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评论 >> 正文

学习国学需与时俱进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娄义华    阅读次数:24435    发布时间:2013-09-23

时下,全国各地都在掀起一股“国学热”。经济发展以后,人们衣食无忧,又开始追寻一些心灵的寄托。发展中用许多现代理论无法解决的问题,而国学经典依然能发挥他的作用。于是,“国学热”成为必然。不管经济如何发展,科技如何文明, 国学在任何时代都不过时。学习国学也要与时俱进,我读了不少国学经典,结合时代的发展特点,我总结了四个字:“孝、善、度、和。”并进行了解读。

孝——中华文明立足根本

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依然传承着中华文明,这其中连绵不绝的核心就是“孝”文化,百善孝为先,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孔子学说中,“孝”首先意味着生育传嗣,延续香火。可见生育传嗣在儒家思想中是被视为了“孝”的最高体现,“无后”所以“为大”者意义在此。

中国人养儿防老,延续香火,就将中华文明一直传承延续至今。历经多少次战乱,多少次外民族的入侵,在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边缘,都依然力挺过来。新中国成立后,生育达到一个高峰期,改革开放,实行计划生育,让中国人民逐渐富裕起来。在逐步实现养老保障制度,医疗保障制度的今天,人们的生育观念在逐步发生着变化,但传承下来的“孝”文化依然被广为推崇,养儿防老在很多欠发达地区依然存在,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靠儿孙养老依然盛行着。

“孝”形成的家庭为社会单元,中国讲究家国天下,继而形成了家族文化,姓氏文化,中国有大大小小的姓氏上万个,《百家姓》中记载的姓氏人口数量较多。

“孝”文化一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一代又一代地继承。同时,“孝”又是社会道德的一个重要方面,尊老,孝敬父母成为社会的道德规范。延伸到社会中成为长幼有序,尊老爱幼。

善——待人处事之核心

中国人历来讲究“善”,善是人与人至今交往的基础,行事为人之本源,时常在说“与人为善”“行善积德”。与佛教的大慈大悲,慈悲为怀,都是相近的意思。有成语曰:“惩恶扬善”,告诫世人,“善”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要大力弘扬。不要交恶,生恶,那样将会得到法律和道德的惩罚。善气迎人,亲如兄弟;恶气迎人,害于戈兵。法律就是用来惩戒那些从恶者。从善,遵守规则就会生活得愉快,心安理得。从恶就亏心、愧心。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之间环环相扣,节节相连。“与人为善,与邻为伴”是一种高尚的品德,是智者心灵深处的一种沟通,是仁者个人内心世界一片广阔的视野。“与人为善,与邻为伴”不仅仅是为了得到回报,而是为了让自己的生活更快乐。地球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的是人的胸怀。让我们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善待别人。“与人为善,与邻为伴”我们的人生才能一路花香,我们的心灵也会得到净化,我们的家园才会显得更加美丽。

“善”不仅仅用于国民至今的行为准则,与地球村里的各民族,大小各个国家,都依然如此,“善”是基础,只有各方都表现出“善意”,才有沟通交流的基础,充满敌意,不怀善意,这样的交往只是表面文章,而无实质意义。在佛教的因果律中,叫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只是时候未到。种善因,结善果。

弘扬真善美,鞭挞假丑恶,是基本的道德判断。

度——做人的道德标准

度与中庸有相近之处。中庸,儒家的道德标准,待人接物不偏不倚,调和折中,这其实就是一个度把握。

待人接物,不能过头,要把握一个度。比如赞美别人要有一个度,并且要恰当,不然就会成为拍马屁,阿谀奉承。有人犯了错,也不能不依不饶,得理不饶人,往死里批斗。做错事情就一棍子打死,否定一切。应理性对待,公正看待一个人。犯错者应依据法律,并交给司法机关处理。

生活中人们常左右为难,惶然不踏实,实际上是没有从深度上把握一个度字,没有求得恰好恰当的处境。

人活在这个世上会有许多事等着我们去做,那么就要学会逢山开路、遇水造桥,这就是通,通也需要度的把握!
  做人恰如其分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做事恰到好处,是人生的大学问,做事做人有度,在于把握人生分寸,一分一寸,日积月累,叠加成人生的高度。
  为了能让自己生活得更好,人必须适度地看待自己,适度地去生活,适度地对待周围的人和事,这样人才能自食其力,圆满自通!
    度即恰到好处,这个分寸很难把握,因事因人而异。但也有共通的地方,即顺其自然,随缘努力,努力随缘。不强求,不执念,随遇而安。心态平和,胸怀广阔,内不迷惘,外不着相。度!自然明了。

和——发展中的重要关系

和:相安,谐调。
    人与人之间相处要和谐。一起共事的同事共同遵守企业制度而成为一个集体,成为遵循制度下的和谐。成为朋友,志趣相投,朋友之间有很多和谐的共性。两人走到一起,成为夫妻,是因为彼此吸引,两情相悦,才产生了和谐。
    谈判要和谐才能达成共识。双方利益产生共赢,甚至多赢的局面,皆大欢喜。
    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充分尊重各自国家的国情,理解、包容,共同寻求利益点,共谋发展,才能和谐相处,才能友好。
    人与自然也要和谐,不能过度向地球索取资源,不然子孙后代就无法生存。破坏环境,很多动物灭绝,人类孤单地存活着,最终也会被自己创作的文明所扼杀。
    我们时常提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协调发展,和谐发展。经济要发展,不能只图经济增长而忽视环境安全。现在很多国家已经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地球时常出现的各种极端气候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高度重视的重要课题。国家之间寻求合作应对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

“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和谐”才能万古长青,只有和谐发展,人类才能得以延续。

【编辑:黄先兵】    

 

已经有 2 条评论
最新评论

心静思远 : 2013-9-24 14:18:45

支持弘扬学习国学,同时我也建议学习国学的同时,不可教条主义,生搬硬套,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那些太过于死板的,缺少变通的可以去掉,比如,不可杀生这条,我记得【汉武帝】里有一个片段,某年秋天,小刘彻随父皇去打猎,刘彻一箭就射死了一头鹿,父皇问刘彻,怎么可以杀生呢,刘彻说:万物相生相克,春发,秋收,冬藏。春天不可打猎,是万物繁衍时期,秋天是收获时期,所以,可以在秋天打猎。国学里还讲到不可吃所有的动物,当然也包括鱼,鸡,猪,可是,这些都是我们人类身体需要补充的营养,所以呢,这条,要一分为二的去看,灵活对待,变通的教学生。不可吃蛇,猴子等灵性动物,这些我赞成,人类破坏基因链,人类终将也得到自然的惩罚,近年来的一些奇异的病毒就验证了,避免奇异病毒报复我们人类,需要从你我做起。最后,祝愿我们的小朋友们都懂 仁,孝,礼,义,前途一片光明

心静思远 : 2013-9-24 13:42:14

嗯,写得非常好,我们从小学习国学,从中受益,现代的80,,90,00后更需要学习国学,做事先做人,不会做人的人就算做事成功了,终究也是昙花一现,钱财来得快,去得也快。国学乃国之根本,支持弘扬学习国学。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79980936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