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李再春的散文集《母亲的石磨》选入作品三十八篇,分为乡村情节、风景记忆、文人履痕、街头漫步四个专集。
作家李再春先后有过各种生涯,他曾在农村、中学、县委宣传部、县文化馆、羊昌乡人民政府、县商会、县文联劳动和任教与及任职,现为文联主席。经历了不少艰难困苦,但他记下的不只是磨难,而是感谢艰难岁月的慷慨馈赠。
对于家乡的感念,对于养育自身的那方水土,人的感情就像一条长而又绵延的河流,从心灵的内核出发,流向身体的每一个角落。在这大千世界、茫茫人生中,每一个人都心怀一枚思乡的情节,每一个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一方水土,即使那方水土只是火柴盒大小的地方,即使那方水土密布着沟坎和山石,即使那方水土遭遇着风尘和洪灾,它都给予人一份特殊的记忆。李再春的家乡在那高峰镇羊昌河边一个湿润柔美的寨子,他的散文集《母亲的石磨》溢满了清新而纯洁的乡情。最先吸引我的是这本作品的题目。在《母亲的石磨》一文中,他写道:“母亲一双粗燥的大手抓住磨柄,叉开双腿,将全身的力气压上去,那大磨就颤栗着慢慢地转动起来,发出隆隆的惊天动地却十分悦耳的响声。粮食从磨眼里飘洒而下,像飞舞起一世界白花花的雪片。我们的心里就像吃了一坨蘸了蜂糖的包谷粑……城里的生活茫茫碌碌,极少听到人们谈起关于石磨的话题。然而在我记忆深处,在我心里,在我耳边,总是时时萦回着包谷饭的香味,响着那隆隆的亲切的石磨声。那是母亲在唱一首古老的乡村歌谣。”在一个众声喧哗的时代,这就不难理解,一个拥有精神向度的作家,在写作中不会忘记,以更人性的眼光观察与疑望生活的复杂和多元,以独立的声音陈述自己的发现,在进行一次历史的还原,以文学的能量描述历史深处日常生活的本真和社会变化。
李再春的散文创作内涵,可以概括为浓郁的乡村的生活情趣、急切的生态关注、深刻的人生哲理、别样的文化情怀四个方面。
李再春是一个很有生活情趣的人,在他的散文集里,我感受到是作家对生活的爱、对人的爱、对亲人的爱、对人生的爱。师范毕业工作多年,忆及过去学生时代的生活,仍是那么清晰,仿佛历历在目《文学的困倦与日子的收获》、《一种感情》、《走进春天》。这里有惊险的偷厚厚一包书翻爬下图书馆二楼、有室友们不相信他是山区的惊讶、有父亲叮嘱:“你记着!不管你官多大、学问有多深,你永远是穿草鞋戴头帕的苗族!你永远是农民的儿子!你若忘了本,我这烟杆什么时候都敢打你!”有坐在文联办公室,听到阵阵稚嫩孩子富有生气的读书声,下班走在街上,看到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背着书包自由地飞翔。字里行间浮现的是作家李再春爱生活、重亲情和友情、有才华的朝气蓬勃青年时代的面影。作家的“叙事”是一种自言自语的独语,也是深水静流的夜话。这是一曲多声部的“心语”,或是一期耐人寻味、感人至深的“谈话节目”。作品不是以通常的故事叙说为主,而是集纳了故事讲说,絮语独白、知性哲思等多种方式加以展开。在《平坝有座钟鼓楼》中,在描述了钟鼓楼的壮观场景后,作家写到:“一个美妙的故事让平坝人自豪了多少年,我们不能让美好的东西衰败!让我们共同呵护一个故事、一个神话、,让钟鼓楼永远矗立在天地之间。”虽然四川人云南人平坝人因商贸来往成了朋友,但思想总是代表着统治某一历史时期的思想,仕宦民众的高人一头赞家乡的得意自豪。李再春不是从历史的角度而是从人的价值角度,发人之所发,倡议保护生态,保护环境文物,让钟鼓楼这样的美景不被破坏。在《桃花棺材洞与苗族洞葬习俗》,作家工笔描绘了一个几千年来不为人知的凄婉传说,读之震撼,又黯然神伤。
我认为李再春散文在总体上表现了一种“问题意识”,表现了我们身处的社会问题敏感。作家的散文集也呈现出鲜明的生态意识,在《初识桃花湖》、《游引子渡温泉》、《走进天龙屯堡古镇》、《漫步邢江河》等诸多记游散文中,李再春并非只是移步换景的描山绘水,而是在醉情山水、赞美河山的过程中表现了对生态环境的急切关注,显示了作家特有的问题意识。在《初识桃花湖》一文中间,作家感叹:“大湖两岸,山不高而青,林不深而秀,山风拂过蔚蓝的湖面,碎银般的涟漪在岩石上敲打出一些音乐,山谷里鸟儿在浅唱低吟。正是泛舟钓鱼、爬山寻兰的好去处;远山近水,如钩似画,风景和人的心情都好到极至。”在《走进天龙屯堡古镇》一文中的结尾,走家写道:“走进天龙屯堡古镇,过石桥,穿石巷,看老宅,品味石头建筑,欣赏地戏表演,领略时代江南的民风民俗,我们经历了一次精神的洗礼,收获了一份古老的华夏文明。天龙屯堡古镇,是我们窥探中国五千年文明的一只窗户,是历史遗留的一个长梦,是黔中一处最亮丽、最迷人的风景。”这是作家真切的感受,运用历史还原六百年前的写照。这也是他的写作意义。
作为一个文学者,李再春每每触景生情,发思幽怀。在《想起蒙萌》,《羊昌河边的文学情结》中,他回溯蒙萌和胡学文困苦一生,思索其卓越成就……在《人在难中》、《小城的三轮车》、《女人的故事》、《老师的菜地》等散文篇章中,作家李再春以善于洞察生活的眼光关注富有情趣的日常最纯朴的生活,将人生与爱都灌注在那些平凡人的平凡生活之中,这些都来自于作家深刻的个人生活体验和自我反思。
这是一本作家写给自己父亲母亲和家乡的书。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是一种不显雕琢的自然美、纯朴美。我想,这种真实、自然、质朴无华本色美,便是這本散文集的特征。它是一部关于传统乡村的留念和记忆。
【编辑:吴茹烈】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