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深亲人爱,暖暖儿时亿,浓浓故乡情------题记
我的故乡在沿河,一个不大的小县城。可却是我心中的牵挂,究其原因-----念其故乡文化也。
儿时的吊脚楼
吊脚楼为土家族人居住生活的场所,吊脚楼半为陆地,半为水。多依山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龙,右白虎”中间为堂屋,左右两边称为饶间,作居住、做饭之用。饶间以中柱为界分为两半,前面作火炕,后面作卧室。吊脚楼上有绕楼的曲廊,曲廊还配有栏杆。“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后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这是我印象中的吊脚楼。
吊脚楼是我记忆里最美的回忆,儿时一到玉米收获的时节,我时常和外公一起把从地离收回的玉米绑在栏杆上让八月的阳光暴晒。‘‘关于吊脚楼有个美丽的传说。’’这是儿时外公说的。相传很早以前,有一户土家农民,夫妇俩拉扯着两个孩子。每天丈夫劳动归来,总是把蓑衣、斗笠放在阶沿上。不料一天早晨,蓑衣和斗笠却被拉到了墙旮旯里,原来是狗在上面睡觉过夜了哩。为了避免再出这种事,他们就找来了一根大竹篙,用葛藤绑在阶沿外边的柱头上,好挂蓑衣和斗笠。
一次,妻子坐在屋檐底下织麻补衣,两个孩子老缠她,使她做不成活,她烦不过,找了几节木杠,几块木板,就着挂蓑衣和斗笠的竹篙搭成了一个平台。她坐在上边去,继续织麻补衣,再也不怕孩子吵闹了。
人们见这样子好,便进一步把平台发展成住房,这就成了吊脚楼。
如今再去外婆家时物非人非了,外公已走了,吊脚楼已被舅舅们拆了,换成了平房……
儿时的香酱饼。
土家香酱饼最重要的是酱正宗。
土家酱香饼一共由30余种不同的调料配制而成,在制作酱料的过程中分量,时间先后都极为讲究。只有这样做出来的酱料才能使土家酱香饼更加奇妙。外婆每次做饼我并围为在灶台前,她总会说这话。酱是由盐、糖、榨菜、生姜、大蒜、鸡精、烧烤料、孜然粉、十三香、五香粉、香甜泡打粉、普通豆瓣酱和红油等三十余种调料配制而成,而面是由特精粉,水,糖,绝密粉,发酵粉等配制而成。
香酱饼不耽误时间,一会就烤好,香脆,抹上辣酱,回味无穷 。每次我和外婆从地里回来便到午时,肚子饿得的不象话,我便会回缠着外婆给我做香酱饼,外婆总是抵不过我的死缠烂打只好答应,所以每年地理收获的麦粉,外婆从来都不卖,不管多缺钱。
而我早已离里 开了外婆到了城里读书,已不曾再吃到 外婆做的香酱饼,有时听妈妈说外婆家里的麦粉都发霉了。可外婆依然社舍不得吃或是卖掉。
一日,在街上看到土家香蒋饼香酱饼,并情不自禁的走了过去,老板两的生意特别好,排了很就的队我才买到,我像儿时一样大大的咬了一口,熟悉的味道,催人泪下,我早已成了泪人……
儿时的八幅罗裙
多年前家乡的男子穿琵琶襟上衣,缠青丝头帕。妇女穿着左襟大褂,滚两三道花边,衣袖比较宽大,下面镶边筒裤或八幅罗裙。胸前外套围裙,俗称“妈裙”,围裙上为半圆形,下为三角形,从上半圆形及下脚也有一圈花边,宽约一寸。围裙胸前绣有花约五寸见方,围带即花带均为五彩丝线织成,一般二尺长,两头分别留有三寸未织的花缓。,喜欢佩戴各种金、银、玉质饰物。也就是土家族服饰。
土家族服饰的结构款式以俭朴实用为原则,喜宽松,结构简单,但是注重细节,喜宽松、衣短裤短、袖口和裤管肥大。男女老少皆穿无领滚边右衽开襟衣,衣边衣领会绣上花纹 ,绣工精彩,色彩艳丽,具有浓厚的民族特点。
土家族妇女穿的是无领满襟衣。衣向左开襟。从上领到下摆到衣裙脚绣有一寸五宽的花边,衣袖各有一大二小三条花边,大花边一寸五宽,小花边有手指宽。袖大一尺二寸许,花边宽窄与衣袖相同,裤大约一尺五寸。另外,胸前外套围裙,俗称“妈裙”,围裙上为半圆形,下为三角形,从上半圆形及下脚也有一圈花边,宽约一寸。围裙胸前绣有花约五寸见方,围带即花带均为五彩丝线织成,一般二尺长,两头分别留有三寸未织的花缓。显示出土家妇女的心灵手巧。
儿时的记忆里,奶奶总是穿着左襟大褂,滚两三道花边,衣袖比较宽大,下面镶边筒裤或八幅罗裙,胸前总是外套围裙,俗称“妈裙”,围裙上为半圆形,下为三角形,从上半圆形及下脚也有一圈花边,宽约一寸。围裙胸前绣有花约五寸见方,围带即花带均为五彩丝线织成,一般二尺长,两头分别留有三寸未织的花缓。背着背篼去割草,这是我几一中的奶奶,儿时每年快过年时,奶奶总会为我去城里买布料给我做八副罗裙,也就是我们过年时穿的花衣裳。奶奶在黄晕晕的灯下一针一线缝补的样子从儿时便刻在了我的记忆深处。
长大以后,市场上的衣服时尚有便宜,便不再有人自己做衣服过年,都是去市场上 买,可不只怎的,长着买来的新衣服过年,已不再能找回儿时的感觉……
儿时的吊叫楼脚楼, 儿时的香酱饼,儿时的八幅罗裙……是我走到哪里也忘不了的故乡文化,割舍不了的故乡情……
难舍亲人爱,难忘儿时亿,难割故乡情--------后记
指导老师:兰显耀
【编辑:卓礼黄】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