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做一个农民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欧阳杏蓬    阅读次数:5137    发布时间:2025-10-12

 

打谷子是个体力活,尤其在山地夏末,无风,日烈,闷,时间紧,人和牛一样下苦力。小梁也是一身泥水,早上像女人一样下秧田扯秧苗苗,又像壮劳力下田插秧。在秧田里洗秧,溅一身泥点点,下田插秧太阳暴晒,背上衣服盐花画一幅世界地图。一天下来,人仰马翻的感觉。收工回来,小梁顺道到庄稼地摘一捧辣椒,盐水辣椒,一碗白饭,简单一餐。洗了澡,他还会照常出门,一个人杵在月光里,像木头石柱,天地是天地,他是他。

或者,他喜欢夜,月亮是知音。

夜的平静,蛙鸣虫叫,会给热爱庄家的农民带来一些信息。

或者夜是他的衣裳,遮蔽他所有的不快和丑陋,让他自由呼吸。

六十五岁了,没有积蓄,他想自食其力,在家养几窝鸡养老。计划没有执行完,就被四处打零工的侄子送去了镇里的养老院,免得他一天饿两顿。他隔三差岔五会偷跑回来,先回家看他的鸡。他在家里已经养了十几只鸡。公鸡母鸡,大大小小,在屋里造反。灶台上,床上,凳板上,甚至墙上,四处都是鸡屎。看到鸡,他喜形于色,跟鸡一起咕咕叫,然后给鸡挖上一盆稻谷。关上门,又去地里。地已荒废,长满了小竹子、飞蓬子、荩草、葛藤,插不下脚了,他神色紧张起来。虎着脸去杉树林,绕着走一圈,踅进去,一行一行走过,没发现一棵折损,神情松弛下来,心满意足地坐在水沟边,看他对面的田。田已经交给侄儿,但又有一个约定:田不能荒,不能流转,只能自己种。唯一的理由:他的田是一块好田。

他侄子发现他偷跑回来了,骑摩托车驮着他,把他送回养老院。

他很听侄子的话,即使他跟侄子说过他在养老院像坐牢,然而,只要侄子找到他,怪他不听话,把他扶上摩托车,他即使心不甘情不愿,也没有拒绝和反抗,他依依不舍回头看他的瓦房子,又看侄子的虎背熊腰,表情松弛下来,像他捏过的蓬松的土。

只是,脸色也如土色。

 

2

应征娘是东干脚好人,谁家办事,她第一个到,手脚利索,不辞辛苦,不要报酬,奋不顾身,只一句好话就行。一句好话三冬暖。别人的表扬,就是应征娘的精神食粮,让她感觉自己有用,大家都离不开她。她的拐枣熟了,一个村的人都闻到甜味了。打拐枣那天,应征娘捧着竹筲箕,一家一家派。应征嫂子见了,骂捧卵泡,充烂好人。应征听见了,带着弟弟把嫂子揍了一顿。

应征娘有一个坏习惯——相信偏方,把鸡泡在酒里,埋在地下,七七四十九天后挖出来吃,延年益寿。坚持不到两年,应征娘肝硬化,痛得在床上打滚,屎尿都在床上,坚持没多久,就追随肺痨而死的爹去了。

那时,应征兄弟已经成年。

娘一死,家没了。

应征跟随亲戚去了广州花都挖土方,兄弟跟随小梁二哥去珠海打石头。

东干脚的人想他们兄弟俩应该在外面成家立业了。没想到一个月黑风高夜,应征推着一辆崭新的环球牌单车回来,据看到的人说,应征满脸古钉大汗,单车龙头手把上,还挂着一大块猪肉。

第二天,应征骑着崭新的环球牌单车去清水桥赶闹子。

大家都知道了,应征买车了。

当时,一辆自行车,差不多值两头肥猪钱。在东干脚,稀罕得很,是东干脚有史以来,农民家里第一部自行车。

应征赶闹子回来,自行车就停在土谷坪上。大人伸出头看一眼,艳羡得很。小孩子就直接了,跑过来围着单车看,胆大的,还伸手按铃子,叮铃叮铃一响,自己吓一跳。应征走出来,看着孩子们,问:想骑还是想学?想骑的,抱上后座,然后自己骑上去,说两个手抓住我的皮带。抓了应征腰里的皮带,应征喊一声“走”,自行车就飚了出去,沿着土谷坪的边画圈。抓皮带的手,变成了紧紧抱着应征的腰的圈。嫩脸通红,啊啊叫几声,便不再出声,享受风的抚摸。几圈下来,尝了鲜。年纪大一点的孩子想学,应征也不拒绝,停稳车,让大一点的孩子在座板上坐稳,自己在后面扶着货架,慢慢推着走,一边喊“腰不要扭”“腰不要弯”“笔笔直直看前面”“看远点”。几天下来,至少教会了三个孩子骑行车。我是其中一个,学会了骑自行车,我的梦想便是有朝一日拥有一辆自己的环球牌单车。

应征有了自行车,就不再出门谋生,人们说外面的钱好赚,年轻人应该多挣一把回来。

应征浓眉大眼挤在一起,一副见过世面的样子,说:在家千日好,出门秒秒难。

应征种了自己的田,还和几个邻居协商,做点生意。农村里没什么生意,找来找去,发现永安圩的家养鸭子比清水桥的家养鸭子便宜两毛钱一斤。买回来,再多喂一点谷子,一只鸭子能赚块把钱。一趟买两挑,四五十只,一圩下来,能挣四五十块。本钱要两百块。大家以为应征从外面回来,不说腰缠万贯,几百块总有吧。一合计,应征身上就百来块现钱。三个人一凑,才凑拢两百块本钱。永安圩离清水桥二十里。经验老到的在永安圩挑鸭子,家养鸭子和饲料鸭子分开买;应征骑自行车,往家里运鸭子。运完鸭子,末了,还得踩单车把两个伙计驮回来。做了不到两个月,被人家发现了这个商机,也贩运起来。从永安圩买家养鸭子到清水桥贩卖已成蝇头小利,可有可无了。鸭生意散了伙,应征开始学泥水,做砌匠。

应征说人是活的,如今这个社会,动动脑筋,就能找到饭吃。

O年代中期及以后十来年,是农村翻天覆地的时候,开始流行红砖瓦房,然后流行两层半小洋楼。东干脚人素来彼此不甘人后,你做红砖瓦房,我做红砖瓦房,你盖两层半小洋楼,我盖两层半小洋楼,比完盖房子,比家具,比完家具,比谁有钱,有本事的人才会赚钱,那就比培养人才……

应征凭着自己五大三粗的身胚子和精明头脑,在自家责任田里建起了两层半小院。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94098264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