县新闻媒体、以及《作家网》《西南作家网》《中国文明网》等媒体发表多篇消息、通讯、诗歌、散文等作品。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90686941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