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国开展的“湘黔铁路大会战”,在当时是轰轰烈烈的行动。40余年过去了,那一份轰轰烈烈已经淡出,参加会战的青年民兵(民工)即使健在,差不多都是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了。当年会战的种种情景,他们历历在目,挥之不去,讲起那些事仍然感慨唏嘘。但除了参加过会战的人以外,谁又能懂得他们?
应该懂得那一次会战、那一个年代、那些参加会战的人们尤其是那些青年民工们。感谢肖光豁,他以那次会战为题材、那一个特殊年代为背景写作出版的长篇小说《湘黔路》,为我们留下了关于这个话题的珍贵记忆。尤其是,使读者不但能看到那次会战的具有代表性的修路场景、修路人的真实生活,更让人通过这些透视到修路人的生存状态和人性挣扎。
一
这次会战实行准军事化的组织形式,有班、排、连、营、团、师,招募近80万的民工,称民兵。从1970年开始,至1972年结束,动用湖南民工45万、贵州民工34万、铁路专业人员10万,修路长度631公里,平均每人0.7米。0.7米,何其短,但就在这短短的0.7米中,既浸润着歌声,更浸润着汗水和泪水。修铁路当然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即使在那个年代,它也是好事。而今在湘黔铁路上奔驰的火车可以作证。但《湘黔路》作者的写作动机并不是就修路写修路,为人们留下一个湘黔铁路施工纪录片或者是关于湘黔铁路建设的历史资料,作者是为了反思那一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特殊年代,为生活在那个年代的青年们歌、哭。
二
作者以一个“民兵连”的人和事为主要叙事对象。从出发到铁路修成,从满怀激情到“曲终人不见”。其间,挥汗洒泪、希望、失望、矛盾、冲突、奋斗、抗争、屈辱、毁灭,在时间递延和事件发展的单线式结构中展开情节,讲述了韩文学、付德礼、林小江、曾诚、李秀英、高排长、年华、牛来富、桂中华、古八百等可爱的有个性有朝气有想法或者有追求的民兵们的故事。累死累活、半饥半饱、因文化生活的欠缺而心境空虚,对正在长身体长思想的青年民兵们自然是不小的折磨,但这并不是最大的折磨,最大的折磨是精神上的折磨。唯成份论使曾诚、林小江矮人一截,终日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桂中华蹲厕的时候不小心把“红宝书”(《毛主席语录》)掉进了粪坑,在当时这是非同小可的事情,“那里面有伟大领袖毛主席的照片,有伟大领袖的指示,把它掉进粪坑,就是侮辱伟大领袖,就是天大的罪过”,桂中华五雷轰顶,胆战心惊,他绝望的心理呐喊风云变色:“毛主席啊,我不是故意的啊,你老人家不要怪我啊,毛主席啊!”。一本《唐诗三百首》犹如万年不遇的稀世珍宝、读《唐诗三百首》犹如犯了弥天大罪。美丽、朴实的秀英被连长诱奸。“处决”偷绝密文件的“坏家伙”——老鼠。饿极了偷鱼煮来吃。性的焦虑。爱情。批判会。写检查。早请示。晚汇报。书中描写的这一切种种,让我们对那一特殊年代青年们的生活遭际不寒而栗,表达出极左政治对真善美的压制,对人性的压抑,这就是鲁迅所说的把本来很美的东西撕碎来给人们看的悲剧,这是时代的悲剧。可爱的青年们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就组装在这一出悲剧中。管理他们的具体代表是连长、指导员。诱奸秀英的连长,只不过是代表极左政治的一双手,本质善良而性格复杂的指导员,也是那一时代许多干部的一个缩影,一个不能改变现状而又心生怜悯、客观上常常助纣为虐的政治干部的缩影。修铁路,是对社会和国家的贡献,而修路的人,为什么要遭受心灵的摧残,《湘黔路》这本书提出了这样的“天问”。
三
辛辛苦苦修完铁路的高排长,想要领略一回乘坐在这条铁路火车上的滋味,别人都回乡了他却不回乡,等着通车,但买不起车票被查票员赶下车的这一描写,又使人领受了一份沉重。这是非常精彩的结尾,这里面包容着深刻的生活哲理和历史中的无情成分,它的含金量远远超出了修路的具体事件而发人深思。但是,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条件下都是怀着希望的,那一时期的青年也一样,正是一份希望,让他们在煎熬中寻求前行的路和前行中的欢乐,书中亦有这样的思想展现。既然每一个人的生存时代是不可选择的,而每一个时代又都有着人可以奉献可以骄傲的地方,参加会战的民工们,在每人0.7米的短小尺幅中,展开自己的青春,铺就了一条不知让多少人幸福而安稳乘坐的铁路,从这一点来看,当亦无悔。只不过,在任何时代,政治都不应该摧残人的灵魂,政治,只能张扬人性,张扬真善美,愿极左政治压抑人性的时代,一去不返。
【编辑:杨汝洪】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