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阿公的孙子小杨从里屋跑出来,抱着个平板电脑:“爷爷,你看我做的3D银饰设计!这个苗龙纹,用3D打印能做成立体的,比传统錾刻更精致。”杨阿公凑过去看,老花镜滑到鼻尖:“这……这是啥?”小杨笑着解释:“就是把您的手艺变成数字模型,以后就算没人会打银,也能用机器复刻。”
傍晚,杨阿公请我喝油茶。茶里有茶叶、花生、糯米,香得人心里发暖。“我爹教我打银时说,银器是‘穿在身上的史书’。”他抿了口茶,“以前穷,银器是嫁妆、是聘礼,是传家宝;现在日子好了,银器是文化、是手艺、是底气。”他拍了拍小杨的肩,“我不怕手艺失传,只要有人愿意学,愿意把老祖宗的东西传下去,银匠铺的锤声就不会停。”
夜里,我坐在鼓楼下的石凳上。远处传来侗族大歌,歌声像山涧的泉水,清凌凌的。杨建的小女儿趴在银匠铺门口写作业,铅笔在本子上画银冠,画得歪歪扭扭。风掠过她的发梢,带来银器的冷香——那是时光的味道,也是希望的味道。
五、青春赋格:田埂间的传承叙事
天龙屯堡的石巷里,贵州职校生们身着“凤阳汉装”为银发游客导览。六百年前征南军队的后裔仍保持着江南口音,地戏面具在雕花窗棂下瞠目怒视。当学生用手机拍摄屯堡奶奶的绣花鞋时,老人突然哼起弋阳腔:“年轻人是屯堡的活泉水哟……” 青石板上流过的不只是水流,还有代际接力的文化密码。
苗王城迷宫般的巷道深处,铜仁师专的学生正帮吴奶奶叫卖猕猴桃。“这是红军伤员吃过的果子嘞!”学生们教老人用普通话讲述,竹筐很快见底。在古军营改建的直播间里,《苗王城的千年密码》短视频正在上传——悬棺葬岩画、南长城残垣、11条防御巷道,经青春视角重构为“穿越千年的密室逃脱”。
丹寨万达小镇的造纸坊内,上海学生朱晋霆将花瓣铺在纸浆上。“要送给妈妈当礼物。”他轻触未干的构树皮纸,恍若触摸文明的胎盘。隔壁鸟笼工坊里,杨智乔正为六面体笼骨咬紧嘴唇。竹条在掌心刻出红痕,少年终在耐心耗尽前听见榫卯契合的轻响。 此刻的成就感应是文化基因的隐性表达——当指尖记忆苏醒,古老技艺便有了宿主。
六、古驿道上的归雁:西江苗寨的“新乡愁”
西江千户苗寨的夜是彩色的。万家灯火像星星落在山坳里,吊脚楼的轮廓被灯光勾勒得温柔。我在“观景台”上看夜景,旁边的导游阿玲说:“以前这里没路,苗家人靠马帮运盐巴,走的是‘茶马古道’。”她指了指山脚下的石板路,“你看这些凹痕,是马蹄踩出来的。”
阿玲的爷爷是老马帮,现在已经八十岁了。“爷爷说他年轻时,马帮从这里出发,要走三个月到云南,一路上要过雪山、涉深潭,死过不少马。”阿玲的眼眶红了,“现在路修好了,马帮成了表演队,爷爷却总说‘没了马铃铛响,心里空落落的’。”
但变化也在发生。寨里的年轻人把马帮的故事编成话剧,搬上舞台;把苗绣做成文创产品,在直播间卖;把吊脚楼改造成民宿,保留木构架,装上智能马桶。“我们不是要回到过去。”阿玲的表弟阿凯是返乡创业的大学生,他开了家“苗绣工坊”,“我们要让老东西有新用场——比如用苗绣的纹样做潮牌T恤,用苗银做国风首饰。”
我跟着阿凯去工坊,几个绣娘正低头赶工。二十岁的阿美绣的是“百鸟朝凤”,针脚细密,凤凰的尾羽闪着金线。“以前我以为绣花样只能嫁人生娃用,现在才知道,绣的是我们的文化。”她抬起头,眼睛发亮,“上个月有个外国设计师来找我,说要和我合作,把苗绣用到巴黎时装周。”
黄昏时,我去后山的“古歌坪”听古歌。七十岁的歌师阿公唱着《仰欧桑》,歌声里有迁徙的苦、定居的甜。唱到“山高水长苗家寨,月亮出来亮汪汪”时,台下的游客跟着哼起来。阿公停下来,笑着说:“你们唱得不准,但我们苗家人听得懂——这歌里的月亮,和我们小时候看到的一样圆。”
离开西江那天,我在观景台遇到阿玲的爷爷。他坐在石凳上,望着山下的灯火,轻声说:“以前总觉得,乡愁是要回到老房子、老田埂;现在才明白,乡愁是心里有根,不管走到哪儿,都知道自己从哪儿来。”
终章:雨过天晴处,乡愁是生长的根
离开贵州的那天,我又路过加榜梯田。雨过天晴,彩虹挂在山尖,田埂上的野菊开得更艳了。阿杰的民宿里,几个游客在学打糍粑,笑声撞在吊脚楼的瓦檐上,碎成一片。老滚蹲在田边抽烟,看见我过来,招招手:“朋友,来吃新米!”
新米煮的饭香得人眼眶发热。我突然懂了:乡愁从来不是怀旧的枷锁,而是文化的基因。它在梯田的水痕里生长,在古榕的气根里沉淀,在银匠的锤声里延续,在年轻人的手机镜头里焕发新生。
那些散落在贵州群山中的村落,像一本本摊开的旧书,每一页都写着生存的智慧、对土地的敬畏、对美的执着。而我们这些“归人”,既是读者,也是作者——我们用脚步丈量乡愁的长度,用镜头记录乡愁的温度,用创新续写乡愁的未来。
车渐行渐远,山影再次被雨雾模糊。但我知道,那些刻在梯田里的节气、老榕树下的仪式、银匠铺里的锤声、古驿道上的马蹄印,早已成为我生命里的乡愁印迹。它们不是过去的标本,而是活着的、生长的、永远朝向未来的根。
作者简介:
孟宪春,男,汉族,文学硕士,正高级教师,三级编剧,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吧,陕西省编剧协会会员,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大学特聘客座教授,华州区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发表散文、小说、诗歌、文艺评论、剧本、杂文150多万字,著有《梦萌春泥》、《田野报春花》,先后荣获陕西省作家协会和《延河》杂志最受读者欢迎奖、中国散文年度优秀奖,散文《移动的村庄和月亮谣》获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征文一等奖,第二届、第三届“傅雷杯”全国文艺评论奖, 2022年6月散文《谁在故乡揉捏石头的灵魂》荣获中国作协中国作家网征文(散文)大赛三等奖,山东省主题文学奖等一百二十多次国家、省级社科奖、文学奖、征文奖。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