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专题策划 >> 茶馆 >> 正文

群众文艺汇演 百姓才是主角
信息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李国斌 彭芳 徐行    阅读次数:10133    发布时间:2013-10-01

  9月29日晚,“欢乐潇湘”群众文艺汇演优秀节目展演在湖南大剧院上演。偌大的剧场里,没有奢华的舞台,没有鲜花的衬托,只有掌声热烈而真挚。至此,由省委宣传部牵头举办的“欢乐潇湘”群众文艺活动落下帷幕。

  “欢乐潇湘”从今年3月启动,至9月结束,是湖南近年来演出规模最大、时间跨度最长的大型群众文化活动。这个舞台,让群众唱主角,让草根当明星,极大地活跃和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提升了百姓幸福指数。

  最好的舞台在群众身边

  “欢乐潇湘”大型群众文艺汇演启动后,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纷纷把这一活动作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推进文化惠民的具体工作来抓,三湘大地迅速掀起了一股群众文化活动的热潮。

  在4月至6月各县(市、区)的初赛及7月至8月各市州的复赛中,各地着重在发动群众参与、引导群众创作、鼓励群众表演等方面打造特色。如长沙市启动“欢乐潇湘·百佳千星”评选,吸引了全市1200多支群众文艺团队踊跃报名参加,舞台覆盖全市180多个乡镇(街道)、400多个村(社区);湘潭市通过开展“欢乐潇湘·幸福湘潭”,积极践行“全民参与”理念,上到80岁老人,下至3岁小孩,在活动中找到了展现自我的舞台。

  衡阳县樟木乡的群众至今记忆犹新,3个月前,乡里的“欢乐潇湘,和风衡州”群众文艺汇演在群众的晒谷场举行。当精彩演出进行到第2个节目时,因线路故障,活动现场停了电。观众灵机一动,把十几台摩托车摆在4个方位,打开前置灯,即成了舞台的照明灯光。这一次“意外事件”,让“欢乐潇湘”舞台增添了几分欢乐气氛和乡土气息。

  把舞台搭到群众身边,把欢乐送到百姓中间。许多群众表示,“欢乐潇湘”活动是真正为老百姓搭建的舞台,这样的活动百姓爱参与,这样的节目百姓最爱看。据统计,今年“欢乐潇湘”活动,全省共演出13094场次,参演团队1.17万个,参演群众80.24万余人,参演节目13.8万多个,其中新创作节目6万余个,观看演出群众达1670.7万人次。

  最好的演员从群众中产生

  为搞好“欢乐潇湘”演出,各地派出文艺骨干,深入乡镇、街道群众文艺汇演节目排练现场,对节目的创作、节目形式和组织群众开展排练等方面,进行面对面的辅导,使热爱文艺活动的群众文艺素质和才能得到提高,一批“草根”演员迅速走红“欢乐潇湘”舞台。

  株洲京剧爱好者王婕,2007年接触京剧便痴迷至今,在自办的幼儿园里开设京剧课堂,引导孩子们看京剧、唱京剧。她表演的一段《贵妃醉酒》惊艳演出现场。像王婕一样的草根演员还有很多,既有身患癌症仍带领群众开展文艺活动的老人,也有风华正茂的劳动一线工人,还有痴迷戏曲、歌舞的上班族和老年人合唱团、舞蹈队,更有热爱歌舞和曲艺的80后农民、90后学生,他们都是“欢乐潇湘”文艺汇演舞台上最耀眼的“明星”。

  岳阳县甘田乡5位年过花甲的老人,为把花鼓小调《乡里婆婆》排练好,索性带上几件换洗衣物,吃住在队长邹秋保家,实施“封闭式”训练,睡地铺,凌晨5时就起床排练,一直练到晚上11时,这样的排练坚持了20多天。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该节目晋级岳阳市决赛。

  通过汇演,爱好文艺的群众纷纷向分散在各行各业的群众文艺团队集结。目前,遍布全省城乡的群众文艺团队已达2万多支,这次报名参赛的就有1.1万多支。

  最好的节目由群众创作

  9月16日晚,“欢乐潇湘”决赛永州市专场在湖南大剧院如期上演。演出的女子群舞《女儿·女人·女书》、龙狮舞《龙腾狮跃舞潇湘》、原生态瑶歌《盘王大歌》等14个节目,具有浓厚的永州特色和民族特色,绝大多数为原创作品。

  “欢乐潇湘”活动的开展,激发了群众参与文艺创作的热情。各地在开展海选、汇演时,注重在原创节目上下工夫,张家界、自治州、娄底、邵阳、怀化等新创节目都在1000个以上。

  王蕾是澧县文化馆一名文艺专干,“欢乐潇湘”启动后,她主动下到乡镇为群众创作节目和辅导节目排练。为创作由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改编的节目《夯歌情》,她跑遍全镇20多个村,走访30多位老艺人,回到家又挑灯夜战多日,才完成编导工作。由于排练该节目的演员年龄偏大,她一遍遍不厌其烦地做示范,手把手教了一个多月。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澧县“欢乐潇湘”县级复赛中,《夯歌情》获得一等奖,并登上了全省决赛的舞台。

  湘潭县梅林桥镇月形村村民李新明,编写打油诗远近闻名,大家亲切地称他为“草根诗人”。“欢乐潇湘”活动的开展,点燃了他的创作激情,相继创作出打油诗近百首。十里八乡的村民被他的诗情所感染,纷纷走出田间,洗去泥水,自觉排练参赛节目。

  在“欢乐潇湘”文艺汇演中,全省新创作节目6万余个,包括音乐、舞蹈、曲艺、小戏、小品、相声等,充分反映了我省“四化两型”建设的火热生活,讴歌了潇湘大地美丽多姿的自然风光、淳朴浓郁的民族风情和人们的幸福生活,充满鲜明的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浓郁生活气息。

 

  【编辑:黄先兵】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64364574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